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一次恐怖大清洗,坐稳了位子却失掉了长城

2020-02-13   鱼羊秘史

从一个小小的媚娘,成为则天大帝,武曌以一介女流之身掀起惊涛骇浪,除了自身的努力,也不排除运气的成分。倘若不是十四岁时被选入内庭;倘若不是与太子李治在太宗寝宫相见,暗通款曲;倘若高宗并未去感业寺祭拜先皇;倘若王皇后没有为了扳倒萧淑妃而将她引渡宫中……那么唐朝乃至华夏历史可能就会是另一番模样。

但我们又必须承认的是,武曌是一个富有野心而眼光犀利的女子,政治手腕之高超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男性。她牢牢抓住每一次命运的青睐,而那些试图挡在前面的宫妃、重臣乃至亲子都在与她血腥的博弈中粉身碎骨。即便是为她上位立过汗马功劳的勋臣,多半也是下场凄惨。

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据史籍记载,光宅元年(684年),哈雷彗星扫过天空,这在古代被视为灾兆的现象,冥冥中似乎预示着未来的动荡。就在前一年的腊月末,久病的唐高宗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紧接着新岁正月一日,高宗和武曌的第三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不想年轻的李显完全没有正视自己的实际身份,刚坐上龙椅就急不可耐地给妻族大封官职。武后于是在二月下令,将李显废黜为庐陵王,改立四子李旦。新帝虽不热衷政治,但此番废立却惹恼了身在扬州的英国公李敬业。其首席文豪骆宾王大笔一挥,写就讨武檄文,可谓辞章华美、气势恢宏,但叛军的成绩却着实难看:仅仅两个月的时间,连江淮都没有杀出去,就被官军打得灰飞烟灭。

时近年关,当忐忑不安的大唐子民们都在揣测天下的走向时,又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宰相裴炎被杀于洛阳都亭驿,家产抄没,与其交好的官员也尽数被流放甚至斩首。人们不禁疑惑,裴相不是武后的得力助手吗,为什么她要自断臂膀?

事实上,只要看看二人过去的重重恩怨,真相便不言自明了。

01

早在五年前,武后身边有个宠臣叫明崇俨,这家伙年轻时学会了一套装神弄鬼的本领,因此总以半仙自居。后来高宗对他的“神术”有所耳闻,便将他招到宫中,心想也许对自己的病有所帮助。据说这位明半仙能在盛夏时节在宫中弄来冰雪,又能在一盏茶的工夫从千里外买来瓜果,令高宗夫妇大感新鲜。而借着帝后的宠幸,明半仙也是平步青云,混到了谏议大夫的位置。

靠着法术节节高升的明崇俨遭到许多人的愤恨,结果就在他陪着帝后巡幸洛阳时,竟莫名其妙被刺客杀死了。宠臣成了刀下之鬼,武后当然大为震怒,可这刺客又是个行家里手,行凶现场处理得干净利索,不留痕迹。无法查得真凶的武后,竟一口咬定凶案是当朝太子李贤所为。

章怀太子李贤,武后的第二子。长子李弘去世后,李贤便继任为太子。李贤常留守长安监国,处事公正明允,深得人心。他还召集当时的张大安、刘纳言等学者注释《后汉书》,为史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可在武后看来,这儿子跟娘显然不是一条心:你注释哪本书不好,非要注《后汉书》?谁不知道东汉王朝外戚专权,你这无非是影射哀家牝鸡司晨,独揽朝政啊。要是真让你当了皇帝,哪里还有我这个做娘的容身之地啊?为了权力可以不要亲情,坚守这一信条的武后在明崇俨案中坚称是李贤所为,而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正是宰相裴炎。

拜相之前,裴炎仅仅官居四品。能够青云直上,全是靠了武后的提拔。此番主审太子案,正是他报效主子,同时扬名立万的良机。根据裴炎等人的调查,首先,明崇俨生前经常评论太子“庸劣无德,不堪继承大统,只有英王(李显)相貌尊贵”,可见李贤有杀人动机;接下来,裴炎又从李贤的男宠赵道生身上打开了突破口,这位英俊小生实在是个软骨头,还未动大刑就全招了,说刺杀明崇俨全是太子教唆自己所为;可简简单单杀个大臣还不足以扳倒太子,心领神会的裴炎又和其他同僚“再接再厉”,从东宫马坊搜出了几百副崭新的盔甲,如此一来,杀人案就迅速升级为谋反案!李贤百口莫辩,躲在宫中养病的高宗也无力回天,李贤立即被贬为庶人,押到两千多里外的巴州幽禁,不久赐死。

看到这儿您可能会说,这裴炎就是武后的一把杀人刀啊。莫非武后后来反受其噬,这才动了杀心?

02

年轻时的裴炎就读于皇家子弟学校弘文馆,每当其他同学外出游玩时,他仍是苦读不辍,勤奋如此。求学的十年不仅仅增长了他的见识,更令他深明春秋大义,恪守“君君臣臣”之道。

入仕后的裴炎甘愿为武后扫清绊脚石,甚至一力扳倒太子,一方面是为了报答栽培之恩,另一方面是认为如今高宗病笃,只有武后掌握了大权,大唐王朝才能良性运行。可到了光宅元年,武后废立中宗,擅立傀儡睿宗,昭然若揭的代唐之心触及了裴炎的道德底线:武后权力再大,也终归只能是李家的媳妇,不可以心存九五之尊的妄想!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这种心态有点像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在荀令君心中,曹公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平定天下后,终要将权力还给汉室,而不能取而代之——出于同种心理,也就意味着裴炎将和荀彧一样,走向凄凉的结局。

光宅元年九月,武后将洛阳改名神都,所有旗帜换成鲜艳夺目的金黄色,朝廷各个机构官职的名称也全部更换:尚书省改为文昌台,左仆射改为文昌左相,刑部改为秋官,兵部改为夏官,等等。裴炎意识到,这些表面的文字游戏其实正是武后改朝换代所发出的先声。决定不再沉默的裴炎在随后的一次朝会上终于鼓足了勇气:“太后母临天下,当示至公,不可私于所亲……独不见吕氏之败乎!”

可以想象,高高在上的武后无疑是暴怒到颤栗——小小裴炎,竟然将我比作西汉的吕雉!不过武后虽然心狠手辣,却也不能平白治罪,她需要等待一个良机,将裴炎送上断头台。而这个良机,正是接踵而来的李敬业谋反。

首先,叛军的右司马薛仲璋正是裴炎的亲外甥,人们有理由相信,李敬业起兵,裴炎即便不是幕后主使,也是叛军在朝中的内应;其次,正是在李敬业起兵前后,洛阳坊间风传着一首神秘的歌谣:“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显然歌中所唱的正是裴炎将登上帝位。这种要命的谣谶可不是空穴来风,你裴炎敢说自己没有造反之心?

此时裴炎内心作如何想法,已经不再重要了。事实上,明知武后杀心大炽的裴宰相此时反而异常平静,他整日优哉游哉,既不为自己辩解,也不为平叛出谋划策。也许在他朗声劝谏武后退位的那一刻,就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03

如果说,裴炎的赴死是为他以往的所作所为进行某种意义上的补偿和救赎,那么接下来的一桩冤案则实实在在是武后自毁长城的神操作。

程务挺,洺州平恩人,少年时起跟随父亲程名振征战沙场,勇力绝伦。高宗末年,曾随裴行俭大破西突厥,并于其后升任左武卫大将军,专行防御突厥之责。程将军在北疆安抚军民,威信极高,每逢作战,士兵无不尽力。突厥人对他也是颇为忌惮,就此不敢犯边。

得知裴炎被捕后,程务挺立刻上书武则天为其求情。按说程将军为大唐浴血奋战多年,毫无二心,可在武后看来,这便是边将与朝廷叛乱份子勾结的罪证。加上程务挺昔年与叛军首脑唐之奇、杜休仁等颇有来往,毫无疑问要被列入武后的黑名单了。

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末,奉武后之命,左鹰扬将军裴绍业远赴北疆,将程务挺问斩于军营之中,并株连全家!

听闻程务挺身死的消息,洛阳的武后长舒了一口气。而更为高兴的却是突厥人,据说他们欢宴庆祝的同时,还为程务挺建立了祠堂,每次出师征战,必先来此祈祷敬拜。

戎马一生的将军,没有死在漠北胡人的刀箭之下,却饮恨于自己为之奋斗的王朝的内斗中,这是何等的讽刺,何等令人叹息!

裴炎、程务挺死后六年,即载初元年,武后终于登基称帝,以周代唐,开启了她十余年的帝王生涯。站在人生的顶点,帝国的巅峰,不知她在骄傲的同时,有没有感受到来自北方的一丝寒意。

也正是武则天掌权及称帝的七世纪末,后突厥的骨咄禄和默啜两兄弟纵横朔漠,辟地千里,甚至不断侵扰定州、赵州等河北州郡,打着兴复大唐的旗号肆意劫掠。屡次的大清洗,导致朝中已无良将可用,则天大帝左支右绌,往往只得答应突厥人的无理请求,以获得暂时的和平。武则天故去后数年,年轻的李隆基开启了富庶繁盛的开元时代,但那个以武名彪炳千秋的天可汗时代,却一去不复返了。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琴剑霜月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