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境生死书》:于绝境之地,见无畏人生!

2023-08-23   深度文娱

原标题:《绝境生死书》:于绝境之地,见无畏人生!

从1960年首次北坡登顶珠峰、1985年首漂长江、1989年首次徒步横穿南极,到2009年中国第一次无机械动力帆船环球航海……一封封在探险的绝境下留下的家书,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人物故事,构成了《绝境生死书》这部令人振奋的纪录片,展现了平凡生命在极限环境下的非凡表现,以及挑战自我的勇气。

同时,《绝境生死书》也深刻反映了中国探险家们在家国情怀中做出的人生抉择,以及他们命运的跌宕起伏。其中还包含了至亲间难以释怀的遗憾与和解,给观众带来了深刻启示。

一封写给天堂的信

一段波澜壮阔的中国探险史实

由吴京、张译主演的电影《攀登者》中,登山队员光脚攀登的画面让人潸然泪下。这正是1960年中国登山运动员屈银华和队友们攀登珠峰时的真实写照。

屈银华之女屈虹采访中说道,小时候并不喜欢爸爸。因为他走路一瘸一拐,让自己感觉丢人。“我们家很少一起逛公园,因为他走一会儿就累。他没有脚趾头,老靠脚掌着地,别人一推他,他就倒……”

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缺席让女儿屈虹提起往事,内心对屈银华依然感到不平。“爸爸你走了已经5年了,5年的时间,我想我依然没有放下。没有放下你的离去,没有放下你的伤痛,没有放下你的人生,你的选择带来的全家的命运,以及我一直挥之不去的困惑。”

在屈银华去世5年后,屈虹带着巨大的困惑和不解,以天堂家书的形式与父亲对话,尝试重新走近那个曾经陌生的、充满谜团的英雄父亲。

屈银华原是一名林业工人。“为了看看天安门”,抱着这样一个淳朴可爱的愿望,他主动报名参加登山计划,在1958年6月来到北京。并在此后参与了轰动全国、震惊世界的中国首登珠峰行动。

在攀登珠峰北坡时,面对“连飞鸟都难以逾越”的天堑,屈银华为提升双脚抓地力,不顾-40°的严寒,他脱掉靴袜,以牺牲双脚为代价,站上队友的肩膀,最终成功跨越了第二级台阶……年仅25岁的屈银华,全部脚趾和两个脚后跟被切除,身体的伤痛一直伴随他的余生。

1960年5月25日凌晨,中国登山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从珠穆朗玛峰北坡登顶的壮举,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人成为首次登上珠峰的中国人。

《绝境生死书》聚焦中国近几十年来几段著名的探险经历,譬如1960年首次北坡登顶珠峰、1985年首漂长江等,这些熟悉的老故事怎么讲出新意?导演的解决之道是,提供一个不同一般的视角——家人眼里的英雄,从他们与家人的往来书信切入,借助点点滴滴的细节,故事娓娓道来,让观众有代入感,很耐看。

心怀赤诚奔赴江河

造就万里长江第一漂

“急风骤雨一般,我们的蜀中壮士便走完了人生道路。犹如闪电破空,寂然而逝。然而,真的猛士,是没有悲剧的!倒是这‘一闪’,使我们感到了一种民族锐气。中国古来不乏壮士,不乏敢涉险敢开拓的强悍者。尧茂书便是他们中间挺身而出的一个浪尖人物,为理想千金一掷,终至献身”。

1986年,一篇题为《长歌祭壮士》的文章带着长江漂流第一人尧茂书的死讯在中国大地上掀起浪潮,而上面这段文字,正是这篇长文的结尾。很快,无数人前赴后继汇聚起来,自发组建成两支长江漂流队,一支是李大放所在的四川省政府支持的“中科队”,另外一支是民间组成的“洛阳队”。

“漂流长江,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是值得的”。36年前的那个夏日,一群年轻人赶往沱沱河,他们怀揣着“赶在美国人肯·沃伦之前,中国的长江必须中国人自己来漂”的雄心壮志,少年赤忱、满腔热血,将生死置之度外。

面对未知的前路,队员们难免有些不安,此时李大放的母亲给指挥部寄来一封家书。“自古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曾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为国捐躯。尽管我已不能仿古,再在孩子背上刺上几个字。但党的教育已在他身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寥寥百字却在危急关头点燃了队员们前行的信心。

顺流而下,一路有惊无险,7月21日,漂流队进入金沙江卡松渡,此处水流平缓,江面开阔,一种诡异的感觉却在队员们心中逐渐升起。“越走心里面有点发毛,哎,前面好像江没了”。李大放想要调转船向,但已然来不及,电光火石之间,船体被掀翻。

就在中科队在金沙江上生死一线之际,美国队迅速逼近。这支倾注了肯·沃伦全部心血的队伍装备精良、阵容优越、训练有素,日均漂流过百公里,是中科队漂流速度的两倍。

在经历过落水,遭遇了生死等考验,等队伍来到虎跳峡时,李大放和队员们已经不复当初豪情,他们完成了蜕变,逐渐懂得何为漂流、何为长江,也懂得了恐惧与敬畏。最终他们成功穿越虎跳峡,抢在美国队之前完成了这个从未有人敢挑战的任务。

长江首漂,曾经一度与振兴中华、女排五连冠、洛杉矶奥运会首金并列,成为80年代一场爱国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驾帆船劈风斩浪

成就中国环球航海第一人

“如果你拥有一艘帆船,你就可以去世界上任何地方。”32岁的翟墨在新西兰听一位老船长如是说。于是,从未接触过帆船的翟墨买了一艘二手无机械动力帆船。他想去大溪地,去看看他的偶像画家高更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翟墨出生于泰山脚下的小村,15岁才第一次见到大海。成年后的翟墨成为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2000年,他应邀到新西兰举办画展,他见到了那位老船长,也迎来了人生转折。“帆船的自由,可以让我去世界上任何角落,去寻觅那些不为人所知的土著艺术。”

2007年1月6日,翟墨终于开启了一个人的环球航海之旅。他选择的是环球航海中最难的一种:单人无机械动力帆船。为了不辜负借他钱的朋友们,他给外甥安文彬留下一封“生死书”:“如遇不测,特委托安文彬全权处理我的画作,用来偿还本人的欠款。”随信附上的,是整整两页的欠款名单。

为了不让母亲担心,翟墨隐瞒了环球航海的事,心系儿子的母亲却托人带来了一箱亲手烙的山东煎饼。这些煎饼保质期极长,几个月都不会坏。这箱充满母爱的煎饼在此后的环球航海中,陪伴着翟墨走过了无数异国他乡。

“囚犯还知道自己能活多长时间,但是我没有时间的概念。帆船变成了我的囚牢。”茫茫大海,白帆低垂,安静得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那是一种与世隔绝的纯净,让人感到惶恐,孤独如蚂蚁噬骨般难忍,那种痛苦无法言表。煎熬之下,他只能用最传统的书写方式,诉说着自己的内心。

“我要死在我航海的道路上,我不可以让你救我。”2007年7月,安文彬突然接到了舅舅翟墨的电话。电话中传出的是暴风雨的咆哮声,翟墨无助地嘶吼着,让安文彬准备好他的后事,然后音讯全无。安文彬是家中唯一参与了翟墨环球航海的亲人,他帮助翟墨一起策划环球航行的路线,并在翟墨启航后负责后勤及联系等工作。

“潜意识就觉得他回不来了。”自从翟墨开始环球航行,安文彬就开始有意识地搜集翟墨的物件、画作,他想着,要是翟墨回不来了,就回老家建一个翟墨纪念堂。翟墨失联了,安文彬除了等待别无选择。“脑子是断片的,一直守着电话。除了想知道他是生是死没有任何念头。”

千里之外的印度洋上,尽管翟墨遭遇了连续十二天的风暴,以及七天七夜连续掌舵航行的恶劣状况,但最终他用两年半的时间,完成了自驾帆船环球航海一周的壮举,成为“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

“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受过磨难,就永远不会体验到生命的意义。”

千帆过尽,翟墨说,我没想过什么征服海洋,做什么中国第一人,我做这件事,就是为了梦想,为了自由。

在众声喧哗的时代,人们热衷于通过社交媒体展示短暂的自我打卡状态,探险成为一种自我炫耀和视觉猎奇,自恋式的表达成为潮流。而《绝境生死书》却尝试在公共领域中,以纪录片创作者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重构一种完整的历史叙事,以点带面地勾勒出现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变迁。用以在碎片化的世界中,重新整合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续写中华民族的自强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