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乎周瑞/星球数据派
每五年一次的教育部学科评估是国家及教育部对中国所有高校学科建设发展水平最综合、最权威的官方评价,是中国政府官方层面发布的唯一排行榜,是所有985、211名校都极为重视的重量级评估,其结果对于高校长期发展、社会导向和民间排名机构的后续引用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学科评估平均五年开展一次,自2002年至今已完成五轮评估,最新的第五轮评估也已全部完成,但由于其特殊性主管部门不再统一公布,由各校视各自实际分别公布。截至目前,包括北航、北理工等985在内的多所名校均已陆续公布结果,而其他一些高校虽未正式公布,但也有相关消息流出。
第一轮评估于2002-2004年分3次进行(每次评估部分学科),共有229个单位的1366个学科参评。
第二轮评估于2006-2008年分2次进行,共有331个单位的2369个学科参评。
第三轮评估于2012年进行,共有391个单位的4235个学科参评。
第四轮评估于2016年在95个一级学科范围内开展(不含军事学门类等16个学科),共有513个单位的7449个学科参评(比第三轮增长76%),全国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有94%申请参评。
前三轮评估,各高校的学科水平得分均以精确分数进行排名,而第四轮教育部改为以ABCD分档公布,既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也模糊了同档各校之间的精确水平差异。
按照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的分档原则,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5%~10%为A-。在学科评估中,进入A类,意味着该学科的整体建设成效位居全国前10%,达到全国前列水平。因此,能够在四轮学科评估中连续获评A类的学科,无疑是取得了教育部学科评估的权威认证。
第五轮评估在第四轮的基础上对指标体系和分档规则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改变。让我们一起来看第五轮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以及基于该评价体系各主要高校的整体表现。
一级指标共计有4个,二级指标共计有12个,三级指标共计有25个,以下从左到右排序分别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第一:
(1)人才培养质量思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与成效;
(2)人才培养质量培养过程出版教材质量、课程建设与教育质量、科研育人成效学生国际交流情况;
(3)人才培养质量在校生在校生代表性成果、学位论文质量;
(4)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学位论文质量;
第二:
(1)师资队伍资源师资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成果、师资队伍建设质量;
(2)师资队伍资源平台资源支撑平台和重大仪器情况;
第三:
(1)科学研究水平科研成果与转化结果学术论文质量、学术著作质量、专利转化情况、新品种研发与转化情况、新药研发情况;
(2)科学研究水平科研项目与获奖科研项目情况与获奖情况;
(3)科学研究水平艺术实践成果部分学科艺术实践成果;
(4)科学研究水平艺术项目与获奖艺术设计实践项目及获奖情况;
第四:
(1)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社会服务社会服务贡献;
(2)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学科声誉国内声誉调查情况、国际声誉调查情况;
以下为指标体系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