潮汕厝角头的美颜神器 —— 嵌瓷
在潮汕平原的祠堂、庙宇屋脊上多装饰着嵌瓷,华丽而精美的潮州嵌瓷嵌瓷赏心悦目,令人赞叹不已。潮州嵌瓷是什么?潮汕人大多见过,但是知道它的名字的可能并不多。上图大家就知道了。
这个在屋顶上的建筑装饰就是“潮州嵌瓷”啦!
潮州嵌瓷俗称贴饶或扣饶,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三大汉族建筑装饰艺术之一,也是汉族文化中稀有的特艺品种。以绘画为基础,运用各种彩色瓷片剪裁镶嵌表现形象的建筑装饰艺术。建筑物的装饰品或供欣赏的摆设。
潮州嵌瓷被誉为“永远亮丽的造型艺术”,与潮州木雕、潮州石雕并称潮州古建筑的三大装饰工艺。它的艺术特点是:构图雄伟,色彩绚丽,形象生动,质地坚实,久经风雨或烈日曝晒而不褪色。
潮州嵌瓷的题材
智慧的潮汕人民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希望和追求,在题材选取上表达了美好吉祥意愿。题材内容力求丰富多样。人物题材有汉族神话传说,传统戏剧和民间故事。
潮州开元寺的潮州嵌瓷
另外,潮汕民间对内容的安排搭配上很有讲究,装饰对象与装饰内容意蕴力争相互统一。如装饰庙宇或祠堂屋脊的正面,一般采用双龙戏珠、双凤朝牡丹等题材;装饰脊头、屋角头,多以人物为主,如《封神演义》人物或郑成功等民族英雄。
装饰于檐下墙壁的,多是花卉、鸟兽、鱼虾、昆虫等;照壁上常见的有麒麟、狮、象、仙鹤、鹿、梅花等。在构图造型上,比较看重布局的对称,色彩运用则以对比色达到鲜艳明快的艺术效果。
历史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一些精明的民间艺人,面对陶瓷生产过程中废弃的许多碎瓷片,特别是那些有釉彩与花卉图案的彩瓷片,慧眼独具,变废为宝,开始创造性地利用它们在屋脊上嵌贴成简单的花卉、龙凤之类图案来装饰美化建筑。
清代中后期,瓷器作坊专门为嵌瓷艺人烧制各色低温瓷碗,这些瓷碗被彩以各种色釉,色彩浓艳,经风历雨而不褪色。嵌瓷艺人将瓷碗进行剪裁之后,把陶瓷片镶嵌、粘接、堆砌而成人物、花鸟、虫鱼、博古等各种造型,皆寓吉祥如意、长寿富贵之意,主要用来装饰祠堂庙宇、亭台楼阁和富贵人家的屋脊、垂带、屋檐、门额、照壁等。这时的嵌瓷技艺已经日臻成熟,形成了平贴、浮雕和立体圆雕(俗称“圆身”)等多种不同的艺术手法。
这么美丽的潮州嵌瓷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制作流程
做胚、绘形。
敲瓷、剪瓷。
选瓷、修片。
贴片、上色、描线。
下图是曾在广东美术馆展出长12米高2米的潮州祠堂嵌瓷屋顶,所用瓷片超过10万片。
你造制作嵌瓷有多辛苦吗?
由于嵌瓷工艺的特殊性,完成一件嵌瓷作品的时候,创作者需要一鼓作气将瓷片镶嵌上去,经常一蹲就是一整天,一些作品还要在屋顶完成,工程小则一个月,多则数年以上,随着能吃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么技艺也不如以往那样吃香。
当代,因为钢筋水泥结构楼房的兴起逐渐代替了传统建筑形式,使得嵌瓷在民居装饰方面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随着人们对传统建筑文化和审美的认识,在祠堂庙宇、亭台楼阁的建设以及文物类建筑的修复中,嵌瓷再次在传统建筑上大放异彩,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