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爱好者评价姜昆:时代弄潮者,人品没得说,仅存一缺点??

2022-03-13   流水十年现

原标题:相声爱好者评价姜昆:时代弄潮者,人品没得说,仅存一缺点??

随着2022年曲协转型的临近,网络上关于相声艺术家姜昆的文章和视频越来越多。 其中既有偏激的看法,也有片面的看法,但同样也有中等客观的看法。

笔者发现了一位北京相声爱好者。 他在网上以视频形式发表了对姜昆的个人评价。 从其说话方式可以看出,这个相声爱好者绝对不是“空码”,听相声的历史明显悠久,同时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其观点非常有借鉴意义。

一、姜昆的相声不是可乐吗?

针对网络上一些人说姜昆的相声“不是可乐”,这位相声爱好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姜昆所在的时代决定了他相声的特点,姜昆所在的单位决定了他的相声风格,他说不出那些乱七八糟的段子。

笔者认为,这一观点相当有道理。

姜昆真正走上相声之路是在1976年,他真正出名是在1979年,他大受欢迎是在八十年代。

在这个时代,整个国家都处于巨大的变革中,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改革”这个词,但是经历了八九十年代的人从生活到工作、吃饭、穿衣、思想的动态都有很大的变化,相声行业也和其他行业一样处于巨大的改革浪潮中。

对相声行业来说,具体表现是几乎所有行业的员工都在制作和表演新的相声。 举个例子,现在说到传统相声,很多人首先想到马志明,少马的传统工作被称为瓷果。 但是,在80年代,马志明几乎都在制作和表演新的相声。 他的代表作《纠纷》和《夜来麻将声》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新相声追求的不是单纯的娱乐,而是埋头音乐,把生活、工作、社会现实融入作品中,相声有主题、有深度、有讽刺、有内涵。 李斗和陈涌泉的《武松打虎》,听多可乐,更重要的是中间反映了那么多社会现象。

在新相声的发展浪潮中,姜昆无疑是其中的退潮者,他不仅是参与者,也是领航者

者,从《如此照相》到《想入非非》,从《祖爷爷的烦恼》再到《虎口遐想》,从《特大新闻》到《着急》,姜昆的相声几乎每一个在那个时代都属于精品,至今再听依然回味无穷。

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不可乐呢?很简单,你没有生活缺乏阅历,你就不知道《电梯奇遇》里那几个科长其实一直活在你周围,你更无法理解《着急》中的老急其实就是多数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新相声讲究的是内涵,但很多批评姜昆的人都存在认知浅薄的问题,你让十几岁的孩子去理解《着急》是有点儿强人所难,笔者小时候也就听“俩水管子一起开”时有些共鸣,等到二十年后再听才体会到那段相声是如此让人着迷。

当然,你非要说姜昆哪段哪段相声就没有那么好,那就像要求C罗梅西每场比赛都要帽子戏法一样不现实,我们评价一个人还是要综合全面。

所以,当你说姜昆相声不可乐,说姜昆只有一段《虎口脱险》时,暴露的恰恰是你的浅薄和无知,或者还有幼稚。

二、姜昆人品没得说

这位相声爱好者谈到一个话题,不管你说姜昆相声如何如何,他这个人的人品没得说。

当然,这位老先生也承认自己不认识姜昆,他判断的依据也很简单直接:网上那么多人骂姜昆,你看姜昆骂过谁?他也没像一些同行一样在相声里编段子骂人,人家就是不搭理。

笔者和这位相声爱好者一样也不认识姜昆,对他在生活中什么样几乎是一无所知,但从姜昆几十年的行事风格可以看出来,姜昆至少是一位很理智很有涵养的人。

就举李文华先生为例,其实姜昆和李文华满打满算也就合作了几年,李文华生病之后姜昆换了搭档继续如日中天,但姜昆和李文华依然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友谊,他几乎成了李家的一分子,连李文华先生动手术都是姜昆和李文华大儿子一起签字。

李文华先生晚年时,姜昆四处张罗为他办了一个告慰艺术生涯的“师承确认仪式”,你要知道,这个仪式可不简单,一方面此事可能会得罪“权威人士”后人,另一方面姜昆这是主动将本来是自己叔辈的老搭档推到了师爷辈。

面对网络上各种非理性的谩骂和攻击,姜昆从未理会,他清楚那里面是怎么回事,你不要以为这是软弱,姜昆的地位很高,真想计较的话可能有些人就会倒霉,但他的涵养和理智让他选择不屑一顾。

这位相声爱好者也提到了另一层,姜昆已经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对于很多攻击谩骂他的人来说,姜昆可能是他们的叔辈甚至是爷爷辈,姜昆一没招你二没惹你,你骂人干嘛呢?

笔者想说,这问题也很好解释,有些人可能是陷入粉圈导致的思维简单且极端,还有些人可能就是单纯的嘴便宜。

三、姜昆的唯一缺点

这位相声爱好者也点出了姜昆唯一一个缺点,忽略了传统活,也就是传统相声。

他说的很现实:传统活没那么难,那些贯口有多难背?我都能背,姜昆更没问题,但他就是不重视这一块。马季和姜昆的区别是,马季也不怎么说传统相声,但马季学过,姜昆没怎么学过。

这一点笔者认为这位老先生说得有一定道理,但也有遗漏。

姜昆确实不擅长传统相声,这跟他所处的时代有关,毕竟他学相声是在1976年,那时候没有传统相声这个环境,和马季所处的五十年代差别很大。

举个例子,于谦八十年代拜师石富宽后想学高派快板,但石富宽告诉他,我都不怎么打,你学它干嘛。这就是时代潮流所致,于谦一个高门徒孙却没有板,你找谁说理去,时代啊。(PS:这是于谦在2011年相声专场时亲口所说,有视频)

同理,郭德纲的贯口和快板也不行,原因是他学艺那个时代不流行贯口和快板,杨志刚没怎么教,郭德纲在文化馆倒是演小品学编剧来着(杨志刚是国家一级编剧),所以老郭北漂初期是靠当编剧混饭吃。

当然,姜昆不擅长传统相声就和于谦没有板、郭德纲不擅长贯口和快板一样都属于正常现象,相声全套基本功有十二项,但真正能掌握全部的几乎没有,多数情况下,相声演员都是擅长其中某几项甚至一项也行,正所谓:一招鲜吃遍天。

马三立嗓子不行不擅长唱,侯宝林擅长唱但很少说贯口,他们还都没怎么打过板,但这不耽误他们是相声泰斗是相声大师。

同样,姜昆擅长的东西其他相声演员也未必行,比如姜昆在《电梯奇遇》里用方言、语气和小动作成功塑造出四个鲜活的科长形象,这种塑造人物的功夫相声界有几个人能挑战他?还有他在《虎口遐想》里用那么长的台词抖包袱,换一个人能不能把台词说利索都是问题,更别提把包袱抖响了。

再说了,姜昆在《着急》里有一段小贩砍价的现代贯口非常精彩,难道这就不是贯口吗?贯口必须得是背诵《八扇屏》和《报菜名》才行吗?

所以,对于相声演员来说,能发挥出自己的长项,扬长避短就是最佳选择。

难道就因为郭德纲贯口不好快板不行就说他不会说相声?何云伟快板、贯口和京剧的水平都超过郭德纲,所以何云伟才是相声大师?这么说当然不合理。

所以,评价一个相声演员就不能钻牛角尖,姜昆如此,于谦如此,郭德纲也如此。

当然,这位相声爱好者的观点也有遗漏的地方。

姜昆虽然不擅长也不经常表演传统相声,但不代表他一点儿都不会,笔者知道的,他和唐杰忠和大山说过《金刚腿》,在天津说过《八扇屏》。

更重要的是,姜昆在弘扬传统相声方面是立过大功的,比如学相声必备的教材《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姜昆不仅是名誉主编,他还是组织者和推动者。

如果你真想研究相声,你会发现现在哪怕是年轻演员表演的一些听起来很新鲜的包袱,其实在《中国传统相声大全》里都能找到。如果没这套书,你想学六百段相声,你得找多少师父教?

此外,还必须提的一件事就是姜昆领头搞的大型相声剧《明春曲》,这是一个对相声行业总结性的作品,意义重大,这个剧有多成功有多重要呢,连德云社都要跟着学习和模仿。

所以,姜昆不怎么说传统相声,不代表他不会,姜昆不擅长传统相声,不代表他没为弘扬传统相声做出过重大贡献。

综上,这位相声爱好者对姜昆的评价总体上看是理智和客观的,其思路清晰语言流畅逻辑合理。有意思的是,在评论区有一位网友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虽然措辞有些偏激,但他说的这种现象却是客观存在的,当然,那就是另外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