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高温”下的户外劳动者

2022-08-17     吴晓波频道

原标题:“超级高温”下的户外劳动者

立即订阅 收听音频

重庆42℃、金华40℃、杭州39℃、上海39℃、长沙39℃......

——8月16日全国各地最高气温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昨天,一张图热上了热搜。位于重庆的嘉陵江因高温被晒干,网友戏称“嘉陵江:我干了,你随意。

随意是随意不起来的。8 月12日,中央气象台今年首发最高级别高温红色预警8月16日18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

被晒干的重庆嘉陵江

图源:微博用户“吃不胖的小5”

自6月13日以来,我国出现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截至7月12日,高温事件已持续30天,覆盖国土面积达502.1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超过9亿人。

诚然,几乎每年夏天,农民工群体都会被提起,但由于今年的异常高温,一种病死率极高的疾病——热射病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早在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职业性中暑的诊断》,就有对热射病的界定,即在高温下活动,出现以体温明显增高及意识障碍为主的最高程度中暑。与此同时,热射病的死亡率高达70%—80%。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7月5日,西安一名建筑工人倒在收工回家的路上,被送医后抢救无效,因热射病于次日凌晨去世。7月15日,浙江余姚一名装卸工在高温下工作10个小时后死在了12平米的出租屋里。

室外工作者是热射病面前最脆弱的人群。不只建筑工人,160万快递员和1500万外卖员……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陌生人,同样在接受着高温的炙烤。

气温接近45℃, 快递员在站点取货

他们如何与极端天气对抗?2022年了,传说中的“高温津贴”是否发到了真正应得它的人手中?在那个40℃,热得眼球疼的下午,小巴与他们的工作轨迹相交叠,发现有些东西在变好,而有些则十年未变。

一个“笑话”,一场“游戏”

远离市中心的空旷街道,四车道的柏油马路上蒸腾起一波又一波热浪,路面都随之晃动起来,变得模糊不清。

下午1点30分,鲜少有车辆经过的马路上,两个身形干瘦、头戴安全帽的建筑工人,正将沙土从一边的工地运到另一边。

某工地门口

巨大的蝉鸣声几乎盖过吊机运作的声音。

“热啊,降温就喝冰水,或者去仓库领支藿香正气水。”半个身子探到裸露的阳台外,泥水工吴伟将铲到抹泥刀上的水泥均匀涂抹在外墙,彼时气温38℃,阳光照在他布满汗珠的黝黑脸上,岂止脸颊,连鼻梁和眉心都泛着红。

约莫下午2点,一天中地表温度最高的时候,小巴走在工地上,只看到 零星的四五个人。

“你们在午休吗?”小巴询问正在打水的吴伟。

“怎么可能,现在上班的。”据他介绍,工地夏天的上班时间是早上6点到11点,下午1点到6点。之所以看不到人,一部分是像他这样在未建完的房子内作业,另一部分如钢筋工、木工这类一直在室外工作的工种,开工时间会调整到早上4点和下午3点后。

“反正一天干10个小时,最热的时候休息,凉快点再干。像钢筋工,木板铺好之后他永远在最顶上,太阳直晒钢筋能有七八十度,怎么抱得住噢!”边说,吴伟边指着对面楼的楼顶比画着。

工地内堆放的钢筋

今年是吴伟做建筑工人的第30年,他表示,与五六年前相比,现在工地的条件已经好了很多,铁皮简易房有空调,工作时间也更灵活。

据吴伟描述,建筑工人一般都会与承建方签订一份劳动合同,这份合同仅会约定双方的权利及义务,并不会注明福利待遇,甚至薪酬都不会在上面体现。

“就每个月发两三千元的生活费,到年底再统一结工钱。”吴伟从墙边拿起一个1.5L的水壶,仰头喝了一大口茶叶水,继续说道,“至于高温费么,就当个笑话听吧。有些工地会发花露水啊饮料啊毛巾肥皂这些。之前听说过有个工地发了100块钱,我自己干了30年,从没遇到过。”

吴伟侧头拿袖子抹了一把脸,继续弯腰往小桶里铲水泥,嘴里嘟囔着:“算了,这钱都不知道找谁拿。”

他所在的工程承包人武鸣,同样不清楚这题的答案:“我们包工头只是建筑工程中的一个环节,开发商不出这个钱,施工单位也不会给我们,我们又拿什么给工人?”

而今年的炎热,即便是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了十余年的武鸣,也防不胜防。

“这么热的天,遇上在地下室工作,那才叫危险。下沙一个工地,一次工人下去三十个,没十分钟的,中暑了十几个。”武鸣回忆起今年最让他心惊的一次工人作业,虽已过去一个月,但仍不由得在讲述过程中深呼吸了三次。

开篇提到的因热射病抢救无效死亡的西安建筑工人,倒下当日所从事的正是地下室拆模工作。

那天,武鸣安排面包车将中暑严重的工人送去医院后,又从其他工地拉来工人补上:“没办法,活还是得干完,甲方催着。下去前让工人们都喝了藿香正气水,一有不对劲马上拉上来换人。”武鸣叹了口气继续说:“其实这样我们成本也升高了,本来30个人干的活,现在多了一倍的人。还有中暑工人的医药费,也是我们出。”

从工地出来已是下午3点,小巴站在马路边,热浪与一个半小时前无异。远远的,一个单薄且扭曲的黄色身影撕开模糊路面,向工地这边驶来。

外卖员在工地门口停下,从后座的外卖箱中拿出一个药品专用的黄色纸袋。拨通电话,表示将外卖放在工地门口的木桌上。小巴拦住外卖员,想与他聊聊,交换了联系方式后,外卖员说了句:“空了再说。”扭转车头再一次融进热浪中。

工地门口送药的外卖员

半个多小时后,小巴回到城区,根据外卖员韩东发的定位来到外卖员服务站,推门进入,他与另外三个外卖员正站在一个身穿黑色POLO衫的男人身边。

“你们***是离职高潮吗?一带二二带三的,干脆都直接走好了!”黑衣男子突然拔高音量吼了一句,屋内瞬间鸦雀无声。气氛有些凝重,小巴便推门出去,给韩东发了信息表示自己在门口等他。

约莫10分钟后,他左手拿着黑色面巾,臂弯处夹着头盔走来。

“你们刚刚都在提离职?”小巴顺手递去在边上小店买的饮料。韩东道谢后接过喝了一口说:“对啊,这么热的天累死累活,还没有高温补贴,这谁顶得住啊。”

据他介绍,站点总共有150名左右的外卖员,仅7月便已有20多人离职。而他自己,在这个月第二次中暑后,也开始思考起换工作的事。

“好像是上个礼拜三下午一点多的样子,送了四点几公里的一单,送完我就感觉不行了,头重脚轻,要倒下去。”韩东回忆起最近一次中暑,表示当时吸进去的空气都是滚烫的,自己的鼻腔、咽喉、五脏六腑就像有火在烧,意识变得有些模糊,“我赶紧下线,喝了支藿香正气水,在树荫下坐了会儿。”

韩东所说的“下线”是指在接单App上的一种操作,全职外卖员一天在线接单时长至少需保证八个半小时,每天接单量不少于22单。

除此之外,接单App上偶尔会发布激励游戏,其中就包括“赚取”高温补贴的游戏。

《新周刊》曾在一篇报道中提到,自2020年开始,外卖员高温补贴被分散在规则复杂的“挑战游戏”里。韩东证实了这一说法,他表示平台近期推出了一个“跑单礼”的活动,累计完成一定数量的订单,就会得到相应奖励,最高奖励为59元,需在3天内完成147单。

平台“跑单礼”活动

“就搞了这样的几个小活动,还得跑单,跑到了才有那几十块钱。”韩东仰头将半瓶饮料一饮而尽,看了眼手机,把面罩套进脖子拉至眼下,对小巴挥了挥手,“好了,我继续补钙去了。”

看着韩东又一次被烈日包裹,想到谈话过程中他不经意的一句自嘲:“我们这行都是年轻人,死扛嘛。”

傍晚6点,小巴回到居住的小区,看见快递员正在门口快递柜前将包裹录入,他的背后,有一圈淡淡的白色盐渍。

“没有。”对于高温补贴,理着件的快递员回答得简短干脆,停顿几秒又补了句,“邮政、顺丰、京东好像有几百块钱高温补贴,我们,大中午还要被催着回公司拉下午件。”

迷雾中的高温津贴

一下午的室外工作,令小巴头昏脑涨。而之所以如此执着于高温津贴,是有缘由的。这笔每年夏天必会提及的钱,一直“扑朔迷离”。

一位在某国企负责薪酬的HR告诉小巴,由于公司业务需要,他们公司有近70%的员工会在室外进行工作。她表示,每年6—10月,公司都会发放高温津贴。2021年之前是每人每月150元,2021年做了调整,改为300元。这笔钱款会随工资发放,且在工资清单中列明“防暑补贴”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这笔防暑津贴,是全公司统一发放。也就是说,即便是在办公室吹着空调的30%室内工作者,同样能够领到。

而另一家民营企业的HR却说,高温津贴只有公司食堂和仓储人员享有,按地级市标准每月随工资发放,记在津补贴中。

除此之外,一位已退休的会计同样领到了每月130元的高温津贴,她表示不只室外工作者才享有:“按规定都要发的。”

有的室外工作者没有,有的连同室内工作者也有,有的退休了依旧有……高温津贴究竟如何定义?我们不妨一起来拆解这项规定。

2012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印发《防暑降温管理办法》,对2004年的高温津贴条例做出修订。其中第十七条规定:

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

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

而高温津贴标准由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适时调整。

也就是说,由于气候、经济条件等因素,各地高温津贴的发放时间标准、时长、金额、人群等会有所不同,细则的制定相对自由。

从时间标准来看,可分为按月发放、按日发放、按小时发放。如广东、江苏、浙江、上海、江西、山东等地高温津贴均为每人每月300元,山西每人每月240元,另有部分省份在100—200元之间。陕西为每人每天25元,其余省份基本都在每人每天10—20元的区间。而河北省是唯一一个按小时发放高温津贴的省份,标准为室外工作者每小时2元,室内工作者每小时1.5元。

从时长来看,海南是发放时间最长的,从4月到10月,总共7个月;福建、广东、广西次之,共发放5个月;其他地区一般都为6—9月发放。

从人群来看,除前文提到按小时发放的河北有规定室内工作者津贴,北京、陕西等地的室内工作者,同样享有高温津贴。

值得注意的是,温州法院工作人员告诉小巴,以上所有地级市的高温津贴规定,都需遵循《防暑降温管理办法》这一大前提,即从事室外露天作业的劳动者在气温达到标准的情况下,都应享有高温津贴。否则,按浙江省不发高温补贴处罚规定,用人单位将面临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换句话说,室内工作者、退休人员都可能获得高温津贴,但符合要求的室外工作者必须享有高温津贴。

领到高温补贴的环卫工人

与此同时,防暑降温费和高温津贴并不是一回事。高温津贴是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强制性津贴,防暑降温费则属于企业福利费的组成部分。

结语

据《南方都市报》后续报道,那位因射热病去世的西安建筑工因未签劳动合同,难以认定劳动关系,无法认定为工伤。

而高温工作10小时后,死在出租屋里的装卸工,其家属奔波多日,却得到非工作时间死亡无法申请工伤鉴定的回复,最终获得人道主义补偿和精神抚慰金8.3万元。

诚如前文所见,建筑工人、外卖员、快递员……这些长久以来直面高温的人群,在高温津贴政策修订10年后的今天,仍因劳动关系不明确和责任不易判定等原因没能得到相应的保障。

其中或许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受害最严重的人群,以及热这件事本身,均未引起重视。

若不是炎热遇上疫情,身穿密不透风防护服的大白在酷暑中倒下,众多底层室外工作者的高温津贴落地现状,以及这一极其危险的病症,也许依旧不会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文中吴伟、武鸣、韩东均为化名。

本篇作者 | 季一奥| 当值编辑 | 麻酱

责任编辑 | 何梦飞| 主编 |郑媛眉 |图源|VCG

半程2022 风往哪里吹

年中产业经济论坛

8⽉29日,吴老师携⼿秦朔、刘润、王煜全等一众学者专家共赴“世界⼯⼚”东莞,在参访本⼟制造⾏业头部企业之余,共探2022年下半年产业发展趋势,看⻅未来、看懂中国。

点击下图了解标杆工厂

参与年中产业经济论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9641e7336a94aa2f90dbd56234467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