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化中的婚姻家庭
陈志武教授在其最新著作《文明的逻辑:人类与风险的博弈》中也有提及,婚姻不是因为爱情而发明,而是定居农耕社会为促进男女劳动分工、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分担以及生子传承所演变出来的。
可是,到了今天,各类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已经非常发达,国家福利和契约制度也日益完善,人们不再需要借助婚姻实现避险或达到资源共享。
没有婚姻的人类世界是我们想要的吗?这些新趋势让各国的保守派感到恐慌,深感危机。
二、爱情正在战胜婚姻
斯蒂芬妮·库茨(StephanieCoontz)在《婚姻简史:爱情怎样征服了婚姻》一书中,就清楚地告诉我们:爱情历来不是人类婚姻的前提,而是到现代才“征服”婚姻、成为婚姻的核心。
库茨谈道:不管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还是中世纪欧洲,由于婚姻都用于政治联姻或物质功利,因此婚姻和爱情历来都是两码事,并被认为彼此不兼容;对于欧洲贵族,婚外情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找红颜知己或者浪荡妓女成为一种时髦。
陈志武教授在其最新著作《文明的逻辑:人类与风险的博弈》中讲过,在人类早期到农耕社会,金融市场与其他市场不发达,国家福利和宗教互助组织都还没出现,人们只好依赖血缘和姻缘这两个体系解决风险挑战,尤其是依靠“养儿防老”。
三、瓦解中的传统婚姻
在一次电视访谈中,曾经听一位上海女士说:“以前要丈夫,一是为了有收入保障,但我的收入比老公高;二是为了有未来风险保障,但我有金融保险和投资;三是为了有人干体力活,搬煤、搬东西什么的,但现在什么都可以网上下单、送货上门;四是为了生孩子,现在还非要通过结婚才有吗?”人类婚姻看来要继续演变,这让许多人担忧。
如果婚姻在变化,家庭、宗族内涵也必然跟着变,规模变小,凝聚力变弱,这使得宗族的风险互助与资源共享能力每况愈下。
正如陈志武在其新书《文明的逻辑:人类与风险的博弈》中谈到的,在历史上,各社会通过家族宗族的严密组织与维护,家族势力的传承延续能力一直很强。
一项研究发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地区,1427年富有的姓氏在历经584年后,到2011年仍然更可能富有,从事高收入的银行等金融职业;世家的长久延续力说明从前的家族凝聚力必须强,否则跨代传承能力不会显著。
但是,那种延续力是以过去的人口跨区流动少为前提的,而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的交通和信息技术发生根本变化后,在全球范围内,人口跨地区、跨国界流动大大增加,族人分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现象日益普遍,从根本上瓦解了血缘关系网络;加上城市化带来的城镇地产价格奇高,昔日的宗祠和其他凝聚族人的物理符号都难以为继。
学者们基于佛罗伦萨的历史数据还发现,今天收入的代际相关系数比1427年时降低了近一半。所以,虽然家秩序还在发挥一些效能,可趋势显然渐渐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