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香来得如此之快。
两个不久前快被骂糊的词——“花木兰”、“大鹏”。
如今放一起,竟然成了大热节目的C位。
Sir月初专门写过大鹏,论他的“讨厌”(《工作配合、上进努力,著名主持人到底为啥总招人讨厌?》)。
如今,他用Sir最希望看到的方式反击。
作品。
当期《演员请就位》播完后,全网几乎就两种声音:
大鹏版《花木兰》,牛叉。
大鹏能拍出这样的花木兰?想不到。
Sir今天就回答这两个问题:
它到底“牛”在哪?
以及,大鹏真的是“超常发挥吗”?
大鹏版《花木兰》更像是节目的“赠品”。
大家都不看好。
演员,前几期被淘汰的。
导演,资历最浅的“主持人”大鹏。
要说唯一对其拥有野心的,只有大鹏一人。
他坦诚:
这个机会,就是来这节目的目的。
不是说说而已。
当期节目,只有两个剧目是原创剧本。
一是陈凯歌,二是大鹏。
前者的写本能力,编剧芦苇早就已经提醒过我们了。
大鹏呢?
他直接冲上热搜:
还让尔冬升当场激动得伸出大拇指,连说几次:真的好。
一个“赠品”,居然完爆“正规军”。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当然,这不是一段生造的逆袭佳话。
即使仔细推敲,大鹏版《花木兰》也是节目中最精彩的剧目之一。
精彩从剧本切点就能预见了。
首先,花木兰的故事并不讨好。
台前有花木兰本兰赵薇,台后有刘亦菲版失败案例,关于这个故事,再多一点,观众就要疲乏了。
但大鹏做到了,且成功了。
为什么?
他关心的并非花木兰这个“故事”,而是花木兰这个“人”。
花木兰完整剧情: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建功立业,衣锦还乡。
时长所限,大鹏聪明,没有选择一锅端。
他只选一个点。
哪个点?
论猎奇,当然选女扮男装;论感人,当然选替父从军;论忠勇,当然选沙场。
大鹏通通pass,就选最后一幕——衣锦还乡。
故事从花木兰在沙场征战12年后开始。
这几乎是被所有影视作品忽略的一环。
却是最能体现花木兰这个矛盾的角色身上复杂性的一环。
如果把整个剧目比作一次战斗,大鹏首先在策略上成功了。
接下来,他为胜利出了很多“招”。
第一招,节奏。
一个作品好不好,开场极重要。
看大鹏怎么拍的:
花木兰经过多年征战,如今已为大将军,夜里独坐营帐内休息。
此时副将在帐外吆喝有急事。
她先是回绝:“明天再说吧!”对方坚持,她什么反应?
——俯下身子,深深叹了一口气。
像不像深夜被叫起来加班的我们?
花木兰的“神性”和英雄标签,没了。
取而代之,是一个疲惫、麻木,甚至有点厌战的将军。
这就是生活气,这就是人味。
但。
大鹏没有让这种消沉继续。
副将进来禀报军情,顺带抛了几个段子:
士兵抓住了偷袭粮草的柔然人,木兰问他自己人有没有伤亡,他说有,士兵太兴奋庆祝时脱臼了。
俘虏中有个妙龄美女,副将问木兰,要不要亲自“审一审,以解连日征战之乏”。
笑了?
笑就对了。
一肃一笑,一张一弛,这就是剧作的张力所在。
没完。
副将把犯人押进来,一个叫萨仁的柔然女人,自愿替父从军,为国尽忠。
第二个“花木兰”。
刚才的喜剧感,瞬间切换成两女人刀光剑影的对峙。
一段突然袭来的动作戏,马上把观众带入第一波视觉高潮。
同样节奏感强烈。
先是萨仁刺杀花木兰,短刃横切。
花木兰从闪,到抵,到反击,干净利落。
然后反客为主。
收尾转场,也是一个短刃横切,然后瞬间黑屏。
整段戏不到1分钟,没有丝毫拖沓,两人的力量悬殊也表现出来了。
还引出整段戏的最大悬念:
当花木兰看到另一个“花木兰”,会是什么样?
第二招,质感。
不是郭敬明那种PPT式质感。
大鹏亲身示范,什么叫大银幕级别的质感。
看细节。
服化道上的,花木兰独自在营内是和衣,见副官时就立刻穿上了盔甲。
严谨。
打光上的,Sir就给你分析一个镜头:
木兰被叫醒,从房间里走出“大厅”。
留意看,这一个空间里准备了多少个光源:
这种室内打光很讲技巧。
首先要自然,不然显得像棚拍,满屏廉价感(参考国内低分古装剧);
其次,明暗层次要分明,要体现人物的运动状态(这里花木兰明显是从暗走到明,也暗示她从休息状态切换到工作状态);
最重要一点,它要在一个黑暗房间里打造“空间感”。
比如空间的纵深:
前、中、近景里都有相应光源,且明暗错落,尤其连花木兰背后的“房间”,都透出微弱的光照,证明她刚从里面走出来。
还有,“光”对道具、人物的表现。
看木兰坐下来后的光线分布:
桌上器物的反光,身后作战图的背景光,还有重要道具的光线,全都考虑到了。
木兰脸上,也是一明一暗,完全没有曝光过度的“变白滤镜”。
什么是质感?
这就是。
其他场景,大鹏也是按同样标准要求的:
第三招,演员。
当然,这是演员与导演的相互助力。
但你能发现,大鹏对演员的调教,既保留表演空间,又精准抓住不合理的地方。
他对三个演员的大体要求都简单:
倪虹洁,“收敛”;黄梦莹,“狼性”;张逸杰,眼神。
在细节上,比如某句台词处理,他也能通过人物或观众的角度,提出有说服力的调整。
“刚才这种演法,容易观众会发笑”
“不要担心流眼泪,流了就擦掉”
大鹏的“调教”尤其体现在倪虹洁身上。
大鹏选择倪虹洁来饰演花木兰,是因为倪虹洁被淘汰时的一个眼神。
不甘,隐忍。
在此之前,倪虹洁在节目里的演戏风格遭受质疑。
过于外放,情绪激动,不懂收。
但就这一个眼神,大鹏认定,她能演好花木兰。
因为在征战沙场十余年的一个女将军脸上,就应该是这样的眼神。
这还不够。
一个大将军的特质很容易归纳,正气凛然,正襟危坐,运筹帷幄……
不够。
大鹏加了一个字,“痞”。
难以理解?
不,合乎情理。
我们以往看到的花木兰,是从征兵开始,从小女人的特性未脱开始。
到后面,也只是看到这份特性一点点变成端着的成熟稳重。
但是后期的花木兰还有什么身份?
一个已经在兵营里和刺头兵们混了十几年的“花哥”。
男人之间的相处,不就时不时带点痞里痞气么?
这个特质被大鹏抓住了,也被倪虹洁很好地输出了。
看几处设计:
开场副官和花木兰的对话。
花木兰不耐烦,歪头,漫不经心地吃果子,偏头就把果核吐了。
粗鲁。
后来听说是个女扮男装的女人,花木兰先是愣了一下。
眼睛盯着副官,沉了一会才问。
“人在哪儿呢”
注意两个部位:眼和嘴。
眼神震惊,不可思议中带点怕,她怕见到另一个“自己”。
嘴上呢?
她依然要保持男人般的不修边幅,所以有一个大幅度的歪嘴。
此时的机位在主角正脸的斜下方。
这样拍出来是什么样的?
不正经,还有点丑。
这才是真正的将军范儿。
该痞的时候痞,该正经的时候也得正。
对敌时果决,打斗时狠厉。
了解萨仁时,眼神里带有温柔。
回忆经历时,眼里的泪将落未落,那是作为将军的花木兰隐忍的坚毅。
最后,还乡路上,马儿在花木兰脸上磨蹭,花木兰暂时的舒心一笑。
这是她整场戏中唯一的大表情。
大鹏也说,到后期,看到的不是倪虹洁了,就是花木兰。
以上,还只是作品技法上的精彩。
只有这些,足以出圈吗?
当然不。
故事的高级讲法,就是用人性,来完成故事。
所以大鹏版《花木兰》真正打动人的,是这个花木兰延伸出我们期待中,却从未在影视作品看到过的角色厚度。
一个问题,木兰是战士吗?
《木兰辞》里肯定是,霸气侧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当年Sir就想,当尚书郎,和衣锦还乡冲突吗?
短片,给了我一个答案。
关键在于,它展现出两个“木兰”。
一个在战场功成名就的将军木兰。
另一个,还很年轻,前来行刺的柔然女孩萨仁。
翻版木兰。
一样为父从军,一样有自己的挚爱,一样奔赴战场……
两个相似的人,差别在哪?
Sir看,最根本的是,有了反思。
第一次反思,在于经历。
12年征战,木兰成为将军,对战争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最早为了父亲,要杀敌;到为了伙伴,要杀敌;
再来是为了苍生,要杀敌……
等等。
好像哪里不对?
担子越大,她越迷茫。
苍生是什么?对面的柔然人就不是“苍生”的一员了吗。
因为不想被杀而杀人,真的能换来太平?
她动摇了,所以才会感慨:
“十二年,从没作为真正的自己
活过一天”
此时的木兰,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战士,发挥战争机器的作用。
第二次反思,初见萨仁。
12年的战争,究竟带来什么?
另一个“我”。
原来,战争没有带来和平,只是产生一个又一个战争机器,和一个又一个破碎的家庭。
“我们柔然壮士多得像大漠里的沙
踩死你们,柔然女人就够了”
第三次,则是萨仁被捅死。
倒在自己最心爱的人怀里。
不因为利益,不因为爱情。
因为什么?
男孩捅死女孩前说了一句:我马上来找你。
殉情,似乎是战争年代里恋人的唯一“善终”。
这让木兰同样回想到自己逝去的心上人。
木兰不想眼前的她成为另一个“自己”。
她告诉萨仁,自己是女儿身,是在亲身讲述:
萨仁心动了,她抓着敖登,差一步就能带他离开。
令人唏嘘的是,一切都停在了那一步。
大鹏还为两个花木兰设计了影子般的两样道具。
佩剑和狼牙。
前者,是木兰荣耀的象征,也是死神的镰刀。
刀鞘上的刻痕,是一条条人命。
从五百人一刀、一千人一刀、五千人一刀……逐渐累积。
后者,是萨仁项上的狼牙。
柔然人的计数方式:杀十人,一颗狼牙。
可萨仁并不知道当中的意义。
她只当它是护身符,有震慑作用。
萨仁还稚嫩,战争却已经急于压垮她身上所有仅存的人性。
这三次反思,最终让花木兰的“衣锦还乡”显得尤其唏嘘。
坦白说,大鹏作品不是没有瑕疵。
比如萨仁和敖登的角色,为了冲突,放弃了一些人物逻辑。
萨仁反复在恐惧、决绝、狼性中犹疑,让她的性格显得模糊;敖登当场刺杀自己心上人的决定,没有必要交代,尤其当对方在卑微地乞求。
不过,瑕不掩瑜。
Sir对于这部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的《花木兰》,可以打出90分以上。
最重要,他打破了花木兰身上的一个“标签”。
女性。
多年以来,“花木兰”都被当做一个女性意识的旗帜。
的确。
平民出身,不靠男人,却在男人的战争里成为将军。
非常符合当下潮流。
可真正的“女性”,或者说“女性意识”是什么?
短片最后一幕,木兰脱去铠甲,牵着马走在河边。
她好像回到了故乡。
涞水的天空,升起了满月,和边关并无不同。
只是,她终于能像寻常人家一样,舒心一笑。
转念,她可能又想起来萨仁。
“萨仁”,月亮的意思。
笑后,又是一阵苦涩的叹息。
她怀念的只有萨仁吗?
《木兰辞》的童谣响起: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Sir的那个疑问,似乎有了解答。
木兰为何不用尚书郎?
大鹏剥夺了木兰身上的“神性”,却依然留下了一个英雄。
她心里装着的,的确是苍生。
是一个个在家里等待心上人凯旋的“萨仁”,等待儿子回家的父亲。
这一切,是她用自己所有的“失去”换来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超有钱婆婆、贫民窟的百万雪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