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淘麦VIP会员数已经达到了2000万。
对阿里影业总裁、大麦CEO李捷和他的团队而言,虽然一开始就有信心,但达成的速度还是比想象中快:4月刚刚突破了1500万,而到7月份,就又多了500万。
不久前的阿那亚·虾米音乐节现场,李捷给了阿里电影演出团队下达了“街采任务”。在完全没有台本的情况下,随机询问前来的观众,也算用户调研。
问题都很简单常规,比如平时听什么音乐,喜不喜欢看电影。比较令团队高兴的,是两个年轻女性在被问及选择套票理由和特别感知时,回答是之前买《长空之王》和《铃芽之旅》电影票时拿到了“很不一样的票根”。
之所以能令团队高兴,不仅仅是因为“特殊票根”是“淘麦VIP”众多权益当中的简单一环,更是因为这样的会员权益驱动,在一次街采当中成为了用户口中的兴奋点,也让他们的工作成果更加具体可感。
电影《铃芽之旅》《长空之王》的淘麦VIP限定纪念票
“淘麦VIP”已经相对低调地运行了两年。无论“成长型”这种非收费的会员形式,还是将电影与线下演出结合的想法,都是既大胆、但细想又十分合理的尝试。
在阿那亚,毒眸与李捷进行了对话,他相当直接地表示,“淘麦VIP”的背后是战略优先级的转变,目的就是要为核心的文娱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进而扩大“核心文娱消费群体”。
而以此推动中国文娱往更好的商业前景上去,则是他们最高级的愿景。
“从规模到服务”
从2021年7月诞生之日起,淘麦VIP就是阿里文娱电影演出业务的一款重点产品,相对低调地运营至今,已经有2000万用户成为“淘麦VIP会员”。李捷调侃:“有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会员,是我们的问题。”
淘麦VIP的模式,并不是看到会员二字就很容易联想到的定期付费,而是“成长型VIP”,很像航空里程,没有会员费,你是什么等级,只看“成长值”。
按照当前的门槛规则,从普通用户到“淘麦VIP会员”用户,再到最高级别的“黑钻VIP”,所能决定的,只有你进了多少次电影院、看了多少次现场演出——甚至和航司会员一样,12月内不满足要求的会员,也同样会“掉级”。
这个数字,既有数据支撑,也对应着目前的国内线下文娱消费的某种现状。
近几年文娱市场的变化,让李捷和他的团队越来越感受到,业务的目标从“规模份额”转向“用户服务”,其实是必然的趋势。淘票票本身,就曾是电影行业的规模扩张时期“票补大战”的参与者,但到现在,整个市场的运行逻辑都在发生变化。
这一点,和互联网公司整体不再只追求份额,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契合,也与国内文娱产业、尤其是线下文娱产业的现状相契合。李捷表示,服务高频次的线下文娱消费者,是淘麦在这个阶段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是用户的需求,电影是标品,现场演出行业目前真正可提供的服务也不多,一批优质的用户需要被服务;另一方面是市场的驱动,相比文娱产业更加发达的市场,比如北美,国内市场的金字塔确实结构确实还不够合理,如何提高低频消费者的消费频次,让更多的人更多地进入电影院和演出现场,也同样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2017-2021年全国电影观影人次趋势(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
李捷感慨,“2017到2019年这3年,人均观影频次在3.2次左右,一年只看一次电影的观众占45%,疫情三年整体额观影人次下降,人均频次也下降到2.1次左右,一年只看一次电影的观众上升到了六成。”这当中,自然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真正中国电影演出核心的未来,已经不是在用户规模,而是在用户频次。”李捷告诉毒眸。
会员的价值
战略上,会员服务已经成为了淘麦体系当中高优先级业务。李捷透露,在公司内部,针对自家出品的电影和演出,问得最多的问题,已经是“为会员提供了什么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大多数业务,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与会员连接,也成为了我们能够用这么快的速度达成2000万的原因。”李捷表示。在“会员优先”的战略驱动下,很多权益设计的过程中,业务方会主动设计一些让会员体验更好的权益,为会员提供价值。
淘麦VIP开学季活动
同时,会员们本身的价值也在发散。毕竟这2000万人所代表的,也不仅仅是自己的消费力。李捷表示:“反向的效果是,你把一群重度用户服务好了,你会突然发现,原来这部分用户本身,就是电影营销、演出推广当中最核心的口碑传播者,它产生了一个飞轮效应。”
同时,这里的“会员优先”,并不是“只着眼于给会员提供服务”,也包含了“让非会员成为会员”,在大趋势层面,李捷和他的团队同样有信心。
“很多人说疫情后的线下演出复苏,我觉得不能只理解为 ‘报复性消费’。”李捷向毒眸表示,“更重要的是这个时代的人,对于生活方式选择的变化。我们经历过线下娱乐时间的缩减,但我们在未来十年,又会看到一个回流的趋势,这里是一个消费周期。接下来的五年,可能是线下消费特别好的五年。”
这种情况下,淘麦VIP的数据,一方面证实了自己有足够宽的赛道,承载内容消费用户;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如果不断有好内容供给,用户也愿意接受这种“消费越多、越有正向权益反馈”的模式。
截至上周已经达到180万的人数的“黑钻会员”,可以成为一种代表。目前,除了淘麦VIP会员的早鸟优惠、定制电影票、优惠券等服务外,黑钻会员还享有取票身份标识、线下活动、音乐节礼包、场馆快速通道等权益。
“最初始的想法,就是让高频次用户有更好的体验。”李捷表示,“人性在于,为什么你会在一个平台这么多的消费,是因为你喜欢在这个平台消费,以及在这个平台消费的时候,给你积累了更多的情感跟权益资产。”
“航司里程”背后的心智
不论是基础会员逻辑,还是具体运行方法,淘麦VIP都很像航空公司的里程会员。
航司的里程制度,确实是在高净值人群当中最有心智的一类服务。相比电影购票,航司行业内部竞争还要更加激烈,但从飞机票标品的性质来看,其实和电影演出票有很大的相似性。
“(航线)同一行程,在一个时段会有多种选择,服务差异也没有那么大。会员体系中的里程积分、候补登记、线下休息室等等权益,会影响购票时的心智。”李捷告诉毒眸。
淘麦VIP买一赠一、特殊票根权益
于是,淘麦VIP会员的设计开始转向几个方面。第一个难点自然是会员权益的设计,第二个难点,则是在最开始并不敢确定,会员到底能不能够“带来高频次的交易”。
慢慢地,数据开始让一些疑云消散。李捷列举了一些列数据,最近一年,淘麦VIP在影演整体的购票频次是非会员的2.5倍,ARPU是2.1倍,粘性(留存)接近3倍。在今年的暑期档,是暑期档淘麦VIP在影演整体的购票频次是非会员的1.6倍,ARPU1.2倍。
过去的一年内,从7月到去年7月,目前的这2000万淘麦VIP会员,一共看了3092万场电影,16.8万场演出,且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增长。李捷表示:“这基本上说明两点,第一你的权益建设是成功的,第二说明购票频次是可以提升的。”
权益的建设与会员心智的培养息息相关。李捷举例,电影院的一次毛毯和雨伞的租赁这类看似很小的服务,都能够成为这当中的纽带。李捷表示,不能小看诸如毛毯和雨伞这样的服务,情感价值有时无法衡量,而这也能直接体现,目前团队就是以会员满意度,而非规模作为第一目标。
“在一些影院,黑钻会员是可以直接登记使用毛毯和雨伞的。”李捷表示,“目前这类的权益需要影院的配合,我们铺起来还有难度。很感动的是,我们的实验规模不大,但没有一个带走毛毯或者不归还雨伞的。”
目前,诸如提前购票、买一赠一、电子票根,都已经成为了会员明星权益,这当中,既包含着可以带来实际利益的权益,也包含着特殊票根这类,和“毛毯雨伞”一样指向情感需求的权益。
而购票频次的提高,与会员身份、权益也紧紧相连。李捷告诉毒眸:“举一个稍微有些极端的例子,一些航空公司的金卡会员,为了‘保里程’,甚至会在有效期末期主动出国游玩。” 这一点也可以用来理解淘麦VIP,尽管我们不鼓励为了会员权益强行消费,但小红书上确实出现了一些“淘麦VIP攻略”,也能从侧面表现淘麦VIP逐渐提高的影响力。
通向未来
与目前来看主要还是服务高净值人群的“航司里程会员”相比,淘麦VIP在人群覆盖方面也是愿景可期。毕竟线下文娱的开垦空间,依然肉眼可见地广袤。 “(大众的)娱乐支出占据你收入的比重,我认为比过去放大了。”李捷表示。
这正是“这2000万人”的价值所在,这也是为什么淘票票、大麦要用联合起来,去围绕电影票此类的典型标品、演出门票这类看似低频的消费品去做与看似很难做的会员服务。在经历了数年的打通尝试之后,“两个平台”的资源、用户、数据等方面的打通在实践上已经不成问题。
而诸如“淘票票、大麦两个平台如何引流”,也就此成为一个伪命题,当将整个线下演出的会员体系运转起来,对两个平台的作用就已经天然存在,在李捷和他的团队的设想当中,为会员提供更好的服务,本身就可以成为雪球的起点。
关于未来会员服务的上限,李捷并没有给出一个特别明确的数字:“可能是5000万,如果这个数字能达到5000万,或许中国的文娱产业已经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产业了。”
甚至,当会员规模达到一定规模时,将意味着整体水位的提高,而整体水位的提高,指向的可能反而是控制会员规模,以达成下一阶段的继续增长。
“这个会员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基本涵盖了中国在电影和演出上最有购买力、最有购买欲望的人。” 相比国外的相似的电影会员服务、演出会员服务,甚至fanclub类付费会员才能购买演出的服务,淘麦VIP既能够做到博采众长,也能做到更大程度地激活人群、服务产业。
实际上,做好了对这类人群的服务,就是完成了对产业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