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未完成》:我们要用多大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2023-08-18   十点读书

原标题:《此生未完成》:我们要用多大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我们要用多大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这是于娟在生命末期对自己的提问,也是写给我们每个人的追问。

于娟是谁?

在《此生未完成》中,是这样介绍她的:

她生前是海归博士,也是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优秀的青年讲师。

不幸的是,她在31岁那年被确诊患了乳腺癌。

发现时已经是晚期了。

在和病魔斗争的过程中,于娟将自己的抗癌经历写成了一篇篇日记,鼓励着每一个在生命单行道上摸黑前行的人。

《此生未完成》这本书,既是她和病魔顽强抗争的记录,也是她用生命写就的著作。

2009年1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于娟被救护车拉到了上海瑞金医院。

那时她还不知道自己要经历的是什么。

急救室的医生看完她的CT,倒吸了一口凉气。

她的全息CT已经黑乎乎的了。

那时候,癌细胞正分分秒秒地啃噬着她的骨头。

“用了什么止痛药?”医生问她。

当并得知她什么止痛都没用时,医生感到不可思议。

“正常情况下,一般人到了这个地步,差不多痛都能痛死的。”

但那时候,于娟虽然已经痛到全身动不了了,但她依然屏着气、咬着牙,死死忍着。

躺在急救室里,看着周围的人不断被白布裹走,她的内心也生出了不少恐惧。

是对自己,也是对家人。

因为发现已经太晚了,她不得已只能进行化疗。

化疗多痛啊。

疼痛在侵蚀她身体的同时,也一点点击碎她的自尊。

一日几十次的呕吐,几十次痛到晕厥。

她真正体会了一次,什么是武侠小说里的蚀骨、断肠、腐心。

“蚀骨是骨转移,断肠与腐心是化疗体验。”

可即便这么难挨,痛到每一秒都想放弃,她还是硬撑着,完成了整整六次化疗。

她心有不甘。

她一路读到博士,再到出国,申请国际项目,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才刚刚有了起色。

她才刚刚三十岁啊,正在努力地往上奔,她还有着无数的欲望和执着。

却不曾想,被癌症盯上了。

真正患病之后她才知道,相比过往的欲望,原来只是简单的活着,就已经是对她来说,最大的奢侈了。

也是到了这个时候才明白了:

名利权情,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却没有一样可以带走。

透过生死,你会觉得名利权情都很虚无,尤其是排列第一位的名。

说穿了,无非是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无论你名声四海皆知响彻云天,也无非是一时猎奇。

各种各样的人揣着各种各样的心态唾沫四溅过后,你依然是你。

其实,你一直是你,只是在别人谈论你的时候,你忘记了自己是谁。

确诊癌症时,她的儿子土豆才刚满十九个月。

那是和丈夫结婚八年后才生下的宝宝,昵称唤做阿尔法。

她不忍心就这样离孩子而去。

她原本计划着,要申请哈佛的访问学者,再生个女儿,名叫贝塔。

结果,贝塔还没踪影呢,阿尔法就险些没了娘。

她更放不下的,还有父母。

父母只有她这一个女儿,一路供养她读书上学,如今自己事业才刚刚起步,本该是颐养天年的父母,却不得不早早做好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准备。

病毒切割了她的时间,她只能趁着尚有精力的时候,一封一封地录遗书,劝慰妈妈看淡生死,也给孩子留下念想。

患癌后,她看到病房里的很多人为了摆脱痛苦,或是不拖累家人,都想过一了百了。

她也曾想过。

在她看来,死亡是一件特别欢畅的事,因为不用再承受日夜蚀骨之痛了。

但死亡,会让她最爱的亲人饱受幼年丧母、中年丧妻和老年丧子之痛。

虽然不确定是否能真正活下去,但于娟始终选择抗争。

为获取一线生机而抗争,为了自己的亲人而抗争。

她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机会育子成才,但她想用今天的行动告诉孩子:

你的妈妈不是懦夫,所以你的人生里,遇到珍贵关键的人与事,要积极争取,可以有失败,但是不能有放弃。

你的妈妈不是懦夫,所以你的人生里,遇到珍贵关键的人与事,要积极争取,可以有失败,但是不能有放弃。

她想做个让儿子骄傲的妈妈,哪怕要忍受万劫不复的痛。

她也想在一次次的斗争中,让父母逐渐接受自己将会离去这件事,给他们心理安慰。

的确,一个人越是到了生命的末端,越会理解生命的珍贵,也愈发珍惜和亲人在一起的日子。

以前总觉得,等做好了手头的事情,陪父母也是来得及的。

现在回头望去,才发现这样无头绪地追逐与奔忙,一旦站定思考,发现半辈子已经过去。

转过头去,才发现陪伴父母亲人的时间已然无多。

发现最重要的幸福已然没有时间享用。

这又何尝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刚确诊癌症时,病房里的病友们都会思考原因。

试图从过往的生活习惯中找到蛛丝马迹,在病友的口中,“癌症是报应”的言论向来很多。

那时候,于娟劝自己不要想。

在她眼中,既然病患缠身,恶毒诅咒也好,悔过自新也好,都改变不了这一现实,反倒会徒增伤悲。

但一年过后,几经生死的她,心态也逐渐平衡了。

她想客观科学、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分析这一问题了,既是对自己的总结,也是对更多健康群体的忠告。

她总结出以下几条诱因。

一、饮食习惯。

长久以来,于娟在各地辗转、求学,她不是一个拒绝尝鲜的人,所以平时会吃很多本不该吃的东西。

虽说新奇的食物并没有那么好吃。

但每逢现在想起,都会让自己感到罪孽深重。

同时还有暴饮暴食,嗜荤如命。

于娟很豪爽,所以吃东西讲究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风卷残云很是过瘾。

年轻时,有次明明已经腰痛难忍了,她还是会忍着腰痛独自吃掉了七只螃蟹。

这样的饮食习惯,多多少少加重了身体的负担。

二、睡眠习惯。

说到睡眠,对生活的影响可就更大了。

于娟平时里就喜欢晚睡。

回想过去这十年来,自从没了本科宿舍的熄灯约束,她几乎从来没在12点前睡过觉。

考试、学习,或是聊天蹦迪,都能将她的睡眠时间无限往后拉。

还是在患了癌症后,她开始自学中医,回顾自己过往的作息习惯,才知道早早睡觉对身体的好处有多大。

也是在那时候她明白了,相比于那些世俗的欲望,放纵的享乐,无非感官享受。

过了那一刻都是浮云,唯一踩在地上的,是你健康的身体。

三、突击作业。

顶着博士的名头,于娟是个不折不扣的“考试突击者”。

尤其是遇到考试周。

她虽不自诩聪明,但基本也是在考前两周才开始突击学习。

短短两周,要学习至少一个学期的课业,压力非常大。

她往往会将自己累的像牲口一样,快马加鞭、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废寝忘食、呕心沥血、苦不堪言。

曾经创下过一天看二十一个小时的书,看了两天半去考试的记录。

她这样形容自己的行为:

就像一辆平时就跌跌撞撞一直不保修的破车,一踩油门就彻天彻夜地疯跑疯开半个月。

一年搞个四五次,就是钢筋铁打的汽车,开个二十几年也报废了。

就像一辆平时就跌跌撞撞一直不保修的破车,一踩油门就彻天彻夜地疯跑疯开半个月。

一年搞个四五次,就是钢筋铁打的汽车,开个二十几年也报废了。

如今回想,才明白那些过度消耗,其实都是对身体的过分损伤。

四、环境问题。

以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过雾霾这类非我们人力所能改变的大环境外。

装修,也是其中一大问题。

于娟回忆说,2007年,他们处理房子时,朋友心疼那些没怎么用过的家具,当宝贝似的拉到了研发中心用。

谁知道,等2009年,朋友开始研究除甲醛的纳米活性炭。

有次偶然做实验,打开了甲醛测试仪。

屋子里的数值竟然直接飙升至0.87。

她们当下惊呆了。

要知道,甲醛指标高于0.08已经对身体有害。

很难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下长期生存,会对身体产生多么大的损害。

还是去看医生后,于娟才知道。

肿瘤的肿块其实是不容易形成的。

癌症的发生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要经历多个阶段,从正常细胞演变成癌细胞,再形成肿瘤。

当危险因素对机体的防御体系损害严重,机体修复能力降低,细胞内基因变异累积直至到一定程度,癌症才会发生。

通常需要十至二十年,甚至更长。

也就是说,过往几十年的生活习惯的确会给人的身体埋下各种各样的因果。

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

但别等到真的到了那一天才追悔莫及。

也别等到真正患有疾病,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

正如于娟在书中写的那样: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

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

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

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

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作者 | 锦衣夜行

主播 | 玎珰,大学播音教师,省级普测员。视频号:玎珰口才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十点读书开福利社群啦!

每天分享一个高性价比好书、好物;

一手降价消息、上新福利、各种知识小课堂……

现在加入,还有新人5元购物券

长按识别二维码,快来进群玩儿吧!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