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八月,警报声再次拉响在大唐帝国的上空: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合兵二十万,从东、西、北三路直逼长安,京师震骇。
想想唐代宗,混得比他爷爷唐玄宗还要惨,唐玄宗只当了一次流浪皇帝,而唐代宗两年前才“东幸陕州”回京,此番眼看又要当驴友了,这身龙袍实在没脸穿了。
为了最后的尊严,唐代宗硬气了一把:朕要御驾亲征。于是大唐全军尽发,在关中形成了一道半圆弧的防线,帝国存亡在此一战。
这次兵祸想想都觉得窝囊,始作俑者居然是仆固怀恩,一位平定“安史之乱”,位列凌烟阁功臣榜的大唐英雄。
仆固怀恩是铁勒人,世居阿尔泰山流域,从他的曾祖父归唐,仆固家族在大唐累世高官,为边疆安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仆固怀恩早年从军,先后在王忠嗣、安思顺、郭子仪手下效力,深得几位领导的赏识,并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系列战斗中,立下不世功勋。
我个人认为,仆固怀恩的战功超过了郭子仪,甚至可以与李光弼一较高下。尤其是收官战,郭子仪被解除兵权闲养了,李光弼也被调离主战区,仆固怀恩父子是战场的唯一主宰者。父子俩从河南杀到河北,并最终迫杀史朝义,结束了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仆固怀恩还有一个隐性贡献,他的三个女儿被赐公主身份和亲回纥,换取了回纥精锐骑兵的襄助。
最让人感动的是仆固怀恩的忠诚,在平叛过程中,仆固家族先后有四十六人牺牲在战场,可谓满门忠烈:“兄弟死于阵,子姓没于军,九族之内,十不一在,而存者创痍满身。”
仆固怀恩的忠诚丝毫不容玷污,有一次战斗中,他的儿子仆固玢兵败投降。不过,很快仆固玢找到机会又逃了回来。仆固怀恩却痛斥儿子的投敌行径,将他当众斩首。
就是这样一位功高盖世、忠贞不二的勋臣,竟然身陷冤案,走上了勾结外敌的叛国之路,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宝应二年(763年)三月,安史之乱平定,这年夏天,仆固怀恩奉命送回纥人从洛阳返回。
大军行进到太原,辛云京的防地时,差点发生一场火并。按照朝廷规矩,辛云京本该出城迎接,并且负责给回纥人提供必要的补给,辛云京却让人家吃了闭门羹。
回纥人怒了:我们来帮你们大唐平叛,你们却如此无礼,干你丫的!
也难怪回纥人动怒,前番他们入境时辛云京不光让他们吃闭门羹,还派出间谍到他们的军营中四处活动,这分明是将他们当作了敌人。一边请我们帮忙,一边又做小动作,你们想干嘛?
回纥人脾气爆,眼看就要动刀动枪,仆固怀恩赶紧协调,花了大把钱财好言安慰才平息了事端。
辛云京为何如此待客?还真不能全怪他,这里面的水太深。
原来,10万回纥大军刚入境时并不是友军,而是听了史朝义的挑唆,前来趁火打劫的。
得到报信的唐代宗大惊失色,赶紧派人去跟回纥人谈判。回纥登里可汗一摇头:“别人我都不信,让我老丈人来。”
登里可汗的老丈人是谁?正是仆固怀恩,前面我们交代过,当年仆固怀恩的女儿被赐以公主身份和亲回纥。
仆固怀恩害怕了:我跟可汗是翁婿关系,此番回纥入侵,瓜田李下,我躲都来不及,怎么敢与登里可汗见面?
唐代宗赐给仆固怀恩一块免死铁卷:你放心去谈,朕相信你。
于是仆固怀恩去见了登里可汗,双方一见面登里可汗才知道上了史朝义的当。于是在仆固怀恩的劝导下,登里可汗决定反戈一击,帮大唐打史朝义。
虽然唐代宗选择了信任仆固怀恩,但辛云京不敢大意:谁知道他们翁婿之间有什么交易?万一回纥人趁机攻占太原怎么办?于是他以高度的警惕对待回纥人。
可是,回纥人后来帮大唐平定了安史之乱,嫌疑应该洗清了,辛云京为何还要采取敌视的态度呢?
这事也不能怪辛云京,原来回纥不是白帮忙,他们早就与朝廷有协议,事成之后洛阳的金帛女子就是回纥人的报酬。
于是回纥人发大财了,他们大肆洗劫洛阳,杀人过万,劫掠无算,并且在返回的途中一路打秋风。
对这个情形,朝廷哑巴吃黄连,毕竟当初的协议就是这么定的。辛云京拒纳回纥人,虽说违背了朝廷的旨意,但也保护了太原的百姓。
仆固怀恩却吃了大亏,为了满足回纥人的胃口,他只好自掏腰包,被狠狠敲了一笔竹杠,因此心里对辛云京多少有点怨气。
紧接着辛云京做了一件无事生非的事,他向朝廷举报:仆固怀恩勾结回纥,有谋反的意图。
如果说辛云京保护太原百姓值得称道,但构陷仆固怀恩就做得太过分了。史书说,在平定安史之乱时,仆固怀恩父子出尽了风头,辛云京只能给人家打酱油,心生嫉妒。
辛云京的告状没能瞒得住仆固怀恩,于是仆固怀恩怒了,他也上书朝廷,跟辛云京打起了口水官司。
就这此时,另一个人的出现让事态进一步恶化,此人就是监军太监骆奉先。
骆奉先奉命前来协调,辛云京抓住机会,一番添油加醋的描述,让骆奉先掉进了陷阱:“言怀恩与可汗为约,逆状已露,乃与奉先厚结欢。”
离开太原后,骆奉先又前往汾州见仆固怀恩,结果被仆固怀恩的老妈一顿数落:“你早就与我儿结拜为兄弟,为何又跟辛云京打得火热?老太婆也不计较了,希望从此以后你们兄弟如初。”
仆固怀恩是实诚人,为骆奉先举办了隆重的接风宴,席间二人互赠礼物,酒浓情谊更浓。酒饱饭足后骆奉先要告别,仆固怀恩却说:“那哪成?明天是端午节,住一宿,节后再走嘛。”
于是仆固怀恩按照胡人的礼节,将骆奉先的马藏了起来,试图强留客人。
骆奉先胆小,也不懂胡人的礼节:坏了,老太太先骂我一顿,仆固怀恩又藏我的马,他们这是想半夜对我下黑手啊。于是他不辞而别,悄悄跑了。
仆固怀恩得到报信吓坏了,这是误解了啊。于是他赶紧追赶,送还骆奉先的马匹。但骆奉先脑残,认定仆固怀恩居心叵测,并将这个结论汇报给了唐代宗。
事态进一步恶化之际,又有一个人给这件事泼了一桶油,此人就是潞州刺史李抱玉。
早先仆固怀恩路过潞州的时候,李抱玉送了一批礼物给他,并抱怨说:为了打发回纥大爷们,我“家资罄于公用”,变穷光蛋啦。
仆固怀恩很仗义,转手回赠了李抱玉二千匹丝绢。
估计这批礼物太重,眼看仆固怀恩成了勾结回纥的嫌疑人,他担心被卷进去,于是竟然向朝廷汇报说,仆固怀恩“私有所结”,暗示仆固怀恩要收买他。
相互送礼送出了大麻烦,仆固怀恩有苦无处说。
鱼朝恩简直就是武将们的天敌,郭子仪、李光弼都吃过他的亏,仆固怀恩也没能摆脱他的魔掌。
据仆固怀恩陈述,鱼朝恩对他的猜忌也是因为他与登里可汗的关系:“可汗在洛,为鱼朝恩猜阻,已失欢心。”
仆固怀恩为了国家安危,受皇帝委托与登里可汗相会,在造福大唐的同时,却给他自己留下永久的嫌疑。
其实仆固怀恩仅说对了一半,恐怕没有登里可汗,他早晚也会遭到鱼朝恩的打击,因为宦官与武将之间的矛盾绝不是个案,而是当时历史环境下的必然结果。
鱼朝恩位同内相,唐代宗对他言听计从,他才是仆固怀恩冤案幕后的最大推手。
“四人成虎”,仆固怀恩悲愤之下给唐代宗写了一封长信,他一边泣血陈述仆固家族的贡献,一边解释事件始末,同时又抱怨皇帝听信谗言,将自己逼得难以自保。
唐代宗似有感悟,于是,他派宰相裴遵庆前往汾州宣慰仆固怀恩。
见到裴遵庆,仆固怀恩情难自抑,他抱住裴遵庆的脚放声大哭,像个孩子似的不停诉说自己的冤屈。
裴遵庆安慰他说,皇帝从来就没怀疑你,我给你出一个解决方案——入朝面圣,只要你出现在长安,所有的流言必然烟消云散。
仆固怀恩不加思索就答应了,然而副将范志诚的一席话却一棒子打醒了他:“嫌隙成矣,奈何入不测之朝,独不见来瑱、李光弼乎?二臣功高不赏,瑱已及诛。”
您跟朝廷的嫌疑已经形成了,入朝就是送死。没见到李光弼和来瑱吗?二人一个躲在徐州不听诏命。一个误信皇帝,放弃兵权入朝,却惨遭冤杀,前车之鉴呐。
裴遵庆直挠头,这事他没法否认,于是只好又建议仆固怀恩送一个儿子“宿卫皇宫”。
所谓“宿卫皇宫”,就是给皇帝当保安人员,名为保安,其实就是留在皇帝身边的人质。结果这个建议又被范志诚否决了。
范志诚虽然出于对仆固怀恩的一片好心,但他忘了,无论仆固怀恩与辛云京等人闹得有多凶,那都是臣子之间的矛盾,否决了裴遵庆的提案,就等于跟皇帝打起了擂台,性质就变了。
范志诚的好心办坏事,将仆固怀恩推上了悬崖峭壁,再也难寻回头路了。
就在此时,又发生了两件事,导致事态彻底失控了。
裴遵庆刚刚失望而归,御史大夫王翊出使回纥返程,竟然被仆固怀恩扣留了。原来,仆固怀恩与回纥之间有私下交往,他担心王翊说出去,自己更解释不清。
这就是仆固怀恩的处置不当,回纥可汗是你女婿,可敦是你女儿,有私下交往很正常,不需要隐瞒,也隐瞒不住,奉皇帝之命的交往都逃不掉被构陷,何必做越描越黑的事呢?
仆固怀恩本就是个胡人,性情直率,不善于曲径通幽式的沟通方式。他又是个武将,思维方式过于直爆,根本应付不了朝中的复杂关系。
比如他给唐代宗的那封信,虽然写得情真意切,但他却言辞不当,既将打击面扩大,又对朝政指手画脚,甚至说出“鸟尽弓藏,兔死犬烹”这样的犯忌话。
这不光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让他更孤立,也暴露了仆固怀恩居功自傲的心态。
其实裴遵庆的第二个方案非常好,只要仆固怀恩手上还有兵权,又不做谋反的事,儿子就是安全的。
很遗憾,仆固怀恩却用了最臭的招术,让自己越来越被动。情绪失控的他,竟然让儿子仆固玚率兵去攻打辛云京。
结果仆固玚败给了辛云京,又被自己的部下杀害了。兵戎相见,原先的个人矛盾已经演变为事实上的反叛了。
唐代宗表现得还算冷静,他叫来颜真卿,想让他去说服仆固怀恩。岂料颜真卿心情沉重地告诉唐代宗:晚了,当初你要是听我的,就不至于如此。
几个月前吐蕃入寇长安,唐代宗下旨勤王,却没有一人前来营救,最终导致长安沦陷。那时候颜真卿曾经建议:我去说服仆固怀恩出兵勤王,不料却遭到了唐代宗的拒绝。
国家大难,无人施以援手,唐代宗为何要拒绝仆固怀恩的救援呢?原因很简单,那时候朝中流言说,吐蕃人就是仆固怀恩招来的,唐代宗根本不相信他,担心引狼入室。
颜真卿说:我坚持认为仆固怀恩不会谋反,那时候请仆固怀恩救援,他名正言顺,还化解了他的冤情。这个时候都打起来了,你招他入朝,他以什么名义来?又怎么回去?进退无据,他怎么可能来?眼下只有郭子仪可以试一试,仆固怀恩的朔方军都是郭子仪的老部下。
颜真卿的话说到了根子上,表面上这是仆固怀恩与辛云京等人的私怨,事实上,唐代宗的猜忌才是病根。
包括仆固怀恩在内,郭子仪、李光弼、来瑱、李怀让等一批武将,都是因为唐代宗的猜忌,或被贬黜,或被冤杀,或抑郁而终,朝廷被搞得人心尽失。
范志诚的主意虽然很臭,但一下子击中了要害,如果不是皇帝的猜忌,哪有那么多武将的悲剧?仆固怀恩怎能被公然诬陷?又怎么会拒绝裴遵庆的方案?
说白了,唐代宗在武将们的心里是一位不可信的皇帝。你别看唐代宗这时候虽然表现得很大气,可如果仆固怀恩真的入朝了,结果很难预料,来瑱不就是这么死的嘛。
仆固怀恩终于被一步一步逼上梁山了,广德二年(764年)正月,他真的反了。
好在大唐还有定海神针郭子仪,当老人家出现在阵前时,朔方军将士纷纷倒戈,仆固怀恩仓惶出逃。
第二年,仆固怀恩又纠集部众,同时诱惑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二十万军入侵关中,于是就爆发了文中开头的事件。
就在唐军严阵以待的时候,戏剧性一幕发生了,仆固怀恩突然身染重病,暴死于鸣沙(宁夏青铜峡)。
仆固怀恩一死,叛军群龙无首。郭子仪略施小计,引发回纥与吐蕃的猜忌,进儿演变为相互攻伐,叛军大败,大唐帝国躲过一劫。
仆固怀恩就这样以可悲的下场画上了人生的句号,唐代宗闻讯叹息说:“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耳!”
哪里是左右所误,分明唐代宗本人才是祸根啊!
仆固怀恩反叛时,其母曾经愤怒地拔刀追着他砍:“吾为国杀此贼,取其心以谢军中。”
有此忠烈之母,仆固怀恩哪里会真心谋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