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光合”,影视造“氧”

2023-04-11   深度文娱

原标题:人才“光合”,影视造“氧”

短片内容近年来正在国内进入一个上升期。

一方面,随着市场越来越成熟,对短片内容的认知也在逐渐建立;另一方面,影迷群体对海外电影节等竞赛的关注,让一些国内短片创作者获得了被看到的机会。正如曾经的纪录片、动漫一样,短片在这个过程中开始逐渐打开市场。

目前短片需要的,是如曾经这些门类一样,在建立大众认知之后,用一部或几部破圈的内容,打开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对于这种期待,腾讯视频×正午阳光联合发布的首届“光合”影视人才扶持计划,正试图给出一种答案。

4月10日中午12点,该计划首部短片《柜子》已经上线腾讯视频。这或许会成为一次短片发展的契机,在平台与行业公司联手打造的“光合效应”中,为影视行业带来一批充满发展活力的“氧”原子。

8部短片集结

一次影像艺术的新锐突围

三个表情,诧异、贪婪、惊恐,在赤红的灯光下,把中年男人泛油的脸逐渐拉扯变形……这是《柜子》的第一个镜头。短片讲述一心想靠彩票发大财的宋波,妻离子散之后住进了出租房,却没想到出租房里的一个柜子,竟让他着了迷,陷入了深渊。

“应该让所有赌徒都看看这个片子。”在短片的弹幕中,这样的发言不在少数;短片不乏新锐气质,有很多意象化、超现实的表达,但从弹幕来看,观众是能看懂也会认同这种表达的,他们在夸张化的视听语言里,看到了扎根于生活的真实力量。

首届“光合”影视人才扶持计划累计推出8部短片,除了《柜子》,后续作品包括《神算》《拉黑结界》《松间明月》《岛》《掉头》《绿灯》《失衡》,将于4月10日起陆续在腾讯视频更新。

而这些作品能够最终与观众见面,无一不是优中选优的结果。

首届“光合”影视人才扶持计划由正午阳光独家发起并出资、腾讯视频独播,在三个多月内共收到684个团队或个人投递的作品,历经一年多的筛选与复审,选出了12个团队进入拍摄阶段。正式上线推出的8部短片,应该说能够看到一些共性要求。

一是影视类型表达的多元性,8部短片涵盖青春校园、志怪、科幻、文艺、悬疑、亲情、伦理、古装等类型,有《柜子》《失衡》这样以超现实的视角展开故事的作品,主打悬疑题材的《神算》,也有取材自唐人小说《酉阳杂俎》的志怪题材古装《松间明月》等。

二是创新艺术手法的多层次汇聚,每部作品都表现出主创在影像艺术上的创新,比如《失衡》就以影像巧妙设计了“歪头病”的视觉感官形成荒诞感,而《拉黑结界》则是全程只有一位演员出演,极具实验气质。

三是来自影像新势力的新锐解读,其中不乏这些年轻创作者对世界、对社会的认真观察与思考,比如《岛》和《绿灯》分别探讨了中国式家庭关系,以代际沟通与差异展开故事;《掉头》则在一辆出租车的狭小空间内,以几个人的群像刻画了一个现实意味满满的故事。

从目前已经发布的预告片来看,后续作品在影像气质和叙事上,将保持首部短片《柜子》的品质,带动更多人的关注与观看。而由刘钧担纲主演、专业影视班底坐镇的《柜子》,也充分证明“光合”计划充分聚合了来自腾讯视频与正午阳光的头部制作资源。

可以认为,这是一次基于腾讯视频与正午阳光共同认可的制作理念,打造的艺术大赏;对于影视行业,这样的集体创作大赏是少见的,而基于出色的内容品质,“光合”计划正在艺术价值之外打开更多可能性。

短片精品化

为行业新品类制造“敲门砖”

推动短片发展,一直是国内影视行业的愿望。这并不难理解,从全球行业普遍发展过程来看,短片是成熟影视工业下的重要品类。从行业角度看,短片的价值不仅在于本身能够创造内容消费,更是为行业人士创造机遇,其本身也是搭建人才培养梯队的关键组成。

目前国内短片发展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虽然近年来在海外获奖的华语短片在增加,也出现过一些出圈作品,比如拿下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包宝宝》。

但问题在于,一是市场仍然缺乏需求,消费习惯也无从谈起;二是供给侧并没有批量打造多元化内容的机制,行业内制造的通常是参赛类的艺术作品;三是也缺乏对接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渠道,未能建立大众集中观看短片的良好平台。

而目前,腾讯视频与正午阳光通过“光合”计划试图搭建的,正是这样一条从供给侧改革和平台化搭建,从上游开始创造市场需求的路径。

如前文所言,“光合”计划遴选出了行业优秀的人才,并形成一种输出优质内容的机制,或将成为短片内容专业化、精品化发展的契机。而伴随着更多好内容的输出,以及得益于腾讯视频和正午阳光的大力扶持,短片行业或将逐渐推动市场建立认知,而“光合”计划可以成为打开短片发展大门极具分量的一块“敲门砖”。

首支短片上线后,包括胡歌、王凯、白百何、宋祖儿、张新成等演员分别录制视频为“光合”计划打call,让#光合计划打call阵容#登上热搜;而在腾讯视频,“光合”计划短片不但登上了首页推荐,在APP端还在紧邻“精选”的位置留出上端入口,打造了专门的“光合”页面。在腾讯视频×正午阳光共同的保驾护航下,“光合”计划正在为短片行业的发展提供一种解题思路。

打造影视人才培养新生态

如何建立影视人才的培养机制,是近十年来行业始终在探索的,从各大影展的创投到行业机构、公司的扶持计划层出不穷。而相比以往的计划,“光合”计划有两点明显的不同。

一是过往计划大多着眼于培养长片人才,无论是创投还是行业计划,都需要报名者有能力做出完整的长片计划及相关文本,也意味着这些人才基本已经是行业“熟手”,仅仅欠缺自己整体操盘的机会,但行业也需要有培养计划,去补足更下沉的人才空间,搭建有效的阶梯化机制,目前的现状很难发掘更广泛的潜在从业者。

二是过往的扶持大部分是平台侧发力,或者行业公司、机构的扶持,但如“光合”计划一样获得腾讯视频×正午阳光携手扶持,应该说算是一种创新,双方在不同环节的经验和优势资源,扭合成了更具效率和能量的内容开发-制作-推广-观看链条。

而在这两个层面上,“光合”计划正在实现补足或增强,为行业搭建基础设施。一方面,整个选拔机制更加开放,可以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并通过与影视爱好者和从业者建立联系,为行业创建人才库;另一方面,为新锐创作人搭建多元、开放的创作平台,鼓励更具活力和多元性的内容创作。

正如《柜子》的演员刘钧在幕后采访中分享的,这部短片是导演刘峥的处女作,短片文本也是出自他手,而刘峥此前是广告出身,如果要参加类似长片创投,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在短片单元,他凭借自己的影像功底、文案能力和思考,就能在专业团队的帮助下拿出一部成熟的作品,这也是短片培养机制的特点,更看重创作者的内容理念和审美能力,这恰恰是对艺术工作者最宝贵的。

刘峥也提到,“光合”计划在创作过程中给了他们充分的自由度和有效的指导:“对于一个新人导演来说,机会很重要,平台很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光合”计划并不局限于能够实现的短期利益,而是旨在选拔出一批有热爱、有内容能力和行业理想的人才,进一步完善影视行业运行生态,更好地满足大众的文化内容需求。在行业普遍发力内容升级的当下,需要更多“光合”计划,为影视行业的未来发展造“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