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死亡焦虑的方法——《白噪音》

2023-02-04     妙看影视

原标题:应对死亡焦虑的方法——《白噪音》

今天聊聊美国电影《白噪音》。

片名White Noise / Wheat Germ (2022)。

诺亚·鲍姆巴赫搭档老司机的上一部电影是《婚姻故事》,精准地描述了一对离异夫妻,拿下6项奥斯卡提名,6提1中。

《白噪声》则是时隔3年后导演的第11部叙事长片,也是第一部导演没有改编自自己原创故事的长片。

影片《白噪音》改编自唐·德里洛 1985 年的后现代反乌托邦同名经典小说。

该小说被誉为继《1984》之后,又一部现代文明的警世预言,所描绘的那个噩梦般的世界,连奥威尔都会不禁战栗。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Noah Baumbach)找来老搭档亚当·德赖弗(Adam Driver)和格蕾塔·葛韦格(Greta Gerwig)一起对这部作品进行了时而精彩时而乏味地改编。

杰克和巴贝特是一对夫妻,抚养着他们的孩子,一起在大学城里过着枯燥简单平凡的日子。

他们彼此关心深爱着对方,都想死得比对方早,以免自己一个人孤孤零零地生活在这世上。很快意外就不出意外地来临了,死亡渐渐逼近夫妻俩的小日子,颠覆了他们生活的安宁。

白噪音原本是一个声学术语,指的是一种单调、有规律性的声音。影片中将白噪音的定义扩大到了现代媒体世界,现代媒体世界内喧嚣的白噪音,分散了人们对现实的关注,渐渐沉溺于消费主义等内容。

影片从一个看似荒诞的喜剧开场,紧接着引出一家人的生活。结尾则落在货架色彩缤纷的大型超市,货架高处摆满了颜色鲜艳的琳琅商品,生活最终成了最主要的反派。

长期以来,唐·德里洛的小说都被认为是“不可改编”的,因为小说成功构造了一个广阔深邃的后现代危险预言故事。

影片深入挖掘人们的集体意识中的恐惧和焦虑,将上世纪80年代的世界末日化身为我们当前疫情后的世界。

别看《白噪声》的背景设定在上世纪80 年代中期,但故事里所表现的内容放到现在来看依旧没有过时。

影片对死亡进行了充满荒谬的思考,同时加入了消费主义的讽刺,掺杂了猫王、希特勒、车祸、滥用药物、婚姻、家庭等诸多元素。

大量繁杂且无用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焦虑的人们存在严重的药物依赖,普通人对流行文化偶像、阴谋论的痴迷,波涛汹涌的消费主义不断冲刷人们的价值观,所有这一切到现在看来依旧适用。这大概就是导演选择改编这部作品的原因。

原著故事风格和导演前作风格存在较大的差异,导演明显离开了自己的舒适区,开始尝试一种颇具挑战性的创作。

诺亚·鲍姆巴赫的老粉丝会在《白噪音》中发现极大地不同,能够感受到许多新鲜的东西。

影片基本叙事结构和小说保持一致。

电影中除了在路途汽车旅馆和教堂医院的最后一幕高潮场面外,其他内容都非常忠实于小说。

在小说中,巴贝特从未出现在汽车旅馆,没有中枪,也没有和杰克一起去医院。

通过这个改编,大概可以看出导演想拍出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论观众能否接受这种改变,至少这是诺亚·鲍姆巴赫一次很不错的勇敢尝试。

40年后,人们看看身处的世界,再比较一下40年前小说描述的世界,大家会惊奇地发现,世界一直没变,被人为灾难、媒体轰炸、药物依赖和消费主义完全控制。

故事中充满对死亡的痴迷,也饱含对死亡的恐惧。角色们为了抵御这种恐惧,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但无一例外地全部失败了。

而唯一的出路在哪里?影片也给出了答案,去Shopping吧……

应对死亡焦虑的方法,

平淡无奇又亘古不变。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b2c91019d05c3343dd6ae1ee15d97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