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自我的修养,
别用来评价他人。
买东西就是商品交易,你出货我出钱。你可以说自己物很美,但我就是觉得价不廉。这买卖谈不妥,大不了一拍两散。
工作也是个商品交易,我出工他付钱。他可以嫌我艺不精,我也能怪他酬不高。这买卖谈不妥,大不了也是一拍两散。
交易不强买也不能强卖,所以前者干嘛设门槛,后者干嘛聊态度。两者就更没有必要联系在一起,牵强个因果。一句话:79块钱的贵贱,值得谁搭上个“认真工作”?
认真工作,听起来天经地义,一个从初级销售一路奋斗到电商金字塔顶的人来谈认真工作,更是“很有说服力”。一年365天直播389场,舍弃个人生活、舍弃社交,试问几个人敢吹牛做到?这份“认真”既坦荡又值得信服。可是当“成功人士”,终于踏上那一级完成质变的阶梯,年入18亿,贵为电商带货TOP1时,却恰恰成了一个反证——“认真”是个普世需要的美德,但功成名就是个亿万分之一的概率,这两者间的逻辑关系,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想必大家都知道讨论这件事的缘由,但是今天在这里,咱们不对人、也不对事,仅仅讨论个大多数人通用的理:成功与否是个结果,我们可以从结果倒推很多起因,可是不要轻描淡写、理所当然归咎给态度。
“你不够认真”,这种武断/无端的评价,是多少人学生时代的噩梦?
“你这道题为什么做错了?是不是不认真?”“这道题为什么老师教过了,还是做错,你是不是不认真?”“这道题为什么别人能做对,你就做不对?你是不是不认真?” ……
这种魔音灌脑式的指责,让多少人听得小小年纪就开始怀疑人生。这个批评的背后是默认:因为教育环境是公平的、只要端正态度就应该获取相同的学习结果。这么明显的谬论,鬼知道为什么能长盛不衰。
不妨换一个“公平赛道”来看待这个问题——竞技体育。同样的一条起跑线、同样一声发令枪、“同样”的八个人为什么撞线有先后?你会看完一场百米决赛然后夸冠军好认真?不,你顶多很没有素质的喷:输掉的人是“废柴”。因为在这个情景里,我们明白所谓的相同规则、公平竞争,恰恰是凸显出了一份最大的“不公平”——人天生的参差。我们在体育运动里明白,有些人天生协调性更好、爆发力更强、更柔韧、更灵巧。我们在对抗中感慨,好多时候,努力在天赋面前居然不堪一击。所以我们同样会承认有些人更擅长逻辑思维,有些人的观察力更敏锐,有些人记忆力更强悍,我们管这叫聪明。可是为什么我们从来不觉得,人与人在注意力的持久和集中上也会有差别,而把这种差别造成的结果粗暴地判断成态度问题——够不够认真。
走向工作和职场,这种武断的偏见有增无减、阴魂不散。它还穿起了各种马甲:“岗位责任心”、“职业进取心”、“狼性的觉悟”。总之,如果工作出现了失误,会被说成不认真,工作没失误,但是没有超出预期,也叫不认真。
真的很希望打工人可以理直气壮地喊出来:我有没有认真工作,你既看不出来,也管不着!
让我们把“工作”还原到劳动力与报酬之间纯粹的交易行为,对结果的评判请换一个简单明了的词叫“称职”。符合工作预期、按时、按点、按量完成了KPI就叫称职,反之亦然。它和一件化妆品从成分到重量有没有对得起79块的价格是一样的道理,可以从市场的同类产品中去比较,但少用心意、诚意之类的修辞哄抬。衡量工作的天平上,“认真”这么唯心的东西,也不该拿出来当扯皮的砝码。反正,我说认真了,你会不信,你说我不认真,我也不服。
何况,人与人生来参差,同样一份工作每个人需要消耗的精力并不相同。有人花了三份力气就做得漂漂亮亮,有人耗了十分劲头也漏洞百出,算谁更认真?给谁加鸡腿?大可以“不够认真”为由请辞后者,但他真只是能力不足。也可以用“再认真点”压榨前者,但多半收到一个白眼——涨工资先!
我们在这里绝对不是说“认真”对于个人、集体和社会不重要甚至不存在,而是说,它如同责任心、进取心、觉悟这一类词汇一样,是一个内在的德行、态度,它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不是对别人的。
让我们把认真还给自己,可大可小,去认真读一本小说,认真看一部电影,认真去设想人生,认真去规划未来,认真爱一个人。但无论如何,这两个字用在一桩交易上,有点奢侈了,更别说区区79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