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泞地”如何变身“品质共享花园”?来看TA们的实践

2023-12-10   浦东发布

原标题:“泥泞地”如何变身“品质共享花园”?来看TA们的实践

“泥泞地”如何变身“品质共享花园”?来看TA们的实践

“没想到改造后这么漂亮,花园里的植物设计搭配得太好了。”近日,海桐苑居民罗文招在小区共享花园里休憩时,对新改造的共享花园赞不绝口,指着旁边小孩玩耍的地方介绍说,当初那里植物稀疏,一片泥泞,如今种满了花叶玉蝉、美人蕉、鸢尾、千屈菜等,一年四季花开不断。旁边的陈兰英奶奶也笑着说:“如今共享花园焕然一新,每天出来逛一逛,心情好多了。”

海桐苑共享花园前后对比照

据了解,花木街道海桐苑建于1997年,是一个商品房和动迁房混合的老旧小区,此次提升改造的位置在小区活动健身场地,该处是居民聚集、活动的重要空间,总面积912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约554平方米,原状绿化围绕场地四周,整体植物品种较为单一,以常绿植物为主,开花量较少,季相变化不明显,因雨水冲刷等原因,绿地内普遍存在绿化空秃、土壤板结等情况。共享改造花园在不调整绿地布局的前提下着手规划,以低维护、重实用、强科普为设计原则,通过植物配置优化及现场种植达到提升改造的目的,于今年11月初正式完成改造。共享花园受到居民们的欢迎,大家都说不用出小区就能体验到在公园的感受。

海桐苑共享花园前后对比照

这个老旧小区的小花园之所以能改造得如此贴合居民心意,收获一致好评,秘诀在于近年来全市不断探索的社区绿地共建共治新模式——居民参与改造共享花园,让生活在小区中的居民以决策者、志愿者的方式,主动参与小区花园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形成物业+自治的社区共治。

发挥社区园艺师“咨询师”“带头人”作用

据了解,本次共享花园改造工作特聘社区园艺师作为项目“带头人”,充分发挥社区园艺师的作用。他们既是共治活动中身体力行、耐心指导居民实践的“引路人”,也是在改造设计中代入居民视角思考的“贴心人”,社区绿化的“咨询师”,为市民参与社区绿化事务提供帮助。

今年9月,新区绿化中心组织社区园艺师提前踏勘,形成初步设计方案。为充分听取居民对于改造共享花园的建议与意见,绿化中心多次组织花木街道、社区园艺师、居民代表以及物业参加现场协调会,讨论修改共享花园的初步方案和具体种植方案,最终确定了兼顾植物多样性、游园安全性、面貌可持续性的改造实施方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为保证改造后共治模式的顺利运行,改造开始前,海桐苑志愿者队伍完成组建。在社区园艺师的指导下,志愿者们、亲子家庭一同参与共植活动,了解种植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学习家庭园艺实用技术,翻土、栽种、浇水、与自己亲手种的植物合影留念……居民意犹未尽,现场充满了快乐气氛。

50余种植物构建四大主题小花园

改造后的海桐苑共享花园形成了雨水花园、昆虫花园、阴生花园和生境花园等四个主题模块,根据不同区域的特性,配置了对应习性的植物,可以减少养护频次,达到“低维护”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在昆虫花园的打造中,社区园艺师配置了一些蜜源植物,吸引访花昆虫,不仅为传粉昆虫提供食物及资源,更为儿童提供近距离观察植物、接近自然的窗口。

如今,一到傍晚,这里俨然成了老人们唠嗑的“花园茶厅”、孩子们的“游戏乐园”以及小区所有居民的“户外阳台”。

给每种植物配上科普“身份证”

“平日里很多小孩到这里玩,能不能为他们多考虑一下?”居民潘根龙曾在协调会上提出这样的建议。新区绿化中心经过调查后,决定为共享花园加入科普元素,为每种植物配上“身份证”,专门在植物种植区域加设植物铭牌,上面不仅标注植物名称,还附有二维码,只需扫一扫即可全面了解该植物的品种、特性、栽培特点等信息,无论是大朋友还是小朋友,休憩之余都可以增长知识。

“大花六道木:忍冬科六道木属灌木花卉,花粉白色。生长快,花期长……”居民曾女士轻轻点击手机的扫码功能,眼前的大花六道木相关信息全都了解了。曾女士说,这个二维码配得好,有助于大家认识花草树木。如今的共享花园变成了小区里的植物大课堂。

近年来,新区绿化中心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完善社区园艺师制度,推进居民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绿化服务工作,通过居民参与改造共享花园,不断提升居民在家门口的幸福感,实现推窗即见绿,出门就逛园。接下来,新区绿化中心将以点带面,引导街道、社区自行组织、自发开展同类活动。同时,依托共植、共治形式,不断激发居民爱绿、护绿意识,带动更多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小区绿化自治,营造爱绿、护绿、增绿、添绿的良好氛围,助力生态文明之花开遍浦东大地,让“美丽上海”新图景更加光彩夺目。

编辑:吴婷

供稿:区生态环境局

*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