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长假结束归来,为什么比没休假更累?

2019-10-07     住颜


恭喜你!假期已经没有余额


颜姐掐指一算,这个点,应该有99.99%的人正陷入焦虑的循环吧——

“休完7天,却比休假前更累了。”

“一想到明天就要上班,整个人都丧了。”

所以让我想起了英国作家Elbert Hubbert的那句话:

“没有比刚刚度过假的人更需要假期的了。”



去了浪漫的土耳其还有东京和巴黎,世界那么大,你去看了,吃喝玩乐全都安排过了,这时候不应该满血复活,对工作产生新一轮的热情吗?

可为什么越来越累?

为什么精神越来越差?

为什么对卷土重来的工作更加抵触了?



1

不会休息的人,休再多也是白搭


清华大学做过一则调查:

放假回来,你的状态怎么样?

占据榜首的答案是:累。

为什么累?因为大多数人的假期都是这样度过的:睡到昏天暗地、急行军式旅行、胡吃海喝、打游戏、泡酒吧KTV......

这样的休息,看似轻松快乐,但实际却毫无计划。“假装充实,持续空虚”成了大多数人假期最真实的状态。

30号那天,颜姐有个朋友信誓旦旦的说,这个假期绝不辜负,列了书单,买了瑜伽垫,看那架势,我还无比欣慰的露出了姨母笑:这届年轻人,假期还能做计划的不多了。

结果整个假期,她朋友圈的画风是这样的:

“三场酒局不断,黑白颠倒的生活,我要吐了。”

“吃完火锅回来,我不敢上称了。”

“一觉睡到现在,错过了日出,只能看夕阳。”

就在今天上午,还跟我发了个消息:放假太累了,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能不累吗?这不是放松,是放纵。

假期本质上是为了休息,而休息的意义在于放松神经,重燃生活的热情。但大家却习惯性的将这种放松等同于放纵,用那些触手可及的垃圾方式满足自己及时行乐的需求,实际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放松和满足,纯属浪费时间。

周国平曾经发过一段博文:

人=吃饭+睡觉+上班+玩

猪=吃饭+睡觉

代入:人=猪+上班+玩

即:人-玩=猪+上班

结论:不懂玩的人=会上班的猪

不会休息的人=会上班的猪

很诙谐,但也印证了一句话:

不会休息,才让假期变得又累又无趣。


2

职场新型抑郁情绪


除了不会休息,还有一个更为普遍的现象:

“自从上班以来,就再也不想上班了。”

日本NHK纪录片《侵袭职场的新型忧郁症》里,记录了一个现象。

NHK对2200家上市公司进行问卷调查,有65%的企业反映自己的公司存在患上新型抑郁症的员工。

具体表现如下:

1、完全没有原因,突然要求休息,即使复职,也反复发作;

2、失眠、食欲不振。有强烈的忧郁症、无法集中精力工作;

3、喜欢责备同事和上司,除了工作其他活动都很积极。

与传统的忧郁情绪一样,有失眠、心情低落等症状,但最大的特征是不会总陷在忧郁情绪里,离开职场就能恢复心情。

这种抑郁症状不仅出现在白领群体,也逐渐扩展到越来越多的工种。

工作内容枯燥、KPI考核压力大、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等等,都成了他们不愿上班的理由。

前段时间,#当代年轻人频繁离职的原因#又上了热搜,尽管大部分人坦言,工资少是他们离职的首要原因,但仍旧有不少人认为跳槽是一种对自我的忠诚,“上班成了一件不开心的事,为什么要委屈自己?”

就像韩国短片《就算微不足道也没关系》,里面的女主角一样。最开始对职场满怀期待,最后也对工作没了精神头。

“我喜欢睡懒觉,不喜欢闹钟,我的优点是5分钟内就能准备好出门,所患的疾病是周一病,缺点是即便如此也还是要上班。”

这种抑郁情绪,在假期过后更加明显。本身对工作就有抵触,而假期的放纵又会带来加倍且持续的快感,人的惰性一旦被激发出来,可没那么快消失,所以假期结束,开始新的工作时会更难过。

3

如何不费力的拥有优质假期?

就像《春娇与志明》中的一个桥段,大家在短暂的午休时间聚在一起,偷懒小憩,抽烟闲聊,聊工作琐事,吐槽某个糟糕的同事。聊着聊着直到烟熄灭了,大家也都又各自回到了格子间里。

每个人面临的工作压力都各不相同,而坚持下来的动力与抽烟闲聊的那几分钟脱不开关系,因为那些压力和情绪,都随着吐槽烟消云散了。

而优质的假期,也理应如此。能够让你赶走负面情绪,获得满足感和放松感,从而拥有新的能量去面对生活琐事。

那如何才能拥有这样的假期呢?在这里,颜姐给大家分享一个心理学概念——心流

它是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指的是人们全身心投入某件事的一种心理状态。

关于心流体验,米哈里是这样描述的:

你感觉自己完完全全在为这件事情本身而努力,就连自身也都因此显得很遥远。时光飞逝,你觉得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想法都如行云流水一般发生、发展。你觉得自己全神贯注,所有的能力被发挥到极致。

完全沉浸、目标清晰、内心平静、时光飞逝、有挑战性这些都是心流产生时带给人的状态,这种状态又会让人产生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这恰恰是我们休息中最需要得到的。

根据心流的发生状态,在假期休息时,可以多去做一些主动性的休闲娱乐,比如下棋、看书、攀岩、打球、插花、手作,总之一些可以让人专注其中,又具有挑战,需要动脑子的活动,更容易产生心流,也能达到更好的休息状态。

4

仪式感操作,满血复活


不过,上面说到的这些,只能算是亡羊补牢,留给下次休息的时候再去尝试。面对已经过去的假期和已经产生的疲惫感,如何才能满血复活呢?

在这里,颜姐分享一种TED演讲中介绍的方法——仪式感操作,快速释放多巴胺。或许能够让你从不想要的懈怠状态中恢复过来。

拿出一天时间,这一天那些所有你觉得有趣的、娱乐性的活动都不能做。

不能吃东西;

只允许拿手机打紧急电话,但不能进行一切网上冲浪行为,包括看视频;

没有任何物质东西,包括酒精、香烟、咖啡因;

禁止玩游戏、听音乐、看小说;

不能和朋友出去玩,除了特别紧急的事情,禁止和他人说话。

你能做什么呢?

喝水、遛弯、冥想、轻微的运动,最重要的是用钢笔和纸写字。

这些都是一整天的规定,从你醒来开始到入睡结束,目的就是尽可能少的玩乐。

你可能会好奇,世界上为什么会有人这样对待自己,这听起来太痛苦了。但其实这一切都能快速产生多巴胺,这种仪式感会迫使我们变得更高效。

减少外界刺激,才能激发内在动力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骑着一头驴,要让它往前走,一般只需要一根胡萝卜就够了。但如果你让它吃了一顿美味蔬菜,这时候胡萝卜对它就没有积极性了,因为它饱了。

为什么要举这个栗子呢?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每当生活变得一团糟的时候,我们会下意识的沉迷于更刺激的事情当中,比如垃圾食品、喝酒和疯狂刷剧。这时候的你,就像是吃饱了的驴,对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

所以如果一整天你都给身体尽可能少的刺激,那么当多巴胺快速释放时,就会因为一点奖励和盼头,轻而易举的去健身房或者多看几页书。


逃无可逃,让你无法掩饰自己的疼痛。

疼痛出现的意义,在于暗示你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并需要解决,所以疼痛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同样的感觉也适用于情感和工作中,比如拒绝、羞愧和孤独,这都显示我们的生活出现了问题。

但大家却习惯回避,喜欢用快乐来自我治疗,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很多人在心情不好、工作压力大的时候,会求助于食品和酒精的原因,因为这些事情会驱赶疼痛,至少是暂时性的赶走。

当多巴胺快速分泌,而你周围又没有可以让你隐藏痛苦的捷径时,就会让你直面这种感觉,并迫使你解决不知道逃避了多久的问题。这时候写作就派上了用场。

为了解决痛苦,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写作整理你的想法。

有几个很好的写作问题可以参考:

1、今天我感觉不舒服了吗?是情绪还是身体?

2、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不是责怪其他人,而是多问问自己做过什么。

3、我应该怎么解决它?明天我能做的第一二三件事是什么。

4、如果在接下来的五年内,我不去做这一二三件事情,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设想出最坏的情况,并形容。

5、如果在接下来的五年中,我一直坚持做这一二三件事情,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设想出最棒的情况,并形容。

充分利用这些写作提示,梳理自己的思绪,这样你会清楚的知道,你要做什么。

面对工作中的焦虑情绪,也可以套用同样的方法,写出你在工作上遇的问题:比如人际关系、业务能力、工作上的收获、短板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更清晰的了解自己的问题,再针对问题去解决,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好啦,想开点,假期没有想象中那么开心,工作也未必一定痛苦。收收心,迎接工作日吧。扳着指头数数,下一次休息是什么时候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FS0rW0BMH2_cNUg7Vm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