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多方共同守护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兰敏/文 李艺/文 邹财麟/图
老年人如何在精神层面上更好地“老有所乐”“老有所娱”?有人在尝试时找到归属,也有人在追寻时意外收获了路上的风景。专家介绍,找不准方向的老年人,可以先从发展兴趣爱好开始尝试。此外,南宁市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等场所也有针对老年人的文娱体育活动,老年人可以尝试走出家门,参加一些活动。
在南宁一公园内,不少老人正在运动。
他们这样找到“快乐老家”
老年人该怎么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老家”?两名已找到自己精神归属的老年人,他们的经历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几乎每天早上,今年73岁的周柳萍都会花40多分钟从江南区坐公交车赶到南宁市人民公园,和她的老伙计一起打太极拳。闲暇时,她会和拳友们聚会,或者外出参加太极拳比赛,日子过得很充实。
然而,周柳萍刚退休时却很郁闷:她身体一直不好,颈椎有问题,收入也不高。后来,她觉得这种苦闷的心态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的介绍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到练太极拳的队伍中,没想到这一试就坚持了十几年。“每天坐公交车过来是挺麻烦,但是能打太极拳、能见到朋友,我很开心。”周柳萍说。
南宁人民公园的湖心岛,每天都有不少老人在此跳舞和运动。
71岁的王女士热爱运动,从退休开始就和丈夫开启了骑行之旅。如今,她每天都会和丈夫一起骑行几十公里,既是锻炼身体,也是爱好使然。他们有时骑到四塘地区,有时会骑到美丽南方;有时会在外面吃饭,有时在骑行路上买菜,再回家做饭。
“我现在每天都在享受生活。”王女士说,退休这些年来,她和丈夫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除了骑过广西的山山水水,还一起骑行去过井冈山、韶山等地,并曾经骑行环游海南岛。为了更好地记录骑行生活,她还钻研起如何拍照、拍视频。“很多人都不相信我已经70多岁了,骑行让我身体健康,分享让我心态更年轻。”她说。
老年人如何找到精神寄托
广西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滕洁贞认为,在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政府和社会都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条件和资源。比如,现在街道办、社区都有活动场所,还有老年大学、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职校等开班的培训班,线上也可以学习音乐、绘画等艺术。
退休老人上夜校,学习新的技能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精神寄托,建议老年朋友可以从自己的爱好出发,尝试去学习新的技能,如绘画、音乐、摄影、网购等都是能丰富精神生活的途径。”滕洁贞说,在发展兴趣爱好的过程中,老年人也更容易收获朋友,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
滕洁贞表示,退休老年人也应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情感,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孤独感,还能增强社交能力。
新竹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石荣彬介绍,其实老年人不但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也有为社会作贡献的愿望。他在多年的社区工作中发现,让有能力、有特长、有愿望的老年人更多地参与社区服务,发挥自身余热,他们在奉献的过程中也会有成就感,心情变得舒畅。
两名老人举着手机在公园内闲逛。
“线上的一些直播和短视频内容,可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网络平台也给了老年人更多展示技艺、分享知识的机会,能帮助老年人积极融入和适应社会,但若过度依赖网络平台,易让老年人忽略线下社交和锻炼活动的必要性。”石荣彬说,老年人接触网络可能没有年轻人那么有辨识能力,还是要注意提防网络诈骗和陷阱。
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部门也在努力
随着“敬老月”系列活动正式启动,近段时间,南宁市老年人活动中心也非常热闹。乒乓球、气排球、羽毛球等交流活动接连上演。
南宁市老年人活动中心副主任卢杰介绍,该中心开设有声乐、舞蹈、器乐、综艺4大类48个专业301个班级,今年老年学员数量突破万人大关,招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很多课程报名都出现了“秒空”。他表示,除了开展老年人的教学活动,他们还设立社区教学点,以开办短期艺术培训班的形式,将声乐、舞蹈、摄影等课程送进社区,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发展兴趣爱好。
在公园里打牌的中老年人。
记者从南宁市老年人体育服务中心了解到,在2022年,“邕城长者运动乐”系列活动就吸引了众多老年人参与。该中心还计划在9个社区医养中心开设体育课程兴趣班,将最适合老年人的太极拳等培训班送到“家门口”,引导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
石荣彬表示,新竹社区也推出了多种活动,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精神生活资源。比如,推行互助养老志愿服务模式,鼓励志愿者尤其是健康低龄老人为高龄、行动不便等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形成一代帮一代、低龄扶高龄的波浪式互助养老的良性循环。此外,社区也会定期开展公益讲座、文艺演出、各类文体培训班,在传统节日开展各类民俗活动等,满足群众精神文化、娱乐健康的需求,也能让他们感受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