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敬惜字炉吗?这古迹铅山不少

2019-09-17   铅山视界

铅山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名人辈出,自古有“隔河二宰相,百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之誉。

当你走进铅山,在古色古香的鹅湖书院、河口古镇、石塘古镇等地,古建筑鳞次栉比,恍若走进明清建筑博物馆。什么门楼匾额、石雕砖雕木雕十分精美。在欣赏精美的建筑之余,也可见到尚存在角落的惜字炉。惜字炉,又叫“惜字塔”、“化字炉”、“焚字炉”、“文风塔”“敬字亭”、“圣迹亭”、“字纸亭”、“敬圣亭”等。其为石构小型楼阁式建筑,似塔非塔,似亭非亭,内设焚炉,有拱形炉口。

古人敬重文字,并认为,字是有灵性的,写过字的纸随地乱丢是大不敬,践踏地上的字纸会遭到报应。因此,凡是写过字的废纸不能扔在地上,不能用脚去踩踏,不能用于裱糊、包裹,必须送到“惜字炉”焚化,这种行为被称为“敬惜字纸”,也就形成了一种“敬惜字纸”风俗。这种风俗也体现了古人敬重文字的良好美德。此风俗兴于宋代,清代传入日本、东南亚等地。

位于鹅湖书院的惜字炉

这种“敬惜字纸”的风俗,也表明自古中国人敬重文字爱读书。据《燕京旧俗志》载:“污践字纸,即系污蔑孔圣,罪恶极重,倘敢不惜字纸,几乎与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科罪。”《自知录》载:“拾路边字纸火化,百字为一善;遗弃字纸不顾,十字为一过!”于是,就出现了劝人敬惜字纸的善书,也就是所谓“惜字功律”。余秋雨在他的《中国文脉》一书中这样描述:老家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上去,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即便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会这样做。他还说,渔民如果出海打鱼,一定会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然后把这叠字纸压在船舱底部,才敢出海远航。

位于河口明清古街的惜字炉

喜欢读书的犹太人也有与“敬惜字纸”习俗相似的传统。在犹太人的教堂里专门设一个存放废弃书籍的地方,废旧书刊、凌乱手稿从不乱扔,这个地方被称做“书冢”。在犹太人家庭里,母亲会把蜂蜜滴在书上,让孩子去舔书上的蜂蜜,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感觉书是甜的,希望孩子从小爱上书籍、爱上阅读。这都表明犹太人也敬重文字爱读书。

自古便汇集文人雅士出状元才子的铅山,其遗留下来的古建筑惜字炉,它们像是守护“字纸”的长者,静静地看着进出于这片土地的读书人,给频繁用电子设备而缺少书写的当代人带来了一丝古风清流。

来源:铅山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