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著名翻译家说“没有母亲,就没有今天的我”

2022-04-16   人文传媒网

原标题:90岁著名翻译家说“没有母亲,就没有今天的我”

在央视文化节目《朗读者》第二季第十期中,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为大家深情朗读了屠格涅夫散文诗中的代表作《门槛》。“你想要获得幸福,那得先学会受苦”这是老先生最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的亲身经历也正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在身无分文、屡遭打击的情况下,智量先生从未放弃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在那样艰苦岁月里,他依旧没有放弃翻译,笔耕不辍,最终走向了光明。

热爱俄语,卖掉衣服买书的俄语教授。

1949年春,王智量购买了人生中第一本俄语书——《叶甫盖尼·奥涅金》。他想通过这本书了解俄国、学习俄语。贫穷的他,并没有钱买下这本昂贵的书,于是他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西服上身卖钱买书。多年以后,在上海师范大学做教授的他,依然卖衣服买书。

王智量在乡下务农时,仍然执迷于自己的翻译工作。他喜欢苦中作乐,播种时,脑海中就能想起书中的韵律。这样不仅完成了劳作任务,还能翻译起自己喜爱的诗歌。

艰苦的乡下生活,并没有保证翻译工作的物质条件。为了把翻译成果保存下来,王智量把报纸的白边都撕下来做稿纸。多年后回城,他的行李里面存了一包的白色纸条,那就是王智量翻译《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初稿。

王智量对《叶甫盖尼·奥涅金》这本书简直爱不释手,最终完全可以把书中的内容背下来。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何其芳看到了他对《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翻译,简直赞不绝口。

就是这样一位文学史上的学者,在采访中回忆起年轻时求学的辛苦,想起了母亲的恩情,已是九十高龄的老人,不禁感叹道:

“母亲的恩情,我们永远都要记得

尤其是像我,要是没有母亲我怎么活得过来,

后来我慢慢了解到,在那个阶段里,

经常都是母亲不吃饭,

或者是一顿不吃饭,

省下来给两个孩子吃,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母亲,

要是对母亲不好,

你就不配做人呐。”

在节目中,主持人问到,有没有对不起母亲的事情,他说了一件事,自己上初中的时候,母亲来看他,可是他嫌弃母亲穿的破破烂烂,给自己丢人,让母亲赶紧回去。

春节回家过年,母亲说长大一岁了,这一年有没有做错的事情呀,他摇摇头说不知道。母亲说,你还记不记得,我去学校看你,你却嫌弃我穿的破烂,不让我和同学见面。

母亲把这件事一点破,他马上就知道自己做错了,跪在祖父祖母的像前,在那哭,在那里忏悔。

他说假如要是当时妈妈,不教育我,我要是总是那样,没有良心的过下去,那后来也没有我今天,我早就变成一个坏人了。

在这样一档节目当中,身为著名的翻译家,有着极高的荣誉,却用最真实,最质朴的言语,道出了一个真理“没有父母,就没有我的今天。”更是揭露出儿女的那份虚荣之心,嫌弃父母给自己丢人,这是多么没良心的想法呀!

“嫌弃父母”这是现在多少儿女的心理,嫌弃父母落后,嫌弃父母没文化,嫌弃父母性格不好。

严重的对父母如同对待奴隶仆人一样,呼来唤去,比对陌生人还要冷漠。

轻微的对父母有一些物质上的供养,有一些陪伴和照顾,但是依然会因为一些事与父母发生矛盾和争吵。

身为90后的我,听到王智量爷爷讲自己上学时,母亲来看他,看母亲穿的破烂,嫌弃母亲的心理,我深有同感。我上学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感受,总是会拿自己的父母跟别人的父母去比较。

对父母的说话方式很厌烦,对母亲总是急躁,生气的性格很厌烦。父母不能理解自己,不能满足自己,过多约束自己的时候更是厌烦。

脑袋里装的都是父母的过失,这不好,那不好,自然对父母的态度就非常差,语气态度就很生硬,父母的一句关怀问候,换回来的是儿女的厌烦。

在对待父母的态度里,往往藏着一个人最真实的人品。

不要自认为自己办事能力很强,社交能力也不错,人品也不差。看看自己是怎么跟父母说话的,是什么态度,什么语气,就知道自己的人品是什么样了,其实对待父母的态度,才是一个人最真实的人品。

父母,是我们光,照着我们来时的路,也照着我们的未来。

对待父母的态度,决定我们一生的命运。

《劝孝歌》 言:“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

百善孝为先,一生善待父母,世界才会对你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