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有一个“平庸”的儿子会令人欢喜吗?该如何是好?

2019-08-24     轨道电影

《小欢喜》掀起了一波关于孩子教育的讨论,其中的三对家庭的现状符合大部分人群的定位,基本上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因此在评价节节高升,达到了8.3分。



高考是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一个课题,不过道哥身在青岛,貌似孩子们升普高的比例才刚超过50%,很多家长都表示出了对孩子们升学的重重压力,真可谓道路漫长且曲折,操碎了一波又一波家长的心。



很多观众吐槽说《小欢喜》演绎出了别样的“小悲剧”,这也是黄磊在编剧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曾经坦言所谓的”欢喜”其实就是人生中的“一道道关卡”,升职、升学、大病痊愈,这都是对人生的一场场考验,每过一关其实都是一次“欢喜”的历程,当然,人生的历程其实就是一次次度过难关的过程,作为“垫底学生”方一凡的父亲,显然学习成绩的基因没有得到有效遗传。



其实,尽管身处“虎妈猫爸”的家庭,方一凡最值得称道的当属他的“幸福感”,虽然看似母亲童文洁在家庭中强势,但这种强势其实是方圆忍让的结果,作为高情商的“学霸”,懂得忍让是家庭和睦的关键。

而方一凡从小在这样“太极高手”家庭中长大,显然“油嘴滑舌”的功力深得父亲真传,所以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的“谜之自信”,这让很多观众产生错觉,他为什么明明可以好好学习,却偏偏要唱反调,难道高考不重要吗?

这正是《小欢喜》中的隐喻,方一凡也提到了,并不是自己不想学,而是真的学不进去,就像童文洁提到的,这并不是智商的问题,而是“兴趣爱好不再与此”。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将所谓的“差等生”分为了三类,一类是思维“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是天赋未被打开的学生,第三类是理解能力有问题的学生,显然在目前的条件下,大部分孩子都处于前两类,更不用说“天资聪慧”的方一凡了。

对于孩子教育,并不是要每个人必须要成为科学家,成功的标准并不是唯一的,沈从文入清华时数学不也考了零分吗?当然在应试教育的今天,我们仍然要建议每位学生要好好学习,但是面对自己无能为力的课程,家长们又该怎么办呢?



首先,家长应该认识到差等生只是无法达到传统教育的要求,并不意味着在其他领域不行,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很多班级大班制,很多学生缺乏关注,导致缺乏自信,低自尊情况的出现,可以说“成绩不好”的原因各不相同,家长们在态度上要认识到教育的“因材施教”与“因人而异”。

其次,传统填鸭式教育缺失存在弊端,美国就曾经推行过小班教学和个人独立研究相结合,采用灵活的时间取代固定上课时间,不固定作为,鼓励积极发言,强化个人主观能动性。所有的行为目的都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氛围,并逐渐地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尽管目前这种方式可能还没法短期完成,但我们可以看出家长的鼓励会对孩子们产生多大的影响,因此童文洁那种“责难式”关怀显然是有问题的,而方圆的“妥协式”管理显然也不恰当。



如果认准高考这一条路,首先应该在态度上纠正方一凡的想法,采用“鼓励式”,要定期给其设置短期目标,并给予奖励,其目的就是要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童文洁看似关心孩子,但是她回家后除了询问,又有哪些具体帮助孩子的行为呢?

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让孩子感受到慢慢的爱,这种爱是关心和照顾,即使不用搬个凳子坐在孩子身边,也要关闭电视,多探讨学习上的问题困难,帮助其建立对于学习的自信,而不是每天大呼小叫地训斥,这样不但无用,反而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另外,要观察孩子喜好,就像方一凡喜欢唱歌跳舞,要知道这一行业也有其艰辛的一面,作为家长应该多找一些“明星”的故事,教育他树立榜样,并意识到竞争的艰巨性,要知道,艺考之路仅仅是开始,而远非终点,每天这么多艺术院校毕业生,真正能够出名的凤毛麟角,而很多默默付出的演员都难有出头之日。



当然这并不是要打击孩子的信心,而是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并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认识自己是第一部,接下来才是寻找方法,实现弯道超车。

人生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小欢喜》告诉我们的正是“团聚”的欢喜,一家人健康的欢喜,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值得欢喜的,并不是只有高考成功才能直通罗马,更何况就业、结婚、养老等等问题都是现实存在的,珍惜生活中的每一次小进步,人生才会大欢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8UAxWwBJleJMoPMepT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