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靖超 北京报道
近期随着宫崎骏的经典动画电影《红猪》在国内重映,让经典影片重映的话题再度被提及。
2012年的《泰坦尼克号》通过技术修复转制3D版后在国内重映,取得了迄今为止最高的重映票房纪录,9.46亿元。这也让电影行业看到了经典影片重映的潜在商业空间。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自《泰坦尼克号》于2012年重映算起,在过去十余年里,国内已有约30部经典影片在院线重映,其中超过20部重映时间在疫情发生后。
资深电影出品人、投资人杨奇枫分析,重映电影扎堆上映,一方面是在过去几年了,受疫情影响,国内外电影都在减产;另一方面,头部内容在档期的选择上越来越谨慎,新片在春节、国庆等大的档期扎堆上映之后,有的档期自然会出现空当,需要经典电影补充市场。
版权与重制成本
重映电影的最大卖点是情怀,弥补遗憾是影迷走进电影院的一大动力。公开资料室显示,2002年,我国开始实施院线制改革,在此之前,很多经典的进口影片都未能在国内院线上映。经典影片虽然已是非常成熟、优秀的作品,但重映的成本却并不低。
一位院线公司的人士告诉记者,电影重映要经历版权、重制、宣发几个关键步骤,距离首次公映时间超过两年或是内容有所调整的影片,还要由国家电影局进行重审,重新发放公映许可证。
其中,版权成本是第一道关卡,热度越高、距离首次公映越近的影片,往往成本越高。在重制阶段,2K/4K修复已经成了基本操作,一些视效大片还要经过2D转3D、IMAX、杜比全景声等版本转换,这会大幅增加重映的制作成本。
“像《泰坦尼克号》《侏罗纪公园》《指环王》等影片,由于拍摄制作时间距今较远,但是对画面、音效又有要求的大片,重制时的成本就会相对高一些。相比之下,很多经典的动画电影在这方面的要求就低一些,总体成本不会太高,所以出品方在选择重映影片时,会着重考虑这类影片。”上述人士说。
记者梳理发现,最近十年的重映影片中,动画电影的占比高达四分之一。
难以向下渗透
从票房数据上看,重映的经典影片的票房相差悬殊,最低者为《何以为家》,重映票房仅202万元,最高者则是前文所述的《泰坦尼克号》。而在2020年至今,重映影片的票房则大多为几千万元,最高的是《阿凡达》,为3.7亿元。
“重映不是稳赚不赔的,比如重映的时候出现有竞争力的影片、与当下的观众生活习惯有差异等,都可能亏本。最重要的是,‘经典影片’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是已经有稳定的粉丝、受众;另一方面则是,很多观众对电影已经比较熟悉,要吸引观众走进影院再消费,不是一件易事。”上述人士表示,重映影片的购票观众大多数来自一、二线城市,且学历相对较高,年龄也比日常主要观影人群要大。
这也意味着,这类影片重映的票房天花板较低。
但即使如此,经典影片重映也依然被视作当下以及今后电影市场在供给方面的一种重要补充。
“一是在目前国内的电影市场环境下,投资出品方依然谨慎保守,大投资的影片常常会放在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等热门档期上映,但这些热门档期的时长加起来也就3个多月,在此之外的近9个月时间会出现供给上的缺口;二是虽然经典影片的潜在购票人群有限,但对于资深影迷、观众而言,他们的需求却相对强烈。”上述人士说。
(编辑:张靖超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