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活章鱼在盘子上静静地蠕动,
自从它脱离大海,就一直惴惴不安,
不知道人类会用什么办法烹饪它。
忽然,它被一只手抓住,
本能驱使它不断挣扎,
或许不停缠绕能让那双手无法下刀。
但它没想到,一张嘴直接咬开了它的头,
黑色的墨汁瞬间爆开。
它没想过,它的命运不是走向锅里,
而是直接被人生啃。
如果它会说话,这一定是它的遗言。
而伴随着喷出来的墨汁,
这段生啃章鱼的视频也被上传到网上,
因为不按套路出牌,
获得了看客们的赞扬,以及后面的网络流量。
这就是从去年开始,
充斥在各大视频和直播平台的“土味吃播”。
随着不按套路出牌的人越来越多,
从生章鱼到生象拔蚌再到发霉的龙虾,
一时间,本来是平时吃饭也可以看的视频,
突然变成了恶心视频的聚集地。
日本的木下是第一代吃播,最早的吃播还只是大胃王系列,后来为搏眼球,才有越来越多的“奇人异事”。
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
直到一个北京人出现,
才扭转了吃播的风向。
他就是大祥哥。
这就是大祥哥。
但他经常会把拍视频剩下的食材,
而他的视频,
你光看标题就能吓一跳:
真的有人这么多钱拍一个简单的吃播视频吗?
但是他确实是B站今年最火的视频播主之一,
仅仅是6月就有接近七十万人关注。
单纯从长相上来说,
大祥哥并不算帅,
充其量也就是长得干净。
他招人喜爱的原因,
除了视频内容让人好奇之外,
北京话绝对是一个吸引点,
他有一口标准却不油腻的京腔,
配上他干净的长相,
让他既有北京大爷的亲和力,
又没有北京大爷的油滑。
而一些北京话里特殊的动词,
比如:㧟(kuaǐ)、扽(dèn),
也让全国各地的观众开了眼:
原来真的还有这个字?
当然也少不了一些形容词,
比如形容干瘪的“干巴呲咧”。
这些在互联网上少见的北京词汇,
融合着北京人特有的幽默,
给吃播界带来了一股清流。
不过要说对吃播界影响最大的,
还是前面的疑问:
真的有人这么多钱拍一个简单的吃播视频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
很多人对北京人的印象很矛盾:
一方面看得出北京人经常较真,
另一方面又觉得北京人特别爱吹牛。
其实较真才是北京人的“底色”,
而且北京人只爱吹“无法验证”的牛,
一旦说的内容有可能验证,
北京人往往不爱夸大其词。
蒙人,是老北京人最不愿意做的事。
北京人做生意的理念 / 盗月社食遇记
打开大祥哥的视频,
也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比方说对比价格差距100倍的象拔蚌时,
因为分不清哪个是真的加拿大象拔蚌,
他就去饭店打包了一只。
而他明明知道这样是亏的,
但也要坚持这样做。
原因也很简单:
不能蒙人。
这种特别强的荣辱感,
来自于北京人的“讲究”。
文化大家王世襄就说过一件事:
北京人吃饭讲究上菜搭配,
无论热菜有多少,
怎么样也要搞个冷碟。
结果有一天朋友突然造访,
他没来得及准备,
就开了三个罐头做冷碟。
但人要讲究,不能没冷碟,
就只能把罐头拿出来。
由于经济原因,
北京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只能像王世襄一样,
拿个罐头“穷讲究”。
以至于今天很多人不能理解,
为什么北京小吃特别难吃。
其实那就是穷讲究时期的产物。
只不过到了今天,
从小受到“穷讲究”教育的人太多,
刚富起来的人,
一时之间还不知道怎样去“富讲究”,
尤其不知道怎么样在吃上“富讲究”。
所以,横空出世的大祥哥,
让人看到了新一代北京人的特质,
他们依然讲究,
而且还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富讲究。
毫无疑问地说,
大祥哥拉高了吃播的门槛,
这个原本是个人都能拍的视频形式,
一定程度上也变成了有钱人的游戏。
自从大祥哥之后,
昂贵食材试吃成为一个风潮,
原来累计了许多粉丝的播主,
也不得不开始喝六七万的拉菲,
吃一万多的皇帝蟹。
这个风潮逼迫着所有视频创作者思考,
今天是视频崛起的时代,
Vlog是所有年轻人都追逐的新事物,
可就像很多人的吐槽,
我们到现在都说不清,Vlog这个词,
到底是读“吾落格”,还是读“V落格”。
在视频网站搜索“吃播”,视频的封面都是差不多的。
或许从视频观众的角度,
我们也应该提醒自己,
面对海量的吃播、Vlog、搞笑视频,
不仅要学着讲究一些,
也应该从“穷讲究”变成“富讲究”。
如果观众不讲究,
那视频播主的未来,也不会讲究。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