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穗小鱼
题记:
《我不是药神》里有句经典的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这句话犹如一剂响亮的耳光,让我们看清了世界,也看清了自己。
对大多数人来讲,哪有什么“诗和远方”,分明只剩下“眼前的苟且”。
于鲁迅而言,有铜臭味的人是真实的,而铜臭味太重的人是腐烂的。
“贫穷,限制了一个人的想象力”、“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穷和单身却可以”、“拜金是因为缺钱,嫉妒是因为没有”......,多么幽默而又现实的话。
在今天,穷已经不单单是形容一个人生活拮据、物质匮乏,经济条件低人一等了。穷,被赋予了更多的色彩。比如,能力不够、人脉不行、没有斗志,甚至还带有鄙视的意味。
有句玩笑话,说:“比起身上的肥膘,我更想甩掉穷的帽子。”可见,穷是一件让人多么难堪的事情。
鲁迅先生也曾直言:“穷人决无开交易而折本的苦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不会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
当然,他这句话有着现实的语境。既愤慨于当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社会现状,又悲悯于穷人民不聊生的苟且生活。
穷,到底有多折磨人?我想凡是穷过的人,都深有体会。
还记得,我小时候,家里穷的叮当响,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人大都是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一年收成除去种子钱、肥料钱,再加上交公粮,所剩无几,甚至亏本都是常有的事。
头脑灵活一点的,会走出农村,去外面打打工,挣点辛苦钱养家糊口。虽然是背井离乡,但总比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地强多了。可俺爹偏偏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用俺娘的话说就是“活窝囊”。骨子里只有上山下湖、垒堰打坝,抹泥腿子的劲,打工挣钱的事他压根就不往心里去。
于是,我们家过得是磕磕绊绊,缝缝补补。每当新学期开学,便是我最难为情的时候。因为别的小朋友都穿着漂亮的衣服,背上新书包,乐呵呵地走进学校,而我还是穿着那双“张着嘴”的鞋,背着俺娘用旧衣服给我缝的书包,像做贼似的一溜烟跑到教室,便不再动弹,生怕被人看到我的窘迫样。
都说,小孩子的自尊心是最强的。
我那时候的自尊心被“穷”伤得体无完肤,毫不夸张地说,时至今日心里都还残留着阴影。只要听到“穷”这个字,我就不自然地觉得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或许,有一个词可以概括我此时的心境。就是——穷怕了!
其实,说到对穷的感悟,最难忘的还是2002年。
那年,我正好上高三。学习压力很大,白天黑夜拼命地学。因为,俺娘说“穷人家的孩子,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因为,我亲眼所见,我们村有个人因高考改变了命运,走出了农村,逃脱了贫穷的泥沼。
正当我为高考的最后100天,疯狂冲刺时。家里传来了噩号,身体一向硬朗的奶奶生病了。而且,病的很重。从乡医院转到了县医院,又从县医院转到了市医院,住进了ICU。
从重症监护室出来时,奶奶就再也没回家,在医院里一躺就是一个半月。这期间,奶奶每天只能靠输营养液维持生命。花费很大,这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老实巴交的人,最大的优点就是特孝顺。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俺爹却把奶奶照顾的干干净净。很多人也都劝他,“别治了,到时候会人钱两空。”但是,俺爹不听。他说,“娘在,家在。”
于是,家里的钱用光了,连不到100斤的两头小猪和五只山羊都被俺爹牵到集市上卖了。但那只是杯水车薪,为了让奶奶多活一天,爹和娘就不停地求亲戚,求朋友,满世界的借钱。
可奶奶最终还是没能熬过那个春季,她走了,没能留下什么。但是,爹和娘低三下四卑微求人借钱的样子,却给我留下了难以抚平的伤疤。每每想起,我内心对钱的渴望就增加一分。
有人说,“人要学会苦中作乐”;也有人说,“虽然我很穷,但我很快乐。”
但是,当我们看到那些还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的人们时;看到那些治不起病,把命交给老天的百姓时;看到那些上不起学,一辈子走不出深山的孩子时......,看到这一张张贫穷的浮世图,你还会说“虽然我很穷,但我很快乐吗?”
一如狂人鲁迅在《坟》中写道:
“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依我看,在“谈钱不俗”的当下,“穷并快乐着”只不过是无能为力之下的自欺欺人罢了。从来都没有人能够真正的做到“苦中作乐”,于你、于我、于他都做不到。
世界这么大,我想带父母去看看!这是每一个做儿女的愿望。
我也每年都计划着带父母出去走走,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可摸摸自己干瘪瘪的口袋,想想今年还是算了吧,等明年再说吧!
就像周星驰在《唐伯虎点秋香》里所吟唱的那样:“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今年等明年,明年等后年,直到父母等弯了腰,又等白了头。
待父母走不动路了,待孩子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了,我便更没有心力和条件陪父母出去看看了。每次想到这里,心就隐隐作痛。
因为穷,我们的父母在家窝了一辈子!这便是第一种无奈。
为了儿女,父母啥苦都能吃,啥罪都能受。小时候把我们扛在肩上,等我们有了孩子,又把我们的孩子扛在肩上。他们就这样洗洗涮刷、缝缝补补,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
父母何尝不想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但是,每次听到“出去要花很多钱”,他们就斩钉截铁地说:“出去干啥,天好地好不如自己的家好。”个中滋味,自己体会。
甚至,为了减轻儿女们的负担,大多数年迈的父母老了也落不得清闲,享清福对他们来说就是天方夜谭。
看看,马路上的清洁工哪个不是白发丛生的父母、饭店里的刷碗工哪个不是满脸沧桑的父母。他们顶着烈日和严寒,饿了啃口馒头;他们长时间坐着洗碗,落下了腰酸背痛的毛病,手上起满了水泡。
这就是我们的父母,他们的眼界很小,给我们的爱却很大。他们对儿女很慷慨,对自己却很吝啬。所以,有钱没钱,余生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
“再苦不能苦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别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那条起跑线划在了哪儿?是在孩子的面前,我们的面前,还是父辈的面前?
不,这条起跑线着着实实地划在了钱的面前!
2011年《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文章《穷孩子没有春天?》,引发无数人的感慨;2013年,互联网上疯传的那篇文章《我们这个时代,寒门难再出贵子》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2017年,由印度国宝级演员伊尔凡·可汗主演的《起跑线》再次刷新了人们对精英教育的认识,也拉大了“寒门”和“贵子”之间的鸿沟。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些贫困孩子无论如何努力,最终常常只能梦碎黄粱?
你大可以说出各种各样冠冕堂皇的原因:孩子缺少家长的陪伴、孩子自制力不强、孩子没有一颗不服输的心......。可你不得不承认,有一个难以启齿的原因,就是穷!
因为穷,我们根本没有时间陪孩子。辅导他们写作业,陪着他们成长似乎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过这样一项数据: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留守儿童超2200万。为了这个家,父母们东奔西走,把他乡当故乡,根本无暇顾及孩子。
“有一个方向叫期盼,妈妈说她就在我们的北边。”每每听到这句话,想到自己留在老家的孩子,我的心就深深作痛。这种心痛,这种无助或许只有钱能解决吧!
可能你会说:“教育孩子和挣钱养家相比,当然是孩子的未来更重要。”诚然如此。但是,我想弱弱地问一下:“守着孩子,那动辄六七千,甚至上万的辅导班费用你交得起吗?”而不上这些辅导班,你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因为穷,孩子自信心受挫,并常常自卑。我承认培养自信心的方法有很多,但是你也得承认,钱是一个人做事的资本和做人的底气。孩子的内心本来就很脆弱,而攀比又是孩子的共性。当你的孩子时常被别的小朋友富足的物质生活比得体无完肤时,他难免会产生自卑,又谈何自信心。
有位哲人说过:“钱,是一个人培养自信心最便捷的方法。”
深以为然!
因为穷,我们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输的可不只是孩子得不到优质的教育,更是孩子心里层面的阴影和创伤。而后者才是更难治愈的,就像前文讲到的我自身的经历一样。
这就是穷人的第二种无奈,当然还有第三种无奈。
网上有句很扎心的话“又一天过去了,梦想实现的怎么样了,是不是更远了?”
莫名地戳痛泪点,这就是现实。
当你有孩子要养、有父母要照顾、有房贷要去还,当你灰头土脸的为了生活去奔波,又怎么去靠近自己的梦想。
情商大师蔡康永说过:
“30岁以前,只谈梦想不谈生活,是天真、是激情;30岁之后,只谈梦想不谈生活,是无责、是无能。”
谁没有过梦想,谁不是从烈马青春的岁月走过来的,当年我们也是带着满腔热情和毫不畏惧的信念冲向社会,一心想着实现梦想。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与其说我们败给了现实,不如说我们败给了穷。
我们也曾为了梦想拼搏过,失败过,站起来过,可是“屡败屡站”,有几人做得到。因为穷,输多了就再无登山再起的资本。所以,我们缺的不是不服输的心,而是钱!
因为穷,我们让父母在家窝了一辈子;因为穷,我们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因为穷,我们让梦想在半路便夭折了。
这就是穷带给一个人的三种无奈,一奈更比一奈痛,一浪更比一浪伤。
张爱玲在《半生缘》里说过:
“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与其说,这是一个女人对男人的体谅。不如说,张爱玲写出了男人的无助和酸楚。推而广之,是所有没钱人的酸楚。
良禽择木而栖,更何况人乎。都说现在的女人太现实,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可是男人何尝不是一样,不然为什么总对秀色可餐的女人垂涎三尺。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即使当初你们有幸遇见了最美的爱情,结为“秦晋之好”,可是婚后的柴米油盐足以把每个人熏得昏昏沉沉。特别是人到中年,婚姻幸福与否的最大因素就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经济学上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婚姻里同样适用。有项调查表明:婚姻里80%—90%的争吵都是因为钱。可见,钱对于维系婚姻的满意度不言而喻。
人微言轻被人瞧不起是常有的事,这一点只要是穷人就深有感触。那种鄙视的眼神,比刀子刺伤还要痛入骨髓,体伤只是肤表,而心伤却难以愈合。不信但看席中酒,杯杯相劝有钱人。无论在什么场合,只要你穷,就有可能会成为别人嘲讽、鄙视、甚至是羞辱的对象。所以说,钱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底气。
“久往令人厌,贫来亲也疏”,如果说因为没钱,被几无交集的人嘲讽还可以忍受的话,那么被常来常往的亲朋疏远和嫌弃,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郭德纲在其相声里说过这样一句话:“穷人站在十字街头耍十把钢钩,钩不着亲人骨肉;有钱人在深山老林耍刀枪棍棒,打不散无义宾朋。”有钱时是亲朋,没钱时一个个都形同陌路,躲你远远的。生怕一不小心与你相遇,一言不合就找他们借钱似的。甚至,会因为有你这样一个穷亲戚而有损他们的颜面。因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不仅在生意场适用,在“朋友圈”也很适用。
所以,人到了一定年龄,必须扔掉四样东西:
没意义的酒局, 不爱你的他或她, 看不起你的亲戚,虚情假义的朋友。
货币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次质的飞跃。在给生产生活提供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展现出了它与生俱来的双刃性,那就是“牵制”。在生活中,大部分的纠葛,溯其根源都是因为金钱。
如今,很少有人再去谈论“钱乃身外之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社会的进步。不把钱看得太轻,就不会把钱看得太重,金钱是一个好仆人,却也可能是一个坏主子,这犹如硬币的两面。
就如同鲁迅先生讲过:“有铜臭味的人是真实的,而铜臭味太重的人是腐烂的。”
我们都是凡人,吃饭、穿衣、养家......,都需要钱做保障。所以,谈钱不耻,你可以光明正大的谈钱。但是,利欲熏心只会让你变成钱的奴隶,让你徒增烦恼,心生不快,甚至是误入歧途,锒铛入狱。
台湾女诗人席慕蓉说:
“金钱是一种有用的东西,但是,只有在你觉得知足的时候,它才会带给你快乐,否则的话,它除了给你烦恼和妒忌之外,毫无任何积极的意义。”
所以,在物质与利益膨胀充斥的现实中,拥有正确的“金钱观”尤为重要。
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车辙所辗之处都见证着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点滴改变。从“路有冻死骨”到“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从只知道“富口袋”到“口袋脑袋一起富”;从“金钱至上”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在不断改良着“金钱观”,也在不断提升着自己的涵养。
前文说到,人到一定年龄要学会丢掉四样东西,那也请你培育四样东西: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里的善良,融进血液的骨气,刻在生命里的坚强。
而“自信,善良,骨气,坚强”既是用金钱作肥料涵养起来的,又不是。
因为,比金钱更重要的是砥砺前行。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凝聚的精神品质。
所以,我看到的是千千万万个在黑暗里昂扬向上的人,在泥泞的道路上卷起裤腿前行的人,被生活无情的折磨却拼命死磕的人。他们用行动向世人宣示:我们不做金钱的奴隶。他们用不屈的脊梁诠释:虽然拼命挣钱的样子很狼狈,但是靠自己的样子真的很美!
希望,这千千万万的人里面,有你、有我、也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