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如果票选“成功女性一定会被问的问题”,该问题怕是会高居榜首。但现在,这个问题却变得“不尊重人”。
“大魔王”Cate Blanchett一向端庄智慧又迷人,但最近却因为一个问题而“失了态”。
Blanchett最近在宣传新片《伯纳黛特你去了哪》,记者丢出了屡试不爽、万年不错的问题——“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而Blanchett却直接用一句“F**k off”怼了回去。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个问题像是对各个领域中有所作为的女性的“褒奖”——你既能当个好妻子、好母亲,你也能做个女强人,鱼与熊掌兼得,究竟是怎么做到的?面对这样“善意”的提问,为何Blanchett有意外过激的反应?
最近同样被问到这个问题的,还有曾经的央视主持人张泉灵,现在的她多了企业家的身份,面对这个问题她的回答也有些激烈,“我其实有做到平衡,但是我也要告诉你,我特别讨厌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背后,本身就是偏见。”
是女性太敏感了吗?还是问题本身真的说不通?
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个例子——
女演员Jennifer Garner分享过一个故事:几年前她和Ben Affleck还是夫妻,在一次活动上,媒体们每隔几分钟进来分别问他们问题。回到家后,夫妻二人对了一下各自被问到的问题,几乎每个人都问Garner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而同样是演员的Ben Affleck没有一次被问到。事实上,他整个职业生涯几乎都没有被问过。
明明从字面上看起来没有偏颇的问题,却在实际操作中,因为一些根深蒂固的偏见而染上了带有性别歧视的色彩。这就是这个问题最大的“冒犯”之处——只是有选择地让女性作答,对男性却是直接pass。是默认他们一定能平衡好,还是认为他们肯定只选择事业而舍弃家庭?
当红的单口谐星黄阿丽吐槽说,爆红之后总有人问她是怎么平衡家庭事业,“但从来不会有人问男人这个问题,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去平衡。”
黄阿丽的说法也许绝对了些,但长久以来,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就以家庭责任为重,一个所谓的“成功女性”也必须为人妻、为人母,否则就是不近人情、人生缺失;而对男性的要求以社会责任为重,家庭有没有、是否兼顾到并不重要,也不影响他们的社会形象。
美国前国务卿、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这样说过:“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女人要处理的问题,而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问题。毫无疑问,承担工作和家庭的责任每天都在每个地方以各种方式进行着。”
Blanchett也说:“电影行业和其他任何行业一样,只要是工作的父母,都会面对同样的挣扎。”
她不是没有分享过自己照顾孩子的经验:她在家里有一块很大的板子,上面写着所有的活动日程,早上做什么,晚上做什么;三个书包,三个饭盒,三套校服,是一套完整的系统。
她也会尽可能选择在孩子假期的时候拍片,这样他们可以和她一起;如果不行,她会把孩子送到当地的学校,还会和他们一起完成家庭作业。拍戏这么多年,Blanchett和孩子分别过最长的时间不超过一周。
但Blanchett依旧面对质疑:“人们总是假设你有一个保姆,一个司机,一个厨师,根本没人在乎我做了什么。事实是,我并没有人们假设的那些帮手。”
好莱坞著名喜剧女星Tina Fey也有类似的感受,提问者似乎不相信她真的做到了:你其实搞砸了对不对?你不可能兼顾到,更不可能兼顾好。
这不是提问,更不是好奇,只是challenge。
Tina Fey的好姐妹,另一位喜剧女星Amy Poehler从另一个角度道出了这个问题的不妥之处:“什么叫‘我怎么做到的?’你难道真的想听我跟你讲我家保姆的日程是怎么安排的,我跟老公是怎么分工照顾孩子的,我是怎么在工作里各种跟人周旋、拉扯,好保证孩子是放在第一位的?”
人们试图从她们口中打探出可以毫不费力搞定生活事业的“秘籍”,相信一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捷径”,但每每得到的只是一些冠冕堂皇的回答,像是尽量挤出时间陪家人、相信自己就一定可以做到……而真相就如Amy Poehler所说——真实的生活都有琐碎和狼狈不堪的一面,绝非你想的那样光鲜,你确定你想听?
而在全球女性中都颇受尊敬的米歇尔·奥巴马则干脆否定了这个问题的合理性:“想要拥有成功的事业和快乐的生活其实是一个荒谬的愿景,我不希望年轻女性抱有这样的期望,好像她们如果不能同时拥有就是失败。”
Drew Barrymore也给出过类似的回答:“你不可能同时兼顾,至少同一时刻不可能,你会因为必须要做出选择而陷入困境,没法把自己想做的事都做了。”
乍一听有些悲观,但她们的话透露了问题的关键:“平衡”不是一个完成的理想状态,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很多人究其一生都在这二者中寻找支点。永远给你抛出难题,这就是生活。而要面对生活的,当然不只有女人。
对于女性而言,带有偏见和冒犯色彩的问题并不止这一个,人们下意识地提出一些想当然的问题,其实反映出的是长久以来社会固有的性别认知。
《复仇者联盟3》的全球新闻发布会上,记者让“寡姐”Scarlett Johansson聊聊影片造型有什么样的时尚元素,寡姐一脸困惑,“我要回答一个时尚方面的问题?”
“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说……我穿了一件紧身皮衣,差不多穿了十年,如果你觉得还有什么时尚元素应该包含进去请告诉我们哦~我这次多了件背心,我好兴奋,对了!我还搞了新发型!”
问女演员穿衣打扮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寡姐作为复联的初代成员,其角色深度的扩展、性格层次的递进、在众多英雄中所起到的作用远比造型重要的多。更何况,这也不是都市爱情片或喜剧,服装并不展露太多的人物色彩,通常只是便于行动的战服。
前文提到的黄阿丽说过自己很讨厌的一个问题是“作为一名亚裔美国女性在好莱坞是什么感觉”,明明有更多可以问的,她一个才女,写书、拍电影、说单口、养娃,但提问者只看到了她的种族和性别。
前段时间发布了新单曲的“霉霉”Taylor Swift被记者问道:“30岁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你准备好安稳下来,考虑结婚生子吗?”
“我不觉得男人到30岁会被这么问,所以我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对于很多人来说,30岁的确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年龄,非要说是转折点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为什么非得是从事业转向家庭?这样一个忙着办巡回演唱会、出新曲、新专辑的音乐人,充满创意和创造力,她的“转折”完全可能是涉猎更多领域,打破更多纪录。
Lady Gaga十年前“横空出世”的时候,有记者问她,你是否担心歌曲中包含太多的性意味而转移了公众对音乐本身的关注?
Gaga说:“我一点也不担心。如果我是个男人,坐在这里叼着烟,说自己写歌就是因为爱泡妞、爱车,你会说我是个摇滚明星;但当我是个女人,是个流行歌星,你就开始评判我。其实我也是个摇滚明星。”
继续挖下去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可怕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太多人的“无意识”,很多时候站在对立面的不仅仅是男性的强势,还有女性自身的困顿——
我们默认社会和身边围绕着“回归家庭”“该生孩子了”“事业心不用太重”这样的声音,并以此作为衡量自己的行为准则。
而活在准则之外的女人,甚至连女人自己都不能投以正常的视线。
但好在,越来越多可以被称之为“榜样”的女性,在引导大众正视这些由来已久的问题。
摄影:Peter Lindbergh
最近引发热议的英国版VOGUE九月刊请来梅根王妃担任客座编辑,她亲自邀请了15名不同行业中的出色女性登上封面,让她们各自畅谈女性力量与变革。这是一个充满意义和影响力的举措——她们用自己的锋芒一点点解开绳索,撕碎陈腐的固有认知。
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首席、校长Francesca Hayward说:“我非常自豪于我的肤色,但我想如果下一个混血或黑人的女性舞者不再被问到肤色的问题就好了。”
好莱坞著名演员简·方达说:“演员就像是中继器,我们从那些难以被聆听到的声音里找到信号,然后放大它们。”
我们渴望发声,想要被正视,这是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女性的共同愿景。这是件长久之事,没什么一蹴而就的捷径,我们自身能做的,就是尊重每一个个体的选择,去听去看他们真正做了什么,而不是为他们套上性别、年龄与身份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