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图:研究礼图的兴盛

2022-01-21   中华古籍善本

原标题:仪礼图:研究礼图的兴盛

本文所介绍的海外所藏中文古籍善本信息,由原典纪书局友情提供

《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内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之前篇目不详,汉初高堂生传仪礼。

另有古文仪礼56篇,现已遗失。

《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在宗教意识不甚发达的古代中国,中华民族的祭祀等原始宗教仪式并未象其他一些民族那样发展成为正式的宗教,而是很快转化为礼仪、制度形式来约束世道人心,共有一百多卷的《仪礼》便是一部详细的礼仪制度章程,告诉人们在何种场合下应该穿何种衣服、站或坐在哪个方向或位置、第一第二第三……每一步该如何如何去做等等。

据《仪礼》载,天子、诸侯、大夫、士日常所践行的礼有: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士丧礼、丧服、既夕礼等等。 文字艰涩,治史者对它望而生畏,而且是“三礼”中成书较早的一部。据考古材料及古文献所知,商、周统治者有名目繁多的典礼,其仪节日益繁缛复杂,非有专门职业训练并经常排练演习者,不能经办这些典礼。

儒生掌握的可能创行于西周并在春秋以后更加通用的各种仪节单,经不断排练补充,整齐厘订,成为职业手册。他们要为天子、诸侯、士大夫举行各种不同的礼,因此保存的仪节单很多,曾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记载。但传到汉代只剩了十七篇,包括冠、婚、丧祭、朝聘、射乡五项典礼仪节,由高堂生作为专供士大夫阶层施行的“士礼”传授,称作《礼经》,为“五经”之一。

书籍简介:

宋代《仪礼》研究的一个特点是礼图的兴盛。南宋时朱熹学生杨复编撰的《仪礼图》,全录《仪礼》十七篇经文,疏解文意,均以图示,共205幅。又按宫庙门、冕弁门、牲鼎礼器门等分类作图205幅为《旁通图》。此本为清康熙12年通志堂刊本。

古代中国,最重视礼治。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平治天下。孔子以礼为“六艺”之一,教授弟子。其后历朝,多以“礼治”相标榜,礼制之详备,举世罕见,故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仪礼》是中国最早的关于礼仪的典籍。

南宋杨复,复字志仁,一字茂才,福建福州人,受业于朱熹,颇有才智,尤善于考索,真德秀督闽,为其修建贵德堂,以供杨复著述讲学,学者称信斋先生,有《祭礼》、《家礼杂说附注))诸书。此书成于绍定元年(1228),序称:严陵赵彦肃作《特牲》、《少牢》二礼图,问学于朱熹,朱熹认为,还应作《冠》、《婚》图及《仪礼》堂室制度一并考之,才更算佳作。杨氏遂本尊师之意,录取《仪礼》十七篇经文,又节取前儒旧说,疏通其意,各详其仪节、陈设之方位,系之以图,凡二百零五幅;又分《宫庙门》、《冕弁门》、《牲鼎礼器门》,作图二十五幅,名为《仪礼旁通图》附于后。同览读《仪礼》者,必须先明白古代宫室制度,然后于所位所陈,揖让进退,才能不失其方。所以儒者,如李如圭、朱熹等人,在说解《仪礼》时,都要特出《释宫》一篇,以总挈大纲,方便学人。此书不采用这一方法,而改用随事立图,或横或纵,概无定向;或左或右,仅列一隅。-与李、朱方法相比,不免有无序及杂乱之感。并且,其见于《宫庙门》仅列七图,有漏略之嫌;又因作者对经文的连解时有与旧说不同者,故所绘之图亦与古制时有不合。但书中绝大部分图都能循经而绘,古礼之梗概,于此书可睹其大端,对后学颇有启发,多有裨益;作者这种另辟新径研究经文的方法,亦足资后世学者的借鉴。

作者简介:

杨复,复字志仁,一字茂才,福建福州人,受业于朱熹,颇有才智,尤善于考索,真德秀督闽,为其修建贵德堂,以供杨复著述讲学,学者称信斋先生,有《祭礼》、《家礼杂说附注))诸书。此书成于绍定元年(1228),序称:严陵赵彦肃作《特牲》、《少牢》二礼图,问学于朱熹,朱熹认为,还应作《冠》、《婚》图及《仪礼》堂室制度一并考之,才更算佳作。杨氏遂本尊师之意,录取《仪礼》十七篇经文,又节取前儒旧说,疏通其意,各详其仪节、陈设之方位,系之以图,凡二百零五幅;又分《宫庙门》、《冕弁门》、《牲鼎礼器门》,作图二十五幅,名为《仪礼旁通图》附于后。同览读《仪礼》者,必须先明白古代宫室制度,然后于所位所陈,揖让进退,才能不失其方。所以儒者,如李如圭、朱熹等人,在说解《仪礼》时,都要特出《释宫》一篇,以总挈大纲,方便学人。此书不采用这一方法,而改用随事立图,或横或纵,概无定向;或左或右,仅列一隅。-与李、朱方法相比,不免有无序及杂乱之感。并且,其见于《宫庙门》仅列七图,有漏略之嫌;又因作者对经文的连解时有与旧说不同者,故所绘之图亦与古制时有不合。但书中绝大部分图都能循经而绘,古礼之梗概,于此书可睹其大端,对后学颇有启发,多有裨益;作者这种另辟新径研究经文的方法,亦足资后世学者的借鉴。

上文所介绍的海外所藏中文古籍善本信息,由原典纪书局友情提供

了解更多海外所藏中文古籍善本,定制古籍善本、中国古画高仿复制品,可关注、收藏孔夫子旧书网上的店铺 原典纪书局,欢迎评论、留言,私信

编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