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请让我去
武汉告急!湖北告急!
1月24日,除夕。山东省临沂市卫健委向全市医院发出紧急动员令,选拔医护人员奔赴湖北,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去还是不去?选择前者,意味着冲进杀机四伏的战场,与死神短兵相接。临沂医护人员的回声是:请让我去,全市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几乎全部“报名应征”。在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接到通知后仅仅十分钟,就有116名医护人员报了名。
1月25日,大年初一,临沂首批4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
1月28日,第二批6名医护人员,紧急支援湖北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
2月9日,第三批26名医护人员南下武汉汉阳区相关医院。
医护人员奔赴湖北
26人中的见申强,来自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除夕报名后,他当天就收拾好了行囊,放在自己车的后备箱里,以便听到命令随时出发。可是,第一批没有他,第二批也没有他。焦急之中,听到第三批赴鄂“集结号”,他飞奔下楼背起行囊,消失在寒风里。
向沂河留下最后一瞥,徐德晓不由得眼眶一热。她是临沂市肿瘤医院呼吸内科的护士,从报名到筹备再到出发,她一直都瞒着父母,因为母亲刚做完手术,目前还在恢复之中,他担心父母因挂念她而影响身体。但她的选择依然坚定:“妈妈需要我,可是湖北的疫情更需要我,如果不报名参战,将是我一生的遗憾。”
送别的人群中,赵明看到妻子抱着一岁的孩子。这位蒙阴县人民医院的护理师,当众拥抱了妻子、亲吻了孩子,这一镜头被记者捕捉下来,成为诠释“大家与小家、大爱与小爱”的经典画面。
来自临沂市平邑县人民医院的王相海,登机前接到妻子唐共珂的电话,说家里一切安好,让他到湖北后安心工作。岂不知,他们7个月的小女儿,正感染风寒发烧38.2℃。唐共珂拨通丈夫的电话前,反复交待大女儿:“千万不要说妹妹感冒了。”
妻子吻别丈夫,母亲送别儿子,同事挥别战友。期盼的目光中,“战士们”赶往集结地点,一路疾行南下——对沂蒙人民来说,这是多么熟悉的画面。70多年后,集结号再响,沂蒙人民的家国情怀未变。
行色匆匆中,回响着临沂市委书记王玉君送别他们时的话语:“你们代表着沂蒙老区的整体形象,希望大家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充分发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风范,全力投入到疫情防控攻坚战中去。”
战疫:有我同在
隔离分区不够严格,感染性垃圾没有及时处理,智能喷雾消毒系统不能启用,没有洗澡间,没有取暖设施……走进湖北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来自平邑县人民医院的王相海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更严峻的是,疫情在蔓延,医疗物资匮乏,当地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患者中弥漫着悲观失望情绪。
来自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李善超
很显然,这是他们从业以来从未遇到过的情况。他们明白,面对汹涌疫情,来不得半点退缩和麻痹。在技能和耐力之外,他们更需要一种精神。我们无法设身处地,不妨摘取几段对他们的采访实录,感受一下他们特殊的工作情况。
决战疫情,他们将速度调为“最高档”
吴鹏(来自临沂市中心医院):一切分工都处于“自动模式”,没有时间去安排,每个人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活儿,每个人都将自身速度调为“最高档”。
胡萌(来自临沂市平邑县人民医院):一进病房,感觉到了什么叫“中国速度”,我们处理了27个病人的治疗以及护理。从办理新的病人入住,到医嘱、计费、护理,最后进行交接等一系列程序,我一刻也不敢怠慢,瞪大了眼睛处理。
李善超(来自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除了穿刺,做检查,我们还要发放病人的一日三餐,并给一些体弱的病人喂饭。最初的时候,一天连续工作11个小时。1月30日,是我女儿的2岁生日,忙完工作回到宾馆已是深夜11点多钟。照例想给家里报个平安,手里拿着手机,字还没打完,居然睡着了。
决战疫情,他们将自身置之度外
胡萌(来自平邑县人民医院):防护服穿、脱得半小时,为了防止中途上厕所,我们上班前一个小时就不喝水了,大家都装备了尿不湿。特殊情况下,没什么尴尬的。
徐德晓(来自临沂市肿瘤医院):一下送来40多个血气检查,我看到后真是后背一凉。为了干活利落,我们都戴着小一号的手套,而且要戴三层,既考验技术又需要耐力。时间一长,手很疼、胳膊很累,耳朵、鼻梁也非常疼。
张宁(来自临沂市妇幼保健院):因为眼角有冷凝水,我就不自觉地皱眉,使得护目镜慢慢移位,导致自己皮肤暴露。一上午,我的鞋套已经磨烂,脚踝部也已经暴露,但没有时间去理会。
决战疫情,他们始终怀着一颗爱心
李善超(来自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今天最开心的事,莫过于67床患者叫着我的名字说:“山东小伙李善超,谢谢你8天来的照料。你们那种向上的精神,感染了我们这些病人,我们4个才能一起康复出院。”她还执意和我们合影。事后我才知道,她是担心出院以后再见面时认不出我们。
刘相蛟(来自费县人民医院):凌晨两点半,走进向大别山医疗工作区,我心里一直想着一个娃娃,就是上一次收治的9个月大的孩子。我仔细对孩子进行了检查,他的眼睛非常有神,还冲我笑了一下呢。经过测量,孩子的体温是36.5摄氏度。现在可以肯定,目前的诊疗方案对这个孩子很有效。
当地医生说,来自沂蒙的医生护士,带着一颗爱心,秉持着一种精神,谢谢你们与我们同在,与患者同在。
临沂医护人员
坚守:向我看齐
1月22日,临沂出现新冠肺炎前2例感染者;
1月24日,临沂市政府宣布成立新冠肺炎疫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1月26日,临沂感染者增至5例……
此次疫情,让山东省临沂市上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考验。市各级各类医院,响起了坚守阵地的集结号:保证足够的诊治资源,成立梯级的救治队伍,培训所有的医护人员,做好紧急物资的储备,配合单位社区开展防疫……
战时的节奏,战时的状态。临沂市医护人员取消了休息日,全身心地投入到战疫一线,发出了“向我看齐”的声音,给全市人民以信心与希望,成为一道洁白的风景线。
我们难以记录他们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与点点滴滴,不妨以他们中的“夫妻档”为例,来扫描一下白衣使者们的身影。
相龙云和陈涛
相龙云是临沂市平邑县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丈夫陈涛是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疫情出现后,平邑县启用距离县城5公里的南山医院作为隔离病房,陈涛被任命为第一梯队救治队长。他夜以继日奔忙在南山医院,还利用自己兼任的县心理学会会长的优势,为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和患者做起了心理辅导。虽然同在一个单位,岗位也仅仅相隔5公里,却一个多星期也见不到一面。偶尔在医院楼道里遇上,他们也只能是点头微笑示意。
唐共珂与王相海
王相海,已经在大别山区的诊疗中心忙碌了半个多月。妻子唐共珂,身为同一个医院胸外科的副护士长,也曾一同要求去湖北抗疫一线,哪怕家里还有嗷嗷待哺的孩子。如今,她坚守在原来的岗位,承担着比平时更繁重的工作。她每天最大的安慰,就是按约定时间与丈夫微信交流情况,互报平安、互相激励,他们还相约跟父母联络时,要“轻描淡写”以免他们过于牵挂。
孙淑香与刘乃青
刘乃青作为临沂市中心医院医务科的负责人,经常加班到凌晨1点,往往刚躺下就接到电话,再起身去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在同一单位工作的妻子孙淑香,是感染科护士长,一样坚守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在疑似病人来院时,最先冲在前面的就是她。由于他们的老人身体都不好,只能将两个孩子寄养在两个同事家,孙淑香曾连续21天见不到孩子。
……
采访结束时,我们听到这样一个小故事。
2月5日,一位黄冈市民来到临沂援鄂医疗队驻地,送来了一大包杂粮煎饼和辣椒、香葱。他说,爱人的家乡是临沂,他们连夜做好了煎饼,送来表达思乡和感谢之情。临沂的医护人员吃着煎饼,不由得眼含热泪。
医者心,家乡情,家国情,在沂蒙、在湖北交织、激荡。
来源:临报融媒 记者彭庆东 汲长良 李璐 孔令华 韩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