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先生,一位44岁的糖尿病患者,血糖一直控制得不理想,但自己也未太在意。然而,最近一年,他的身体出现了令他疑惑不解的头晕症状。更奇怪的是,他发现这种头晕并不是一直存在的。在床上躺着时,头晕感几乎没有,但每当他从床上坐起,或者从蹲下站起时,头晕就会缠上他,反复出现,还逐渐变得更加严重。黄先生为此多次就医,接受了一系列检查,包括头部CT扫描、头部血管造影、颈部血管超声以及TCD等,但结果却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头晕的困扰让黄先生备受煎熬,对他的生活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最近,他发现自己的血糖波动大,就前往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内分泌科寻求检查和治疗。
在住院期间,医生对黄先生进行了一系列血压监测,并发现他在清晨醒来时头晕,并且血压偏低。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和卧立位血压测试,发现黄先生平躺时的血压是110/80mmHg,但当他站立起来时,0分钟和1分钟的血压竟然无法测量出来,直到2分钟后血压才可测出,但也是偏低,仅有90/70mmHg。医生根据这些结果诊断出黄先生患有比较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这是糖尿病可能导致的神经病变特殊情况,常常被患者忽视。
什么是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是指在体位改变时,特别是从卧位到站立位时,血压明显下降的一种疾病。正常情况下,人在起床或站立时,身体会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来保持血压稳定。然而,某些疾病或病理因素可以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使得血压无法有效地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变形式,除了导致四肢麻木无力等症状外,也可以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高血糖损害了自主神经,导致起床、站立时外周血管无法及时收缩以维持正常血压,进而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诊断体位性低血压通常需要进行体位倾斜试验。在这个测试中,患者在仰卧位休息5分钟后迅速站立,观察血压的变化。如果在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至少20mmHg或舒张压下降至少10mmHg,就可以诊断为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的症状包括头晕、眩晕、晕厥等,严重时可能导致摔倒、骨折等并发症。这种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并且严重情况下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对于存在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如何治疗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和食盐摄入:增加水分和盐分的摄入可以有助于增加血容量,提高血压。患者应饮用足够的水,并在医生指导下适量增加盐的摄入量。
2. 药物治疗:口服药物可以用于增加血管收缩和提高血压。常用的药物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和盐皮质激素,这些药物能够增加血压并改善体位性低血压的症状。然而,药物治疗的效果往往是短暂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监测。
3. 中医治疗:中医常将体位性低血压归类为眩晕、厥证或肢痹等范畴,核心问题是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损伤了元气,导致了阳气不足,温煦、运化受阻,进而导致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出现,阻滞络脉,引发了本病。因此治疗上特别强调调补肾阳,兼顾祛痰化瘀的方法。
针对黄先生的情况,内分泌科医生选用了科室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经验方-消渴痛痹方,并做了加减,特别加用了淫羊藿加强补肾固本;针对双下肢麻痹,加鸡血藤、络石藤通络止痛;加葛根缓解颈项腰背僵直。既温补阳气,同时配合活血化瘀、通腑泻浊的药物,再辅以外治法如热敷、艾灸等,共同治疗改善症状。经过一周的治疗,黄先生头晕症状有了明显改善,早晨起床已无特别头晕。出院后继续服用中药,现在头晕明显减少。
总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好会导致各种并发症。体位性低血压的治疗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
另外,体位性低血压也要注意日常生活调摄:保持适当的体位转换速度,避免过快地从卧位到站立位,以减少血压下降的程度。此外,锻炼和身体活动有助于提高血流量和血压,可以改善体位性低血压的症状。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内分泌科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采用中医药辨证和中药烫熨、熏洗、针刺、穴位注射等特色疗法对以下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改善患者四肢未梢麻痹、疼痛,灼热等感觉异常。
对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及早期糖尿病,配合中医治疗,保护胰岛功能,强化控制血糖。
糖尿病胃肠病变,中医药治疗改善患者长期便秘、腹胀。
对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痛风性关节炎,采用中药内服和梅花针治疗,减轻症状,减少发作频率
糖尿病足,采用中西医外治保守治疗,减少截肢风险。
糖尿病骨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见腰背及双下肢疼痛乏力等。
其它诊治疾病:甲状腺疾病(包括甲亢、甲状腺炎、甲亢心、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肥胖病、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特发性水肿、高泌乳素血症等。
刘振杰 主任医师
擅长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胃肠病等糖尿病并发症以及代谢综合征、痛风、多囊卵巢、甲状腺炎等内分泌病代谢疾病。
本期作者:
陶一鸣 住院医师
医学硕士,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高脂血症、痛风等内分泌代谢相关疾病的诊治,对糖尿病并发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有一定的临床经验。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内分泌科 陶一鸣
执行编辑:竹心有天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