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屋主:阙媛玲(民宿主理人)
有人说,城市越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距离也就越近,厦门刚好就是这样一座城市。
2016年,“那厢”所占的山头还只是一片荒地,几栋破旧的老房,是一个新西兰人在这儿以集装箱打造的工作室。阙媛玲与先生郑磊为新民宿选址时刚好看到,被眼前海天环抱、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观所触动,由此才有了此后的“那厢”。
“那厢”建在厦门环岛南路的山顶,藏于山林巨石间。最初,“那厢”在厦门落地时,就迅速在民宿圈沸腾起来。不仅仅是因为它坐拥海天一线的绝佳景观、与对面的台湾海峡隔海相望,更是因为“那厢”全由集装箱改造。
远远眺望,几个集装箱散落于一片相思树与松林之间,由自然的路经相连。最初建造时,设计师将集装箱通体刷成了深灰色,能自然藏进山林巨石间,丝毫不显突兀,就好像从中自然生长一般。
隐于山间,远眺台湾海峡
“那厢”所在的位置是厦门岛上最大的一片山林——从植物园一直延伸至厦门五老峰及黄厝一带。四周山林围绕,巨石林立。从环岛南路开车至此,仅需2分钟。
与厦门市中心的热闹不同,因为周边环境的影响,这里的幽静氛围反倒能给人另一种全新体验。
“那厢”临海,踩在碎石子铺成的小路上,抬眼远眺即是壮阔无垠的台湾海峡, 有客人笑称:“台湾大哥大”的信号在这里最强,如果连不上民宿里的WiFi,说不定有时还要付漫游费上网。
主理人阙媛玲与先生经营这家民宿已有3年, 问起为何会做这样一家民宿,阙媛玲如是说道:民宿是人们抽离现实生活的理想缩影,我们希望通过打造那系列的精品民宿,分享对生活美学的理解及诠释,带给旅客独特的时空体验。
依山就势,让民宿自然生长
采用集装箱设计,是考虑到不想破坏原有山体的岩石结构及周边环境,不砍树,也不对原有石材进行大面积切割。
那厢总共有两种房型,一种是将集装箱改造后直接放置于山地中,另一种则是依山就势,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和建筑体本身交错重叠,形成将集装箱建筑嵌入岩石的效果。
这样一来,建筑本身在体量上不会压到风景,能让“那厢”自然的融进周边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效果。
设计师在集装箱外嵌入了大量的竹子,就地取材的设计也成了“那厢”的点睛之笔,建筑外立面凹凸不平的造型让光影照进室内时形成美妙的韵律感,也很好的保护了客人的隐私。
设计师借鉴古代园林的布局,安排了园林式动线的设计,让入住的客人在一步之间,能窥得不同的景观。
尊重自然,并将自然引进来
“那厢”的设计由建筑师兼主人郑磊主导,正如他所言,“那厢”的设计配合环境,尊重自然,他希望来这的人可以更多的感受自然,而非设计。
室内结合了天然橡木,给人以贴近自然之感,加上暖色调灯饰的的调和,让温暖气息蔓延整个空间。
民宿大堂以竹子围合成装饰墙,长条形木板凳简洁质朴,用餐时客人可随时看到外面的景色,身处室内也时刻不离自然。
原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让建筑与山野在空间中融合的恰到好处,直至呈现出最自然和舒服的状态。
在“那厢”,与树影、巨石共眠
民宿总共有12间房,每一间都拥有极其私密的环境及独特的观景视角。
房间内落地的钢化玻璃窗将海风隔绝在外,却将山林、海景完美纳入房间,无形中也延伸了室内空间。室内装饰以简洁木色为主,目之所及几乎都被精心设计。
设计师在房顶留了一个小小的天窗,光影透过玻璃投进室内后,树影会投射在墙面上,形成好看的光影,这也成为了1号房内独一无二的装饰。
下到一层会看到一个下沉式客厅,傍晚时分,一望无际的海面像呼吸一样扑面而来,此时索性窝进沙发,或在室外浴室舒服的泡个热水澡,将视线集中在海浪的摇荡,身心皆得到最好的享受。
其中一间藏于巨大岩石的凹陷处,入口处被茂密的植被所环绕,需要经过石缝中下陷的楼梯才能寻得进入房间的门。
推开房门,一块巨石映入眼帘,巨大的山石岩嵌入墙体,形状像极了《大鱼海棠》中的鲲。夜晚安静下来时,你甚至能清晰的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力量。
嵌入墙体的巨石
白墙、木质地板与粗糙的原始表面,室内的简洁刚好将自然元素中拙实、质朴之美展现。设计师恰到好处的留白,保留意境之余又能满足居住体验的舒适感。
夜晚,建筑逐渐隐退于周围的树影中,室内温暖的灯光慢慢凸显,伴随远处轻拍的海浪与山林间的徐徐清风,出世、入世皆在“那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