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惊雷!印度试射第三代“赫利纳”反坦克导弹,号称全球顶级

2022-05-08   佐罗军事

原标题:高原惊雷!印度试射第三代“赫利纳”反坦克导弹,号称全球顶级

高原惊雷!印度试射第三代“赫利纳”反坦克导弹,号称全球顶级

据环球网援引印度《经济时报》消息称,近日印度军方于所谓的“拉达克”地区,成功试射一枚国产“赫利纳”反坦克导弹。在此前一天测试中,该反导弹也成功击中预定目标,以此验证其在高海拔环境下的作战能力。

“赫利纳”反坦克导弹系“纳格”反坦克导弹机载版本,由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研发,属于一种射程8公里的射后不管的主动红外制导的反坦克导弹,从纸面性能上看还是比较先进的。这次测试结束后,印度DROD官员对外表态称,“赫利纳”反坦克导弹性能优异,可跻身世界一流,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上世纪90年代,随着T-80UD及85-IIAP型主战坦克的相继到货,使得巴基斯坦地面装甲部队总体作战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反观印军,依靠着苏制T-72M1型主战坦克所形成的优势荡然无存。为扭转不利局面,印军除寄希望于国产“阿琼”坦克项目外,又决心研制总体技术更为先进的反坦克导弹,以此应对来自巴军地面装甲部队的威胁。

当时印军的反坦克导弹主要由三种构成,苏制AT-3“耐火箱”、法制SS-11及米卡等,总数达22000余枚。尽管基数庞大,但因服役年限较长,作战性能陈旧、总体技术过时等诸多因素,因此无法满足印军的实战需求。

鉴于此,印度于1983年实施的“导弹发展综合计划”中,编列代号为“毒蛇”(印地语音译“纳格”)的反坦克导弹项目,承包商系巴拉特动力公司、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局等。按照印军要求,“毒蛇”项目须具备第三代反坦克导弹的主要特征,即制导方式采用自寻的制导技术、具备“发射后不管”能力等。

“毒蛇”导弹的全长1.85米、弹径1.3米、全重43千克,采用双级串列式高爆战斗部,重达8公斤。前装药直径达47毫米,药型罩材料采用金属钼,而非以往的紫铜,在距离目标1米处由激光近炸引信引爆,前装药聚能战斗部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引爆反应装甲,或针对复合装甲进行初次破甲。导弹战斗部的后装药直径达130毫米,爆炸后会产生巨大能量的金属射流,穿透多层复合装甲,进而彻底将坦克摧毁。

“毒蛇”导弹的串联战斗部设计已在多次测试中得到验证,印军也宣称其静破甲厚度达到1000mm/RHA(轧制均质装甲),但实际水平却是>900mm/RHA。为了达到一击毙敌的效果,该导弹采用攻顶和常规攻击两种模式,根据不同的打击目标选择不同的打击模式。如对敌方坦克或装甲车辆发起打击时,该弹则采用攻顶模式,在飞抵目标区域后,导弹突然俯冲,以俯冲方式对坦克顶部发起攻击。在面对低空范围内的直升机或敌方掩体防御工事时,该弹采用常规的平飞攻击模式,在飞抵目标近距离处引爆装药,以此对其达到杀伤效果。

“毒蛇”(纳格)导弹为提升攻击速度,印军为此研制出一种先进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以此满足大推力和无烟化的需求,其推力可达到普通固体发动机的两倍,导弹飞行速度在发射3秒后,即可超过1马赫,但其最大射程并非坊间传闻的6千米,而是4千米。

为使该弹达到“发射后不管”的能力,印军又在其制导系统上苦下一番功夫,最初设想是提供3种不同的制导模式,即有线制导、红外制导及毫米波制导。因有线制导模式存在着系统笨重且射程太短的缺陷,旋即被印军首先否决;毫米波制导模式固然先进,但按照印度的总体技术能力,短期内难以攻克,即使是在今天,也未见其在该领域有多少起色,因此该弹最终采取无线电数据链指令+被动红外热成像复合制导模式,进而保证该弹在攻顶及常规攻击模式下都能精准命中预定目标。

在“毒蛇”(纳格)导弹研制之初,按照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的发展思路,印军希望在其车载型基础上,推出多个衍生版本,涵盖机载型、便携式等。但时至今日,得益于印度传统因素,即进展迟缓、行事拖沓、质量堪忧等,除机载型“赫利纳”处于测试阶段外,便携式版本更是无迹可寻。

作为纳格反坦克导弹的机载版本,“赫利纳”导弹的具体技术改进目前不得而知,仅可以确定的是,该导弹最大射程由此前的4千米提升至8千米,其制导模式,大体上应采用无线电指令加被动红外热成像复合制导模式。至于其真如印度DROD官员所宣称的“世界顶级”,目前还要打上一个问号。

该导弹制导系统暴露出严重问题,赫利纳在此前多次测试中,曾一度出现过在夏季沙漠环境下难以锁定坦克目标热能标记的难题。换句话说,由于外部环境的高温炎热,使得坦克目标的热能标记很容易淹没在周围环境中,对赫利纳反坦克导弹的制导系统造成严重干扰,进而使其无法精准命中预定目标,最终出现脱靶的窘境。

鉴于此,印军进行了升级改进,并在2018年8月中旬举行相关测试,测试结束后对外宣称已攻克这一难题。但按照印度惯有的尿性,该导弹制导系统能否正常工作,一改此前窘境,该有待进一步观察。

实际上,印度此次试射的“赫利纳”反坦克导弹仍与世界顶级产品存在着较大差距,尽管其性能指标看似先进。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8年4月,印度国防部就已拨款52.4亿卢比,决定采购300枚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的“纳格”反坦克导弹及25辆导弹发射车。直至2020年10月下旬,该导弹才完成最后国家测试,由此可见印度陆军对其总体作战性能实在是不敢恭维。同理可推,“赫利纳”反坦克导弹的真实水准,同样将受到来自印度军方的高度质疑,进而陷入到多轮测试,升级改进的固有怪圈中,至于其批量生产,列装服役则与“纳格”反坦克导弹一样,又将踏上一条漫漫长路。

不过“赫利纳”反坦克导弹试射成功以后。印度政府随即取消了与以色列国防承包商拉斐尔先进防务系统有限公司签订的一项价值5亿美元的协议,不再采购321套“长钉”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和8356枚导弹,取而代之的是打算采购本国设计和研制的反坦克导弹。

印度至今还没有像中国一样在热成像红外敏感器、红外图像处理芯片和热像图像处理软件方面取得巨大的突破,所以印度几种先进反坦克导弹的研制进度十分悲催,全都极大地拖延,将来的具体的确切的服役时间,只有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