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出马,也不灵了?

2022-04-08   24楼影院

原标题:海清出马,也不灵了?

中国人的家长里短往往离不开几件事:买房、结婚、生娃、婆媳关系……其中,又以“买房”最是挑动神经。

因为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买房又被很多人视作是家庭的根基与来源:有瓦遮头便是家。

刚刚结束的热门剧《心居》,讲得就是一个与买房有关的故事。

《心居》的导演滕华涛,在电视剧领域有着不错的造诣,海清主演的很多经典作品都出自他之手:《双面胶》《王贵与安娜》《蜗居》。

这些家庭剧曾稳准狠地切中观众痛点,在当时引发观剧潮。

2011年拍出黑马《失恋33天》后,滕华涛开始将工作重心转向电影,并于2019年因《上海堡垒》票房口碑双失利而遭受事业重创。

《心居》是他时隔多年重回小荧幕的第一部作品,算是一个“新的开始”。

滕华涛

为了重整旗鼓,滕华涛为《心居》招揽了不错的创作班底:演员集结了海清、童谣、张颂文等实力派,剧本改编自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滕肖澜创作的同名小说。

演员阵容华丽,外加优秀原作打底,使得《心居》透露着一股扎实劲儿。

《心居》延续了《蜗居》对国内买房难的关注,虽无《蜗居》的锋芒,却也折射出了国人被房子“绑架”的唏嘘百态

剧集一开始,就用一段冯晓琴(海清 饰)的独白奠定了基调:在上海,买什么样的房子,就是什么样的人,至于租房的,那都是无根的浮萍……

冯晓琴和顾清俞(童谣 饰)是一对姑嫂。

冯晓琴比顾清俞大两岁,是顾清俞的弟媳。

冯晓琴是安徽人,20岁时她来上海找机会,把婚姻视为实现阶层跨越的唯一跳板,嫁给了顾清俞的弟弟顾磊。顾磊长相一般,没钱、没本事、没主见、窝囊,唯一优点是有上海户口。

顾清俞的“硬件条件”比冯晓琴好很多,既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也是顾家最出息的孩子,是个事业有成的女强人。平日里,她接触的都是两百亿的项目,一单能赚七八百万,且身边追求者众。

将两个天差地别的女人拉扯在同一屋檐下,将隐形的阶层差别、伦理纠纷杂糅在一个家庭的买房问题里,自带暗涌,且张力无穷。

这是这部剧最大的妙处所在。

剧集一开头,导演就用一组交叉蒙太奇,交代了两姑嫂平淡且普通的一天。

身为家庭主妇,冯晓琴的一天,从菜场砍价开始,她会干脆利落地料理早餐,伺候一家老小。

身为独立女性,顾清俞的一天,伴着舒缓的音乐开始,做瑜伽、搞穿搭,光新亮丽地迎接新一天。

《心居》的叙事矛盾,并没有建立在绝对的二元对立上,而是建立在不同立场的价值差异上。

观看过程中,观众会根据自身经历下意识地代入冯晓琴或顾清俞的角色立场,对剧中的家庭矛盾展开争论。

冯晓琴为了在上海立稳脚跟,用了八年时间,把自己熬成了顾家的保姆。眼看孩子要上学,冯晓琴想买一套学区房,让丈夫顾磊去和姐姐借首付。

虽说是借,但不如说是要,因为顾磊夫妇却并不具备偿还能力。姐姐顾清俞将这一切全都看在眼里。富有的她,并不想借钱给弟弟一家。

在她看来,弟媳是外人,如果两人日后离婚,房子落到外人手里,她岂不是白白吃亏?

血缘,是冯晓琴与顾家疏远的最大隔阂。

冯晓琴和顾磊身前身后围绕的,是不同的血缘关系。明面上,一家人相亲相爱;背地里,冯晓琴和顾家都在为各自的血缘织网。

冯晓琴先把高中毕业的妹妹接到顾家住,请顾家为妹妹介绍工作和男友,然后又处心积虑地筹划把老家的父母、弟弟接过来,在上海扎根。

而顾家上下,同样也没好到哪儿去。顾父、顾磊、顾清俞多次在冯晓琴背后开小会,会议主题往往是教顾磊如何提防妻子。

后来,甚至因为开小会,间接导致了顾磊在与冯晓琴吵架时意外死亡。

顾磊的死,直接让顾家分崩离析,开启了一系列的家庭裂变。

冯晓琴首当其冲,无论婚姻情感还是买房梦,全都遭遇灭顶之灾。

尽管深陷劣势,但她并甘心。她反过来指责顾清俞对她家过度干预,致使顾磊意外惨死。

她问得掷地有声、喊得声嘶力竭,用极具压迫感的气势与情绪来掩饰自己的理亏——她必须把顾磊的死亡责任分摊出去,只有这样她自己的良心才会好过一点,她和顾家人的关系才不会僵化,儿子的未来才可以仰仗爷爷奶奶一家。

这段戏被海清演得极好,演出了一个绝望寡妇的硬气与精明,有一种被生活磨砺出的粗糙感。

丈夫死后,冯晓琴独自担起养儿重担,送外卖糊口。

坚韧如冯晓琴,她当然不会就这么屈服。接下来,她如何绝境逆袭,获得自己的“心中居所”?如何在上海这座大都市,找到真正的归属感?

这些疑问,无疑构成了该剧最大的看点。

冯晓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房奴形象

有意思的是,自2009年《蜗居》问世以来,海清已经演了不少房奴。

《蜗居》里,她饰演的郭海萍,一边指责丈夫不求上进,一边从牙缝里省钱,最后靠东拼西凑、到处借钱勉强买下了上海周边偏远地段的房子。

《安家》里,她饰演的宫蓓蓓,即将博士毕业,为了多赚钱改善居住环境,不惜顶着孕肚坐在马桶上写论文。

这些角色,都是被高房价异化出的悲剧人物,都在思路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安居太难,众生皆苦。

只不过,细分下来,她们又有着很大的不同。

郭海萍和宫蓓蓓都是高知群体,而冯晓琴却是实打实的底层群体。

《蜗居》里的房子不只是安身之所,更是指代名利、物欲、权力的象征符号。而《心居》里的房子,看起来则更为纯粹,是安身立命、有所归依的“心之居所”。

虽然都是就买房议题所展开,但《蜗居》和《心居》的落脚点却有很大不同。

《心居》没有《蜗居》那种批判现实主义的野心,而是围着家长里短所打转,用一个中庸的主题装点门面: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换句话说,《心居》走得依然是家庭伦理剧的老路,没有新鲜的故事,也没有深邃的思考,只是用一些耸动的伦理话题博眼球:全职主妇VS独立女性,姑嫂关系,买房困境,婆媳关系,凤凰男……

剧中很多设置,都离地千里,有大撒狗血之嫌。

比如,顾清俞为了获得买房资格,要花钱找人假结婚,结果她因此重逢了她苦苦等待的初恋白月光。初恋世家出身,后来家道中落混得不尽人意,与顾清俞社会地位悬殊。

又或者,顾小琴的妹妹在顾家长住却没有招致顾家人反感。冯晓琴到处托人给妹妹找工作,说她有能力,一定能留在上海。原以为,她妹妹有什么过人之处,结果妹妹连大学都没念过,平时只在便利店打零工。

结合原著来看,《心居》后面还会出现更多狗血情节。

一会顾清俞拿了“大S”的剧本,和初恋闪婚又闪离;一会冯晓琴又拿了单亲妈妈的苦情剧本,在老家蹦出一个15岁的儿子。

这些充满戏剧性的剧情安排,将观众从原本接地气的日常生活中一脚踹开。

剧情过半,你会发现这部剧有着明显的割裂感:一方面,它有脚踏实地的真实面,讲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另一方面,它又有故作高明的虚伪面,刻意制造热点话题,为了上热搜而上热搜。

客观来说,和时下同类剧比起来,《心居》并不逊色。但和滕华涛十几年前导演的旧作比起来,它却有着肉眼可见的疲软——没有直击痛点的深沉,只有大撒狗血的槽点。

看剧过程中,我们会被剧情带节奏,会气血上涌,会情绪化地骂剧中女人算计、男人势利。可看完之后,真正能留下回味的东西,却几乎没有。

这部剧有豪华的创作班底,有优秀的文本基础,有不错的选材角度。对于这样的作品,我们理应抱有更高的期待。

但就目前的观感来说,它显然未能达标,只是一部止步于安全区的平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