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国内的一般工业自动化领域是否存在传感器巨头?
我的感觉是目前没有,至少没有综合型巨头。
工业传感器,目前国内还没有能让人伸大拇指的企业。
中国孵化这种企业的土壤先天不足,并且营养不良。
首先,西方工业革命的时候,我们还在舞大刀,发展起步得太晚。
起步早的西方企业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在产品上纠错,积累丰富的应用数据和经验。
西方的工业化,也随之伴随的是工业品市场的井喷,井喷市场可以给犯错的稀缺产品以足够的宽容度。正是在这种良性循环下,西方工业实力一步步积累到今天这么强。
改革开放后,也正因为市场的井喷和容错宽容度,一批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劳动加工型巨头迅速崛起。如果没有市场的井喷,没有市场的宽容,这些巨头同样也是无法诞生的。
而有技术含量的工业产品,有技术门槛,我们无法自行支起摊子,于是以市场换技术,结果市场被国外产品大幅占据,市场非常繁荣,买办也跟着赚得盆满钵满。
到这个时间点,买办其实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收收脚步,用赚到的钱来自主研发,自创品牌,比如华为也是从买办做起的。
但问题是,很多人赚红了眼,市场太繁荣了,钱太好赚了,买办想的是再多代理几个国外品牌,或者将钱投到其它来快钱的繁荣领域,后来摊子铺大了,想再回过来搞研发,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即便是有些企业当时走了自我研制的道路,但是一味地追求规模化,走低端化上量路线赚快钱,没能在技术和品牌上走向中高端。等他们回过神来,发现摊子铺大了,忙于生计,有心无力。
他们没意识到工业品和日消品完全是两种发展路径,日消品可以走规模化,而工业传感器要谨慎走规模化。
要知道,今天在中国活跃的很多中高端传感器品牌在欧美日可能只是作坊,或者十人左右的家族小微企业。
也就是说,我们错过了那段最有可能诞生工业传感器巨头的红利期。
本来有机会有更多华为,可惜我们没有。
到了今天,是什么局面呢?绝大部分市场被进口品牌占据。市场已经从以前疯狂建厂,疯狂购装备到装备购置需求锐减,因为厂建完了,设备买回来了,一时半会就不再需要了。没有一个井喷期的市场再给我们了,客户嘴巴也吃挑剔了,对国产产品欠缺宽容度了,即便出于爱国情怀吃一回,一吃跟屎一样,再不也敢试了。
现如今,对于这种中高端底层工业品,
国家队出面吧,体制效率摆在那。
爱国志愿者出面吧,产品难以变现,入不敷出,坚持不下去只能作鸟兽散。
但是,中国是想成世界第一强的,如果没有这些底层工业实力,所谓中国梦,也只是沙滩上的一座大厦。
我想,未来可以努力的方向:
1.传感器的需求企业入股传感器公司,定向供货,减少了市场成本,增加了容错宽容度。也许有可能孵化出有限品类的中高端品牌。
2.自认有技术实力的国产传感器团队,可以在国外注册公司和品牌,以洋品牌身份进军国内特殊市场,积累资金。(只可惜,那个言必用进口而不限品牌的时代似乎也过去了,这条路未必赶趟了)
3.毛细血管路线:在过去中国积累了无数工控人才,这些人如果没在外地买房,大概率还是要回老家的,有一些人可以创立低成本作坊式的公司,国家给这种作坊式的公司提供公益或廉价型的共享技术支持,比如实验室设备、检测设备支持。研制些高质量小东西,不求大富大贵,刚开始能把外地打工一年的工资挣回来差不多也够了,慢慢积累小众市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欧美这种作坊式的公司多如牛毛,比如做个小接头,小管子,有些就在农村的小房子办公,但是产品质量过硬,价格也贵,卖向全世界,甚至有的还上了火星,这或许是西方真正发达的根基所在,毛细血管极其旺盛)
4.在举国体制下,希望国家队能有所作为吧,80后小时候很多很穷,上大了一切奔向钱,信仰放在了一边。但是现在90后,00后确实让人刮目相看,小时候也没怎么受穷,并且更加爱国,这些进入国家队的年轻人,可能比以往更进步,看他们是否能有所作为。
不管怎么样,这都是跟在西方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趋,其实是挺悲观的,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学,想超过别人,非常难。
最终可能还得要有大杀器:
科技革命。
在前沿科技上领先突破,比如量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有革命性突破,将玩法改变,就好比电气时代的人还需要特别纠结机械时代的哪个精妙手动装置做不出来吗,做不出来也就罢了。在新的玩法上,我们做到世界领先就行了。(如果中国能成为世界第一强,个人认为,非此路难以达成,很难想象未来一个超级大国没有引领过科技革命)
要实现这一点,要大力加大基础学科的投入。
过去我们更注重工科教育,可能未来需要加强理科教育。
科技革命,首先是信仰的进步。
在思想文化上,需要有个转向,不能是现在网上喊打喊杀这一套。
我们仍然要继续向西方学习。
需要在高中加入哲学史,自然科学史的教育,尤其是西方的。
要培养有跨学科思考,有信仰追求的数学家,实验学家。
西方人信仰上帝,所以一直都想搞明白上帝是什么,他们的哲学家说上帝是用数学来运转的,于是一帮人用数学开始瞎算,地球上的事算出了牛顿力学,宇宙中的事算出了相对论,微观上的事算出了量子力学。
这所有的源初动力都是来自于对上帝的信仰,对世界本源的探究。
我们不能只培养会解数学题的书呆子,像机器一样摇瓶瓶罐罐的实验员,要培养有哲学追求的数学家,实验学家。
西方国家从以前对神学院的支持,到后来哲学,后来对科学的大力支持,才造就了今天西方工业的强大。
西方人严格双休日,德、英、法、意等工业国都有暑假,一放假人就失联了,甚至还碰到英国公司一周四天,周五就失联了。
他们凭什么这么豪横,中国人凭什么996,007?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我想,无非他们的祖先多了自然科学的信仰。
国内目前在一般光电传感器和接近传感器领域都有企业在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台企或有台资参与,但产品体系和广度相比已经成型的欧美日巨头差距依旧非常大。特别是部分台企,最起码从产品介绍资料上就被甩开了一大截。学过STC单片机的电学同学们一定记得那画风清奇妖艳的数据手册。嗯,这种风格在工业传感器领域依旧存在。
在专项传感器方面,我比较了解的是视觉传感器和视觉系统这部分,我觉得这部分应该算是表面差距最小的了,特别是海康威视加入之后。但奈何目前川普总统对海康和华为在内的几家重要国内企业进行打击,我担心电子制造业除了暂时失去华为这个大客户之外,重要的供应商海康、大华也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光电类,特别是激光类传感器(含3D传感器)部分目前我没有找到任何一家能够稳定替代的国产品牌,特别是在性价比上,目前部分类型的传感器是巨头的又好又便宜,国产又贵又不稳定。
问题二:是否具备孵化这样企业的土壤?
个人觉得从市场需求量上来说是具备孵化条件的,但综合考虑元器件来源、融资、扶持和客户使用信心(对质量的担忧)问题后,我觉得目前应该是不具备孵化条件的,至少不是自动化行业的新春天。
资本、扶持这部分按下不表,精密元器件受制于国外的现状短时间不好改变(祝中科院继续奋发图强~),关于质量与用户信心问题可以多谈一点。
传感器的质量影响因素很多,
说个小故事,有关于接近开关的。在上学的时候因为学的是自动化,学校又提供一些实践机会,我倒是有幸用过一次国产的接近开关,是上海沪工的。当时因为用的时间较少,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对于老师讲的“国产质量不行的”这句话没感觉。就想着挺便宜好用的啊。
出校门进入一家非标自动化公司,承接了国内某柴油机巨头企业中速机拧紧设备的改造,这套设备是阿特拉斯于1999年提供给该企业的。上面的接近开关具体品牌已经看不清,但客户的车间生产主任表示没坏过,比较皮实。
由于整体设备的所有关键部件基本都已经老化了,我们决定更换全部内部电控部件,由于我们当时没有考虑到需要更换接近开关,导致手头没有现成的,找客户问有没有接近开关提供一下。客户给了我们几个上海沪工的接近,说我们只有这种的。我觉的还可以,就撞上去了。
技改具体过程不表,简单调试后陪产的时候问题来了。一共六处接近开关的位置,每一个位置的传感器都烧毁至少3次,监控供电电压也没发现过压,找客户要接近开关数量较多的结果是客户暴跳如雷(后来了解到当时沪工的接近开关在客户的采购价格超过300元一只,估计这也是客户暴跳的原因之一吧)。菜鸡一只的我只好找公司电气主管问怎么办。
主管一听用的是沪工的,当时就跟我说“沪工是出了名的烂,这玩意用不得,我给你们发六只进口货。”一头雾水的我收到了主管发过来的瑞士接近开关,一脸懵逼的装到设备上,又一头雾水的继续陪产,然后就风平浪静的结束了陪产任务。
从此之后一段时间内,我设计选型的时候基本上看到国产器件就会Pass掉,因为考虑到客户现场陪产时的尴尬,我实在是受不鸟被喷口水的情况。后来进入某美资传感器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虽然一直在吐槽洋基佬对市场需求变化响应速度不如东瀛鬼子,但除了少数选错型情况外,质量客诉我就遇到了一回,还是因为国内的配套电缆成品供应商没做好品控提供了一大批劣质线缆,因为出事的量挺大,也不知道供应商是不是黄鹤,有没有带着小姨子跑了。
后来干甲方,有一次想试一下选型国产的伺服电机,结果被电气部门的兄弟姐妹集体劝退,结合以往经历再思考,在大量基础电子元件受到国外控制且容易买到假货、国内企业普遍不重视内贸产品品控的情况下,国产工业传感器的巨头孵化,恐怕要先解决用户信心问题才能谈发展。
说了这么多,大家记得留意下方评论第一条(或者私信我)有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