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米兰·昆德拉《笑忘录》:在文本与舞蹈间,看记忆与忘却的相生与妥协
本周末(1月13日-14日),以《笑忘录》为灵感的舞蹈剧场《记忆变奏曲》将于YOUNG剧场拉开大幕,吸引了不少观众购票观演。据悉,《笑忘录》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部长篇小说,包含了历史叙述、寓言、随笔、哲学沉思等多种文学体裁,独具一派风格,展现出作家本人对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关怀。
记忆与忘却间,我们如何妥协?1月7日下午,一场围绕米兰·昆德拉《笑忘录》的戏剧对谈活动在杨浦区图书馆举行,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袁筱一与该剧编剧庄稼昀、导演江帆展开对谈,YOUNG剧场节目总监包容容担任主持,从经典文本到舞蹈剧场,带领读者跨界阅读,探索“记忆”这一核心主题。
活动现场,在谈及为何将这部作品剧场化时,庄稼昀表示自己在读该书时,常感受到各种元素和主题之间的呼应,那种难以言明的扭结恰恰可以借剧场来具象表现。而这同样也是导演江帆决定导演《笑忘录》的主要原因,“这种文本与情感的呼应,让我骤然回忆起自己在经历强烈记忆突然消散的那一刻,情感既真实又虚无的状态。”
据了解,《笑忘录》是米兰·昆德拉移居法国后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米兰·昆德拉是唯一一位在世时就入选“七星文库”的作家,曾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在20世纪的世界文学舞台上占据着特殊地位。自上世纪90年代其著作进入中国市场后,他更收获颇高的讨论度和关注度,影响了整整一代的中国读者。
此外,现场嘉宾们为读者介绍了“舞蹈剧场”这一概念。这并非只是舞蹈,在庄稼昀的解释中,舞蹈剧场是“行动方式和行动逻辑的组合”,它关注舞者的生命状态,需要舞者的生命经验作为参与,不再把服务剧本作为主要任务。江帆也强调,舞蹈剧场的关键不在于扮演他人,更多的是自我表达。
谈话中,袁筱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她看来,昆德拉意图探讨的正是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之间的关系,舞蹈剧场这一创意呈现形式使她联想其未来会否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进入文本。主持人的提问串联起几位嘉宾有关《笑忘录》的讨论,庄稼昀和江帆讲述了作品编创时的故事,包括如何设计工作坊与演员共读原文、怎样编写小说中的“力脱思特”“边界”并将其呈现在舞台上。袁筱一则为读者理解《笑忘录》提供了不少阅读建议,譬如这部作品不是线性叙事,但所有章节的共同主题都是“记忆”,读者可以选择只读其中一章,即便无法理解《笑忘录》的全貌,也可以在某一个部分读懂昆德拉,或多或少找寻到一些记忆的真相。
据悉,本次对谈活动是杨浦区图书馆全民阅读品牌YOUNG书房下设子项目“戏剧+”与杨浦区内YOUNG剧场的又一次合作,旨在丰富读者对文本的跨界理解,在不同艺术语境下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
文字:汤顺佳
编辑:李玲
通讯员:张燕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