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妈对孩子暴怒。|丛非从

2022-04-16   九州心理

原标题:当妈妈对孩子暴怒。|丛非从

作者:丛非从

来源公众号:丛非丛(ID:congnotcong)

1

豆豆5岁了。

有次周末,妈妈和豆豆约好了早上10点去朋友家玩。临行前,豆豆在家玩积木,妈妈就边整理出门的东西边提醒豆豆:“别玩了,赶紧收拾下出门了”。豆豆不太耐烦地说:“好了,知道了!”

10分钟后,豆豆妈妈看到了豆豆还在玩得起劲, 脚纹丝没动,嘴里还“嘟嘟”着。

豆豆妈感觉有股火不受控制地往外涌,然后暴怒了:“你怎么还在玩!”一双手就像不受控制一样,直接将豆豆搭起来的积木拆散了。

豆豆“ ”一声就哭了,妈妈也被自己吓着了。在豆豆眼里,她真是一个 恐怖的妈妈。在妈妈眼里也是如此,真是一个恐怖的自己。

可是自责不能解决问题,这也不是豆豆妈妈第一次暴怒了。要让妈妈停止暴怒,我们需要的不是责怪和控制,而是需要去理解妈妈的内部世界:

是什么让她暴怒了。

2

是被忽视。

妈妈发现豆豆没有动,感觉自己被骗了,自己的话成了空气,自己的着急只是一厢情愿。这时候妈妈的心就滴血了,在内心很深的地方,有一些妈妈自己都意识不到的声音在呐喊:

第一层: 我的情绪需要被看见。我已经很着急了,你知道吗?万一迟到了怎么办?别人会怎么看我们?别人等得不耐烦了怎么办?我很担心你知道吗?你看到我的慌乱了吗?

第二层: 我的声音需要被回应。我跟你说话你听到了吗?你看到我了吗?为什么你不回应我?为什么你要骗我?为什么你不在乎我?为什么你不理我?为什么让我一个人在做出门这件事?为什么!为什么!

第三层, 我的存在需要被肯定。我对你来说到底重要吗?你在乎我吗?你的眼里,除了玩具,除了你自己的世界,有我吗?我对你来说,是可以一起相伴的人吗?

自己被忽视的创伤被激活了,这让妈妈感觉特别无助。那一刻,仿佛天地间只有自己一人,还有无尽的黑暗和劳累。旁边这个本应该配合自己、支持自己的人,只有袖手旁观。

这些无助在那一刻妈妈没时间意识到,她能意识到的,就是: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表面上是愤怒,内心深处则是“自己的存在不被看见”的呐喊。

3

豆豆发生了什么。

豆豆:我在玩,我很开心。你看我的积木搭得厉害吗?漂亮吗?我是不是个很聪明的孩子?我是不是个很棒的存在?我是不是很有能力?我是不是这个世界的一个骄傲?虽然没人欣赏,但我能自我陶醉。

妈妈:不好意思,不想关心你在想什么,不想关心你的积木搭的怎么样,不想关心你的心情,并不在乎你的开心。 我只想关心一件事:你到底准备没准备好出门!

豆豆也没被看见。

这也是一个不在乎孩子内心的妈妈。

妈妈不被孩子看见,妈妈也看不见孩子。这个家庭里,其实谁也看不见谁。 只有“事情应该怎么做”、和“你没做好事情我很生气”。

在妈妈的暴怒中,豆豆放下了积木,哭了起来。虽然没有给到妈妈想要的回应,但起码,豆豆从自己的世界里出来了,和妈妈发生了全身心的互动。妈妈的脾气,达到了某个层面的目的。

4

妈妈可以怎么做。至少3个方法:

最好的方式是看见。如果有时间和能力,可以去看见孩子的开心,先花时间分享他的开心和成就。但这个需要高能量的母亲,不勉强。

退一步的方式,是妈妈安抚自己。

我需要被看见,因为我不确定我在这个世界上是否是重要的,从小到大都不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重要的。我的出生或许就是多余的、不被欢迎的,这让我觉得难过。可没人在乎我这种难过,于是我压抑了这种难过。

当我长大后,孩子做出了一个忽视我的动作,让我压抑的从小到大的“我不重要”的创伤再次被激活,让我暴怒。那是我对父母的愤怒,是对他们看不见我的、无法表达的愤怒。

现在我需要从孩子那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可孩子并不亏欠我。我可以把精力转向自己,安抚自己,找到证明“我的存在,即是重要”的方式。这个过程,就是养育自己。

再退一步,妈妈可以看到自己并表达自己,邀请豆豆看见自己。

可以用商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担心:妈妈现在很着急,我们必须要赶紧出门了。因为如果我们迟到了,对方就会等着我们。首先这是个很不礼貌的行为,是不对的。其次,对方等久了也会不开心。换位思考下,豆豆你和别人约好了时间,你喜欢别人迟到吗?

如果妈妈勇敢些,也可以尝试袒露自己的内心:豆豆,妈妈对你来说重要吗?如果重要的话,你可以为了我赶紧收拾一下吗?因为妈妈现在很着急。

较差的方法就是使用愤怒强行要求孩子关注自己。

更差的方法则是妈妈脾气也不发,忍了。然后自己没被看见,自己也看不见自己。这种被忽视的创伤再一次压抑,等着下次更大的爆发。

5

当妈妈对孩子暴怒,不必自责于自己的脾气为何差,为何又伤害到了孩子。自责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你对自己的控制是有限的,意志力是有限的。 真正避免暴怒的方式,就是妈妈问问自己:

我怎么了?

我需要什么?

我可以怎么安抚自己?

当妈妈先安抚自己,才有可能安抚孩子。

来源公众号:丛非从(ID:congnotcong)

作者,丛非从,一个好玩、深邃又实用的心理咨询师,研究关系、情绪和成长,著有《自我成长的力量》《原来,懂比爱更重要》、《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等。他的微信公众号是congnotcong,赶紧去把你落在那的灵魂捡回来吧~

近期课程 (点击可查看详情)

九州心理2022年度课程表

【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项目招生简章(常年招生)

【社会工作师】人社部、民政部双认证

【中国心理学会认证】少儿心理发展咨询指导师培训

【中国心理学会认证】婚姻家庭咨询指导师培训

【家庭教育指导师·智慧父母培养计划】

以性为议题自我探索体验工作坊(5.1-3)

张沛超家庭深度动力工作坊杭州站 (5.2-4)

陈灿锐荣格曼陀罗绘画疗法连续培训 (5.13-15)

罗家永全国心理拓展实操高级班(5.20-22成都)

张海音客体关系精神分析连续培训(5.20-22贵州)

蔡仲淮国际临床催眠师认证系统培训(5.26-29)

张维扬博士觉梦工作坊第三期厦门站 (6.10-12)

金天博士人本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工作坊 (6.24-26)

李晓驷心理咨询技能深化连续培训(8.5-7 贵阳

徐钧自体心理学连续培训项目( 广/深/长 8.5-7 )

邱丽娃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连续培训(8.25-28)

zvika舞动 |身心之恋 系列 (大理8.26-29)

陈伯炜国际潜意识引导OH卡系统培训( 9.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