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G胖相爱相杀——兰迪·皮切福德和他的Gearbox工作室(中)

2019-11-09   游戏机实用技术

本文截选自《次时代专辑》Vol.16

前言

变速箱,永远都是一台汽车动力总成的核心。它担负着改变传动比,传达驾驶意图,提供舒适驾乘体验的重任。引擎再猛,没有一台能够与其完美匹配的变速箱也是白搭。

业界就有一个以“变速箱”命名的游戏工作室——Gearbox,凭借着《无主之地3》的大热,这个曾经饱受骂名,甚至沦为笑话的公司终于跻身了一线开发商行列。

这台“变速箱”的总工程师——公司创始人兼CEO兰道尔·皮切福德(Randall S. Pitchford),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喷神制作人“兰迪”(Randy Pitchford),在过去二十多年时间内为这家公司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

手动挡操控大师

车友们俗称的“手动挡”,是指通过手动换档机械式变速器(MT)调节车速的汽车。驾驶者需要人为改变变速器中各个齿轮啮合位置,从而达到改变传动比,实现变速的目的。这种变速方式最为古老、操作最为繁琐,但由于其动力切换时机完全为驾驶者所控制的特性,MT可以在竞技应用场景下让车辆释放出无限的潜力和激情。“切7200转干它”这种事情,非MT不能。

在两家先后倒闭的公司的任职经历,让兰迪学到了一条宝贵的教训——中小型游戏制作公司不能好高骛远的追求过于大而全的计划,这是有限的资源所不允许的。类似《永远的毁灭公爵》这样的“超现实”作品,对于缺乏财力支持的制作组而言无异于是自杀。

挂靠到大的发行公司,如果能够争取到一些有前途的项目,确实可以得到大老板们的持续输血,但公司的独立性会受到影响。既要保持自己的运营不受外界干扰,又要能够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身为一名新舵手的兰迪让Gearbox站稳脚跟的方法很简单:专门为大公司外包制作大作的资料片,这样既保证了开发经费的充裕,同时在成熟的游戏框架之下进行锦上添花式的创造,这也是在人力资源有限状态下的Gearbox可以应付的开发方式。

正当兰迪和原Rebel Boat Rocker工作室的五名开发者因为不知道去那里恰饭而犯愁的时候,在3D Realms工作时期曾经与兰迪颇有交集的G胖伸来了橄榄枝——为《半条命》系列开发系列资料片,但在签合同之前,他需要兰迪给一个可以打动自己的创意。在回复邮件中,兰迪提出了这样的设想:通过敌对阵营的某个角色,来从完全不同于戈登·弗里曼的视角来讲述玩家早已熟悉的故事。

这样既能最大幅度的利用原作的美术资源和关卡设计,同时又能让故事变得更加丰满——这也就是后来《半条命》的首个资料片《针锋相对》的主创思路。他的提案得到了G胖的疯狂点赞,为了体现出和“阀门厂”(Vavle)的暧昧关系,兰迪决定将新公司命名为“变速箱”(Gearbox)。

《半条命:针锋相对》

驾驶一辆MT车型,我们需要关注转速表的变化,等发动机储备足够动力之后再升挡,Gearbox早期的生存战略也如出一辙:他们先后为Valve的《半衰期》(Half-Life)系列开发了一系列的资料片,除了上文提及的《针锋相对》(Opposing Force),还有《蓝色行动》(Blue Shift)、《衰减》(Decay),以及PS2和DC平台版本的开发。

Gearbox还参与了《反恐精英》商业化的全过程,然而,在制作资料片《反恐精英:零点行动》(Counter-Strike:Condition Zero)的过程中,Gearbox和Valve产生了极大的矛盾,最终单飞。

“变速箱”和“阀门”在《零点行动》上的理念之争,在今天的玩家完全不值一提:G胖认为这部作品应该跟《半条命》系列的所有资料片那样,有一个完整的单人战役内容。而兰迪则认为CS已经开启了线上FPS对战的风潮,已经没有必要在“故事性”上浪费宝贵的开发资源。而对于Vavle来说,一个没有单人模式,不重视叙事的游戏不符合自家以《半条命》为代表的核心价值。

甲方认为乙方出工不出力,甚至故意挤兑自己。而乙方则认为自己莫名其妙的就被中止了工作,全体上下一年多的努力被G胖的一句话变成了无用功,谁也受不了这种结局。好在兰迪吸取了当年Rebel Boat Rocker因为发行商撤资而突然死亡的教训,在开发《零点行动》的同时,他们同微软、育碧和EA均有合作,避免了再次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悲惨命运。

无论如何,两个一度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就这样成为了一对仇敌。时至今日,只要一提到G胖或者Steam等等关键词,兰迪都会立刻进入爆气状态,然后开始全力开喷,可见当初Valve赋予自己的怨念有多深。

Steam多次被兰迪诅咒“不得好死”

然而,也有分析人士认为,G胖此举并非针对Gearbox,他本人同兰迪也没有任何私人恩怨,这只是Valve试图收回CS发行权的一次“阳谋”。众所周知,商业版CS的发行权为Valve和雪乐山所共有,然而后者却在没有支付版税的情况下擅自将CD-Key卖给大型LAN用户,这触怒了“阀门厂”的领导层。所以在看到CS资料片《零点行动》在Gearbox手中极高的完成度之后,不愿意再被戏弄的G胖决定把这个游戏搅黄,以反击雪乐山的无耻嘴脸。

兰迪倒霉的地方,在于他只是夹在两个真正仇敌之间的牺牲品。

这个听起来仿佛是天方夜谭般的阴谋论,在后续发展中也能得到许多印证:Valve在取消Gearbox的开发资格之后,将《蓝色行动》再次外包给了当时还根本不知名的Turtle Rock工作室(日后《求生之路》L4D的开发商),结果后来的成品根本没有像雪乐山当初计划的那样成为CS的升级版。

赔了大钱的雪乐山很快也放弃了CS的发行权。到了CS1.6版本的时候,Valve已经能够将其独立上架Steam了。至于G胖,在被兰迪通过各种媒体渠道痛骂了一百零一遍之后,也从不反击,甚至不进行任何辩解。他甚至以昔日老友的身份,多次邀请兰迪出来聊一聊。

G胖的所有和解努力,自然都被脾气火爆的兰迪视为“打个巴掌给块糖”的羞辱……看来,只要还有一口气,兰迪对G胖的怒火就不会停歇。

无论如何,依靠正确的发展思路和兰迪的微操技艺,“手动挡”时期的Gearbox在紧张激烈的游戏业中活了下来,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现金。于是这位“变速箱设计师”开始了下一次的技术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