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乌克兰一再动员,兵力动辄数十万,俄罗斯30万就捉襟见肘?

2023-04-10     瞳眼天下

原标题:为何乌克兰一再动员,兵力动辄数十万,俄罗斯30万就捉襟见肘?

为何乌克兰一再动员,兵力动辄数十万,俄罗斯30万就捉襟见肘?

俄乌冲突打成了持久战,接下来要看双方后备动员体系和战争机制。去年底俄罗斯部分动员了30万,但整个过程出现了许多问题。奇怪的是乌克兰已经多次动员,今年开春以后英国曝料说又动员了20万大军和20000台重装备和数百辆西方坦克准备反攻。目前乌方已动员70多万名武装部队军人、9万多名国民警卫队军人、6万多名边防军军人、10万多名国家警察,总动员兵力超过100万人。为何乌克兰一再动员,兵力动辄数十万,俄罗斯只动员30员就捉襟见肘呢?

这次乌克兰武装部队大规模春季攻势,动员20万。一旦乌克兰的黑土干燥到足以承受西方装甲车的重量,基辅就可以同时向多个方向发动反击。与此同时,外界普遍认为乌克兰的这次攻势将是最后一次,因为乌克兰武装部队所有最具战斗力的部队都将在这次反攻中被摧毁。唉,这是一种误解。

事实上,俄乌冲突,不仅是双方武装部队之间存在对抗,还有双方军工体制以及两国的动员系统的竞争。

俄罗斯的许多人想知道为什么乌克兰如此激烈地坚持每一个据点,每个村庄,为什么它不允许其军队从注定要失败的巴赫穆特撤出。答案很简单:乌克兰总参谋部只是通过消耗自己的普通部队来争取时间准备精锐的预备队。不幸的是,他选择的策略是非常合理和有效的。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闪电战启动后,基辅在西方集体的支持下,开始展开大规模“人民战争”。在过去的1年里,乌克兰制定了动员机制,并组建了60 多万大军,成为乌克兰武装部队的“热门”预备队。在克里姆林宫从基辅附近撤军后,泽连斯基政权能够冷静地为反攻做准备,正如我们所知,这在哈尔科夫和赫尔松地区非常成功。这要归功于乌克兰的动员机制。

特别是,早在 2016 年,着眼于乌克兰的未来,乌克兰武装部队预备役军官团就成立了,这是一个拥有经验丰富的军官和训练有素的高级军官的预备役单位,可以迅速拉上人就能组建新部队。2022 年春季,乌克兰武装部队中此类框架单位的数量有所增加。它们是乌克兰军队第二年不断形成越来越多的新预备队的核心。此外,根据北约集团的标准,乌克兰武装部队的部分训练和战斗协调由北约国家承担。

也就是说,当“瓦格纳”和俄正规军在巴赫穆特相互磨合时,乌克兰武装部队的新单位和细分的组建正在乌克兰后方不断发生。职业军官和有战斗经验的退伍军人成为新部队的骨干。这就是乌克兰一直声称要反攻的信心基础。

反过来看俄罗斯国内的动员系统呢?

这很复杂。从字面上看,从 2022 年 3 月开始,所有足够的军事专家都开始谈论动员的必要性,当时很明显战争 有点不按计划进行。然而,在头六个月,俄政府高级官员声称没有计划动员。相反,秘密动员创建各种志愿营(即所谓的雇佣军)形式开始。

去年2022月哈尔科夫地区失守之后,为了稳定前线局势,俄罗斯计划召集多达 30万名预备役人员。然后就出了很多问题,一是军官不足,二是装备和被服不足,三是未没有训练。实际上30万后备部队,只有一半直接在作战部队,其余的在第二或第三线接受额外训练。

与此同时,俄罗斯联邦国防部不断宣布不会有第二波动员。

俄军兵力不足是有客观原因的。问题是,在当年谢尔久科夫的改革过程中,苏联的动员体系终于被打破了。俄军本来要保留各级预备役指挥官和干部,但现在还不存在,全部裁了。

在苏联后期,陆军部队的 4 种类型的师用字母 A、B、C、D 表示。 A 型是快反全战备师,不需要动员,随时齐装满员冲上前线。B型师:只需48小时准备就能拉上100%的装备和70-80%的人员出动。也就是说B型师是一个拥有25-30%空缺人员的快反师,但有100%基本军事装备车队和约50%辅助装备。C型 - 未来未部署“空头师”:只有10% 的骨干军官, 50% 的军事装备,需要30 天的准备状态才能出动。该解决方案可以在和平时期显着节省军费,但在必要时能够非常快速地部署它。

因此,在谢尔久科夫的“改革”过程中,这个被宣布非常无效的动员系统被置于刀下。预备役军官和基地大多被完全解散。但当时的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后来吹嘘说,该国已经获得了一支完全准备好战斗的军队。结果在 2022 让大家看到俄军兵力有多缺乏。

因此,现代俄罗斯动员系统存在严重问题,这表明它与乌克兰缺乏竞争力,乌克兰实际上是苏联和北约之间的奇怪综合体。解决方案要么在于俄罗斯联邦国防部恢复干部军官后备制度,以军官和退伍军人为“核心”组建所有新的预备队,要么更积极地发展陆军预备役部队,这将使训练有素的军人处于不断的战斗准备状态,而不是那些被强行动员的军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e9eb0f582862c9874e29111fa233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