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市旅游协会把旅游日与“学党史、听党话、跟党走”活动结合起来,邀请雷锋生前亲密战友乔安山来到德安县博阳河景区宣讲雷锋故事,传播雷锋精神。宣讲前,九江报业融媒记者利用间隙时间对乔安山老人进行了专访,听老人回忆与雷锋相识乃至分别的点滴细节。乔安山老人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称赞雷锋精神是五千年优秀中华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雷锋是时代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在我心里,他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我很怀念他!”老人动情地说。
“只要谁有困难,他便帮助谁”
衣着简朴,言谈随和,目光慈祥而真诚。谈起与雷锋在一起的日子,乔安山老人打开了话匣子。许多人只知道乔安山是雷锋的“战友”,其实在参军入伍以前,他们就是同住在一起的“工友”。1959年,乔安山与雷锋相识在鞍钢,同住在一幢集体宿舍中。乔安山性子急,雷锋却整天乐呵呵的,性情开朗,两人性格互补,很快就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雷锋个子不高,但很精神,身体很结实,干什么都是一副兴冲冲的样子。他身体里仿佛有着特别的能量,一说到工作,说到生产,说到如何提高劳动技能,他就变得很兴奋,小小的个子,却总像有使不完的劲。”乔安山回忆,在鞍钢期间,雷锋已经拿到了每月30多元的工资,生活勤俭的他把挣来的钱存起来,“只要谁有困难,他便帮助谁。”
1960年,雷锋与乔安山正式入伍,雷锋随后成为乔安山所在班里的班长。乔安山说,雷锋以“螺丝钉”精神要求自己,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面对最苦最累的活,雷锋总是冲到最前面。他乐于助人,只要别人有困难,都尽全力帮助。出差时一上火车,雷锋就会为旅客端茶送水,打扫卫生。“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传为美谈。
“传承雷锋精神,让别人生活得更美好”
对乔安山来说,雷锋牺牲时的那一幕,让他至今难以忘记。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执行运输任务时指挥乔安山倒车,由于车轮打滑,汽车碰倒了晾衣服的木柱,被木柱砸中的雷锋当场倒地。乔安山抱起倒下的雷锋,迅速和战友们把雷锋送往医院,然而一颗伟大而平凡的心脏还是停止了跳动。“尽管后来组织上做出鉴定,雷锋的牺牲是意外事故。但我始终觉得自己对不起雷锋,那时候我想念雷锋,痛恨自己。”
“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生活得更美好!”回想起雷锋对自己说的话,乔安山表示,当时他之所以能挺过来,是因为读懂了雷锋曾说过的“活着”两个字的含义。“我要用我的全部力量和实际行动,传承雷锋精神。”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乔安山把自己视作雷锋生命的延续。在乔安山的家里,到处都有着雷锋的影子:铜像、照片、纪念品……“把雷锋的照片挂在我家的墙上,就是当作一面镜子,像雷锋那样做。我出门前看一看,我应该怎么去做,回来后我再看一看。”乔安山说。
“只要嘴还能说,就宣扬下去”
1997年,一部以乔安山为原型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感动了全国无数观众,乔安山也因此被广为人知。1997年3月至今,乔安山成了雷锋精神的职业传承人,他跑遍了大江南北四处巡讲,讲述雷锋故事,宣传雷锋精神。老人说,虽然雷锋离开我们很久了,但经过几十年的传承与发展,雷锋精神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现在是新的时代,更需要学习雷锋精神,人人都可以学他做的事情,他做的都是小事,这种小事谁都能做,只要你愿意做就能做,小事集中起来就是大事。”
乔安山告诉记者,在众多的邀请活动中,除了实报实销的差旅费等,乔安山拒绝收取其他费用。早先,杭州曾有一位老板要办一个度假村,邀请乔安山去当顾问,许诺一个月一万块钱的工资、给房子、还给乔安山的两个儿子安排工作。条件很吸引人,但是乔安山拒绝了。他盘算,如果离开了雷锋墓所在的抚顺,就离开了宣传雷锋精神的阵地,“钱是好,但宣传雷锋精神才是我最重要的工作。”
如今已80岁高龄的他,虽然身体已不利落,但仍坚持宣讲雷锋精神。“只要我的腿还能走,嘴还能说,会一如既往地把雷锋精神宣扬下去!”老人说。
(九江报业融媒记者 袁东来 陈诚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