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通往南陵县许镇镇东联村大村陈村民组的路口,一对站立在路边的石狮子十分引人注目,似乎昭示着这里的不同寻常之处。
走近村内,渡过村前一条古时名曰庵溪,现在称之为永丰的小河,上了河堤,就到了一处当地人称之为太师园的地方,它是大陈村陈氏宗祖的墓园,也称东江湖园或龟园先陇。
那么,太师园之名缘由何起呢?难道,当地陈氏宗族有一位先人官至太师,逝世以后墓葬于此?
但南陵民俗文化爱好者王四平却认为,由于太师园是当地人口口相传的称法,很可能是口误,太师园实则为太守园。因为,陈氏宗族的一位先祖,明朝时期出任过相当于太守的知府,他就是陈效。
《庵溪陈氏宗谱》记载:陈效,字志学,别号东江,生于公元1443年,卒于1510年。其故里在许镇镇大陈村,祖上八世务农。他少时即聪颖过人,文名勃起。明成化戊子年(1468)乡试中举,辛丑年(1481)登二甲进士榜。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据民国版《南陵县志》记载,南陵从唐朝开元年间开始,到清光绪年间为止,先后有67人考中文进士,另还有武进士12名,共计进士79名。由此可见,陈效是南陵士子中的佼佼者。
陈效在中进士后的第二年,朝廷即授官南京户部主事,后升任员外郎中。明弘治已未年(1499),他出任福建兴化府(今莆田)知府。陈效在郡八年,百废俱兴,地方大治,深受人民拥戴。
耐人寻味的是,明弘治一朝颇有作为,弘治皇帝在位十七年,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内阁辅臣尽职尽力,一举扭转了成化朝的颓势,史称"弘治中兴"。然而,就在这样政治较为清明的环境中,陈效的仕途未能更进一步,其宦海生涯实在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正德戊辰年(1508),陈效官拜山东盐运使。虽官阶有所提升,但已属闲曹。正德一朝,政风大变,宦官专权,遗祸无穷。因陈效直道而行无所顾忌,因此触怒宦官刘瑾不久被罢归。正当他收拾行囊,准备返回南陵故里以乐余年之时,不想却于离职当天下午疾病发作,于任所端坐而逝。
陈效不但为官政绩斐然,而且文学上才华横溢,尤其擅长诗作。民国版《南陵县志》中收录了他写仙坊太白酒坊的《过新酒坊》:策马经过新酒坊,几家茅屋树苍苍。篱边啄黍黄鸡嫩,道上风飘白酒香。古庙尚存唐事迹,残碑犹载宋文章。无由得会谪仙子,共向花间醉一觞。受到人们的普遍好评和传诵。
那一塘的阳光,在记忆里荡漾;那一页的欢乐,在波光里闪烁。那一塘清波,偎依在村边绿荫里。因为镜头前的这处水塘在当地面积最大,具有一定的地标意义,所以,其所在的村子便有了一个亲切而又自然的名称—芦塘村。籍山镇芦塘村位于县城区的边缘,因此,想寻访该村的芦塘还有较为方便的。
大体说来,凡有水的地方,就多有灵性,有了灵性,自然会生长出有活力的历史故事来,这个故事的主角便是明万历年间的进士施善教。
施善教,号心寰,本县芦塘人。他12岁就能写文章,“弱冠通五经子史”,也可以说得上是一个小神童,他中进士之后在户部任职,先是户部主事,后又担任户部员外郎。
其后,施善教又奉皇帝的命令,出使朝鲜。他在出使朝鲜的途中,写了一首诗《奉册使朝鲜》,其中有警句:十年壮志横孤剑,历尽关山渡海航。
施善教致仕之后,就回到他的家乡芦塘,“布衣徒步,嗜古课子”。他非常挚爱自己的家乡芦塘,他在芦塘又写有两首诗,其中一首《芦渚》,诗文非常优美:数声野笛横牛去,吹遍芦花两岸风。他所著的诗文,也为丰富本土文化留下了可供借鉴的资料。
纵观南陵历史上的进士群体,名臣贤吏交相辉映,代不乏人,他们以自身丰富的政治实践,和有所作为的仕途业绩,构建了南陵历史天空中多姿多彩的进士乾坤。即使他们致仕返乡,驰驿归田之后,也以儒家士大夫的风范,泽润着桑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