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秒视频,戳穿家庭窒息一幕:放不下这个执念,别怪孩子沉迷游戏

2023-03-13   尹建莉父母学堂

原标题:59秒视频,戳穿家庭窒息一幕:放不下这个执念,别怪孩子沉迷游戏

59秒视频,戳穿家庭窒息一幕:放不下这个执念,别怪孩子沉迷游戏

撕心裂肺的59秒,是为何?

前阵子刷到一个视频,气得我七窍生烟。

一个男孩声嘶力竭地嚎叫,额头青筋暴起,感觉马上就要背过气去了。

而他的家人,一个悠闲地坐在沙发上,另一个淡定地用手机录像。

一位老人走过来像是在安抚孩子,还没说上两句,看着孩子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竟然笑了出来。

59秒的视频,整整59秒,男孩都在痛苦地嘶吼,每一声都让人胸口一窒,不忍再听。

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一个孩子用如此激烈的方式表达情绪?他的亲人又为什么无动于衷,甚至笑出声来?

原因你可能想不到。

这竟是孩子的父母在“求助”——

这样的半大孩子,不让玩游戏就发脾气,该怎么治?

能想象到许多人看到这个视频的反应:

“孩子脾气也太不好了,早就该管!”

“不就是不能玩游戏吗?至于吼成这样?就是惯的!”

“父母太宽容了,这孩子就是欠揍!”

……

“孩子脾气也太不好了,早就该管!”

“不就是不能玩游戏吗?至于吼成这样?就是惯的!”

“父母太宽容了,这孩子就是欠揍!”

……

说句实话,无法苟同。

我看到的是一个拼尽全力想被“看见”的孩子,和气定神闲对孩子冷暴力的大人们。

对,就是冷暴力。

试想一下:

你深爱的孩子撕心裂肺嚎哭着,你是过去安抚他,还是冷眼旁观,甚至笑出声?

你不希望孩子沉迷游戏,你是想办法引导,还是粗暴禁止,把孩子情绪失控的一面发到网上,让人指责辱骂?

你深爱的孩子撕心裂肺嚎哭着,你是过去安抚他,还是冷眼旁观,甚至笑出声?

你不希望孩子沉迷游戏,你是想办法引导,还是粗暴禁止,把孩子情绪失控的一面发到网上,让人指责辱骂?

视频中的大人们,看似冷静宽容,实则是在用他们的不在意、不回应,置孩子于愤怒之渊、崩溃之境。

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看不见孩子的需求,听不见孩子的呐喊,感觉不到孩子的痛苦。

看似无奈的一句“不让玩游戏就发脾气”,其实是给孩子贴上“坏脾气”的标签,借网友的嘴,证明自己是对的,孩子是错的。

那59秒,对孩子来讲,是精神和心灵的屠戮。

为孩子好,什么方法都能用吗?

相信有些人会说,哪有这么严重,这不都是为了孩子好吗?

我倒不是说父母期待孩子好有什么问题。期待孩子好好学习,有个健康的身体,不沉溺在虚拟世界中有什么错呢?

但,为了孩子好,父母什么方法都能用吗?

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写道:

“家庭教育中的错误往往在无意间产生,使结果和愿望背道而驰。不是家长爱心不够,只是他们不知道有些做法不对。”

视频中的大人们,明明想要帮孩子走出虚拟世界,却正在用忽视孩子感受的方式,一点点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让他失去对真实世界的信任。

父母把孩子推向无回应之地,孩子只会更想回到虚拟世界得到弥补。也许短时间内,孩子选择服从父母的意志,但最终还是会在被漠视的孤独中,回到虚拟世界,不再出来。

视频中的大人们,明明是要安抚孩子,让他不再哭嚎,却正在用挫伤孩子自尊心的方式否定他的痛苦。

父母不去做孩子情绪的容器,企图通过不在乎的态度诱发孩子的羞耻感,却打算培养出个情绪稳定的孩子,这怎么可能呢?

视频中的大人们,明明想要一个自觉自律的孩子,却正在用“公开处刑”的方式,给孩子贴上“坏”“差”的标签,让孩子自我怀疑、自卑敏感。

一旦父母变身成“法官”,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审判”,孩子迟早会变身成“犯人”。而恶果形成后,父母往往不知道是自己的方法有误,还会责怪孩子不知悔改。

视频中的大人们,看不见真实的孩子,执着于用着自以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做着跟自己教育目标相反的事。

执着于爱孩子,却给孩子造成了心灵的伤害;希望孩子好,却成了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可叹又可惜,遗憾又懊恼。

如何做,才是真正有益于孩子?

我知道,话说到这,肯定有父母会问,难道就放任不管,让孩子敞开了打游戏吗?

当然不是。

我们要先明白,一个孩子沉迷游戏,究竟是因为什么?

我非常认同尹建莉老师的观点:

电子游戏也就是个游戏,并不是毒品,它和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并没什么本质区别,只是这个游戏更有趣更复杂。

一个孩子如果长期钻在游戏里不肯出来,以至于成为一种病态,那是因为游戏外的世界让他感到不快、枯燥或自卑。

电子游戏也就是个游戏,并不是毒品,它和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并没什么本质区别,只是这个游戏更有趣更复杂。

一个孩子如果长期钻在游戏里不肯出来,以至于成为一种病态,那是因为游戏外的世界让他感到不快、枯燥或自卑。

再说直白一点儿,如果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安全感、被尊重、被看见、被认可、被需要,他就必须抓住点什么,满足自己匮乏的内心。

从另一个角度看,游戏,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果我们想要孩子从游戏里走出来,就一定要在现实中,找到可以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替代品。

讲个真事吧。

前几个月疫情期间,闺蜜家的孩子玩游戏玩得不分白天黑夜,闺蜜跟他发生过不少冲突。

为了让孩子少玩游戏,好好歇息、写作业、复习功课,闺蜜用了不少招数,什么设置严格的游戏时间、制定张弛有度的学习时间表等等,都是用了几天就不管用了,最后不得不靠没收手机控制孩子打游戏。

但孩子呢,跟她斗智斗勇,抓到一点儿机会,就大玩特玩。

后来解除了封控,孩子能跟小伙伴一起玩了,就完全不想玩手机了。孩子说:“跟他们一起玩,可比只能在游戏里交流快乐多了。”

闺蜜烦恼许久的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你看,闺蜜的孩子之所以沉迷游戏,是为了满足社交的需求。一旦在现实中能够被满足,他就有了远离游戏的足够动力。

一个孩子的行为,是他精神世界的投射。

当他心中匮乏,必定会向外寻求滋养。

第一个寻求对象,往往是父母。

如果父母没有看到孩子的需求,选择用强迫、恐吓、命令的方式纠正孩子的行为,并不能让孩子的行为消失,而是会产生一个恶性循环。

父母越是不理解孩子,孩子的内心就越匮乏,就越是不会改正自己的行为。

当我们感叹“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孩子不打游戏就发脾气”时,不妨想想,他到底想对我们传递怎样的信息,表达何种需求?

是的,孩子身上所有的问题,并非全都来自于父母,但孩子的所有问题,都能帮助父母去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

家庭是个有爱、有耐心、有尊重的地方。

除了说教、羞辱、打骂、漠视,我们还有很多具有温度的方法帮助孩子,也许见效不快,却能慢慢滋养孩子的内心,增强他的信心和力量。

可以从看见真实孩子做起;

可以从尊重孩子意愿做起;

可以从聆听孩子说话做起;

可以从信任孩子向上向善的天性做起。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