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组织调查报告发现,每七位受访女性中,就有一名会遭受性暴力。”
“曾受性骚扰的更接近一半,而且数字有上升趋势。”
这组数字,来自这部刚完结的港剧——
《假设性无罪》
目前豆瓣8.0,不少网友表示很欣喜。
因为这部港剧真的很敢拍——
敢把“职场性骚扰”拉出来公开处刑
故事的切入点是一场强奸未遂案。
废弃的学校小屋,四野无人。
一个穿白衬衣的女生在处理画架。
忽然,有个男人从她背后蹿出,瞬间,撕裂了她的外套。
女生想要逃跑,却被一把拉住。
女生想呼救,却被捂住嘴巴。
她被死死地摁在了窗框上,无法动弹。
就在这时,外间有人叫了犯事男一声。
男人慌张地将女生甩开,跑了出去。
女生紧随其后衣衫不整地出现在众人面前,她控诉,自己被性骚扰。
接着,报了警。
警察局里,女人和男人各执一词。
女的坚称被侵犯;男的却说,没有。
双方各执一词,一时无法分辨真假。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性骚扰案件同样很难被定罪。
因为大多数性骚扰现象并未达到法律规定的性侵行为标准。
但最重要的还是,它很难举证。
普遍来说,性骚扰的行为具有封闭性、突发性和隐秘性等。
就像开头提到的案子:
案发地是无人的小屋。
事件是突然发生,受害者事先并不知情,无法及时采取措施。
审讯过程中,受害者又可能因为应激反应,记不清楚案件细节。
不仅如此,受害者还要在审讯过程中面临二次伤害。
警方:用哪只手撕烂你的衣服?用哪只手捂住你的嘴巴?吻了你多久?
回答:应该是右手。不记得了。
不过,这次的案件和其他缺少直接证据的性骚扰案还是有所不同。
毕竟,警方在女子的胸部发现了男子的指模和皮屑DNA。
按理来说,算是取证成功。
但剧中仍旧无法以此确定“性骚扰”行为的存在。
因为无法排除女子自导自演的可能性。
为什么?
这就要先说回文章一开始的两位主人公了。
女人叫林梓慧,男人叫YK,俩人同属一家公司,YK是林梓慧的直属上司。
同事反馈,林梓慧的作风并不好。
一方面,她爱慕YK,第一次见面就以“迷妹”的身份要了合影。
非常主动,且身体靠得很近。
另一方面,她来公司上班是“空降”。
同事们看到过她和公司大老板拉拉扯扯的情况。
反观YK,则是一个爱家正派的好好男人。
所以真相到底是什么?
“性骚扰”又到底该如何被界定/定罪?
可以说《假设性无罪》正是聚焦于此。
惊讶的是,这次它在叙述的过程中并没有被刻板印象圈住,反而将性骚扰的对象范围拓宽到两性上。
同时探讨了女性和男性都会被性骚扰的现状。
比如,前文提及的YK在日常工作中就经常遭到女上司的骚扰。
同处一室时,会近距离挑逗;
会勾引他一夜情。
更出格的是,女上司还会在打电话时,边听他的声音,边用道具满足自己。
实际上,“性骚扰”对象可以是任何人,加害人也可以是任何人。
为了全方位探讨这个话题,这部剧直接把其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戏剧化地融合在了一起。
这一家公司里,有人喜欢揩油,不是对女同事搂搂抱抱,就是拉拉扯扯。
还会把女同事叫到办公室“聊聊人生”。
有人打着“爱情”的旗号,同时勾引两到三个女同事。
还有人直接在公司女厕所安装了偷拍摄像头。
此外,言语上的性骚扰更是无处不在,令人猝不及防。
因为没有实质的身体接触,很多人会忽略这一点。
但,其实,言语上的性骚扰极为普遍。
讨论商标大小时,能扯到女性身材上去。
“你看这女生的身材毫无亮点,麻烦你把胸部画得大点,屁股要翘点才行。”
在公司讨论色情短片。
“分明就想说不要停。这些女生真是多此一举。”
当得知客户是男人时,直接提议林梓慧出马,因为:
“你看慧姐多漂亮,客人是男人,叫她做简介,到时候衣扣扣得越少越好,裙子越短越好。”
不得不承认,对于“性骚扰”大多数人会选择“默默承受”。
比如YK虽然很反感女上司的挑逗,但因为工作和家庭,他都忍下来了。
好歹他还是个小领导,更别说其他受到骚扰的女同事了。
被骚扰了,还得赔笑。
但“隐忍和承受”始终不能解决问题。
当承受不住时,就会出现两个极端。
有人选择“合理”利用这种潜规则。
比如Lily。
和客户谈公事时,会选择穿暴露的衣着。
也不排斥亲密的接触。
反正,都是为了工作。
但也有人受不住,选择跳楼自杀。
也许,对于很多受害者来说,最大的勇气就是结束自己的生命。
而不是,站出来,为自己维权。
为什么?
因为这个社会并没有给受害者足够安全的空间去维权。
TA们的顾虑太多了。
尤其是当受害者和加害者还存在上下级关系时,大多数受害者会本能地畏惧加害人的权势,担心被报复,失去工作等等,进而选择沉默。
当然也存在部分受害者会“怀疑自我”,从而感到困惑和羞愧。
当性骚扰案件真实地发生后,舆论会更多地去谴责受害者。
为什么会被性骚扰或性侵?因为女性不自爱。
以至于,“荡妇羞辱”还成了大多数加害人“博取同情”,来反驳的利器。
章文当年在回应性侵事件时,就说,发生关系是你情我愿的。且受害者在大学时就有过多个男友,其中还有有妇之夫,直接把对方钉在了耻辱柱上。
而对于站出来支援受害者的蒋方舟和易小荷,他同样用这种逻辑攻击对方。
“蒋方舟,一直单身,交了众多男朋友;易小荷,离过婚,经常出现在酒局上。”
如同这部剧,当“被骚扰”视频曝光,所有人指责的都是受害者,觉得她不检点。
可最该被找出来的加害人,则躲在了舆论背后,如消失了般。
好在,越来越多的影视剧开始聚焦于此。
印度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让我们了解女性并不该是强暴案中的主要责任者。
美剧《难以置信》让我们明白有时候“办案程序”会对受害者带来更为严重的伤害,因为回忆案发经过就是经历案发过程。
韩剧《汉谟拉比小姐》让我们了解女性在面对性骚扰时,是可以大胆说出来的。
虽然社会的大环境很难瞬间就得到转变。
但显而易见的是,舆论已经越来越趋向于“理智”。
希望,我们的社会,终有一天能给予受害者足够的安全感,让TA们能有勇气站出来。
更希望——
这样的受害者从一开始就不存在。
【头条号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