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美国公布了“芯片法案”实施细则。更详细的申请指导将在明年2月份发布。一旦申请得到受理、评估和协商,资金将陆续发放,预计或在明年春天开始。
毫无疑问,该法案的部分条款限制有关企业在中国的正常经贸与投资,将会扭曲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扰乱国际贸易。
无独有偶,近日拜登再次出招,其签署了一项鼓励美国生物技术生产和研究的行政命令。
报道称,该命令旨在促进制药业以及农业、塑料和能源等行业的美国制造。同时,美媒也不忘炒作,称拜登此举依然是在“针对中国”。
那么,事实真相又是怎么一回事?
这还要从美国的本土生物制造说起。不可否认的是,美国拥有强大的生物技术,科研水平也远远领先其他国家,但由于美国制造业长期空心化,生物产业也自然而然地不断向海外转移。
其中转移的国家之一就包括中国,而美国更多是出于降低成本。眼下,拜登试图推动本国生物产品价格下降,那就只能从产业资本手里抢利润,怎么算都不是划算的买卖。
同时,这几年的疫情冲击,也间接给美国加速制定产业战略带来了时间压力,白宫希望通过整顿生物制造业来降低价格,并强化本土供应链安全。
最后,出于拜登个人原因。在支持率这么低的情况下,不做点噱头出来又如何为不久的中期选举做铺垫呢?
只不过,美国此番拿着中国做借口去推行逆全球化政策的举动根本无法站在数据面前说话。
根据美国药典委员会(USP)的最新数据显示:在印度,拥有超过10种美国批准的活性原料药产品的制造厂总数为183家,远超中国的35家。至于生产30或30种以上美国认可的原料药的工厂,印度114家,对比之下中国才4家。
欲加其罪何患无辞?美国国会更是不止一次警告:过度依赖中国制造的药品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此番拜登能在该领域掀起多大风浪还是未知数,毕竟目前白宫尚未提供任何关于可用资金、资金来源或分配方式的具体细节。
即便华盛顿官员也不知道,拜登马上要签署的行政令,里面包不包含资金支持,还是仅仅只是嘴上吆喝。
反观中国,总能在每一次美国的围堵中突破重围。
早在几个月前,中国就发布了《“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这不仅是我们首次在生物经济领域提出五年规划,同时明确了未来几年的主要发展任务。
我们从不否认生物制造业与半导体产业一样,的确还算不上是中国的“长板”,但中国一向务实的作风加上美国的施压,或许是在给我们送“助攻”,美方难免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