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无处不在,尤其是多子女家庭中,常常是“内忧外患”。
不光是出门在外要被迫“卷”起来,回到家里几个孩子之间还得争夺“家庭资源”,而父母对孩子们不同的养育方式,往往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发展。
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明明是同一个爹妈生的,但是有些小孩能混得挺好,有些小孩小时候得意,长大后反而混得最差。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多子女家庭中,长大后混得最差的是谁?
我童年的玩伴中,有一位女孩令人印象深刻。
女孩在家排行老二,上面还有一个姐姐。连生两个女儿,父母盼子心切,直接给二女儿取名“招娣”,小时候大家不懂事,经常拿这个名字取笑她,可从未见她发过一次火,反而很坦然地回答,我以后长大肯定会改名。
招娣、招娣,她的出现还真招来了一个“弟弟”。
中年得子,父母自然是高兴不过的,每天把儿子当成宝,什么事都想着儿子,对两个女儿却不管不顾。
如今二十年过去,我偶然间看到一个话题“那些叫招娣的女孩们,如今怎么样了”,突然想起来那位儿时旧友,便向母亲打听了一番。
才得知如今这位旧友特别有出息,已经改了名字,在城市里安家置业,前两年还出钱给老家修了路,至于她那位受尽宠爱长大的弟弟,反而成了最没出息的那个,成天在家好吃懒做,让年迈的父母苦不堪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多子女家庭中,越是小时候不受重视的,长大后可能会带给你更多惊喜,但是从小受尽宠爱的,反而可能混得最差,还不懂得孝顺父母。
当然,造成这些极端反差局面的背后,可能是一个个小孩辛酸的日常。
就像招娣一样,她从小受到的冷落和歧视,造就了如今的盔甲,令她奋发向上,一刻都不敢松懈下来,然而不是所有的小孩都有如此魄力。
而那些受尽父母宠爱的小孩,如果你们经常无原则地放弃原则和底线,实际上就是在无形中毁掉孩子。
父母的溺爱教育,堪称“毁娃神器”
过去我们总是独生子女自私自利,容易被父母宠坏。实际上,多子女家庭中,也多得是“溺爱教育”,而它的威力有时候可能更猛。
1、让孩子变得自私自利
多子女家庭跟独生子女家庭不一样的一点是:
如果父母一旦宠爱,其余的兄弟姐妹往往也要被迫忍让,特别是家里的哥哥和姐姐,经常会被要求“要让着弟弟/妹妹”。
父母的宠溺,手足的退让,这些都会导致孩子们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以自我为中心,日后走出社会,也要求其他跟家人一样让着自己,忍受自己的坏脾气。
然而有句话叫“因果轮回”, 你小时候得到了几分宠爱,日后就要偿还几分债。
从小被父母和手足宠坏的孩子们,他们以后的社交能力多半不太好,别人都不愿意跟自私的人做朋友,而且抗打击能力又很差,经常因为一点挫折就心态崩溃,毫无斗志。
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从小习惯了别人服务他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共情能力差,而且不会主动服务别人,如果你想他们能好好尽孝养老,可能是比较困难的。
2、无形中加剧“家庭内斗”
越是多子女家庭,父母越要注意“一碗水端平”,如果偏爱某个孩子,那么这个小孩就容易在兄弟姐妹间“树敌”。
几个孩子之间本身就容易争宠,父母如果又明显偏心,那么就会无形中加剧了家庭的内斗,成天吵来吵去,父母头疼不说,受宠的那一方其实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围绕着他展开的矛盾不断。
特别是对心思敏感细腻的小孩来说,可能是一种莫大的折磨,虽然他们从父母那得到了宠爱,却失去了手足之情,对方总是心生嫌隙。
越是多子女家庭,父母越要公平
当孩子到了六七岁的时候,他们会进入“公平敏感期”,对公平会特别在意。
例如,你能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小孩,特别喜欢在父母面前争风吃醋,妈妈抱了这个,另外一个也要抱抱,姐姐有新衣服,妹妹也抢着要。
明明平时里不喜欢、看不上的东西,只要其中一个小孩有,另外一个也非要。
其实,心理专家认为,孩子们的这些表现,一方面是想要追求公平,背后是在寻求父母的关注。
他们希望自己能得到平等的爱,得到同样的关注和呵护,否则就会内心失落,感觉自己不被爱,不如弟弟妹妹那样招人喜欢。
因此,越是多子女的家庭,父母越要注意尽量做到平等,或者是根据孩子们的个性,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往往才能养出同样优秀、有爱心的好孩子。
而且只有你们一视同仁了,孩子们之间才会少攀比,手足之情更加亲近,彼此互相扶持,患难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