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循规蹈矩还是离经叛道,人生从来不止一种活法

2023-12-26   陌路花开

原标题:《在路上》循规蹈矩还是离经叛道,人生从来不止一种活法

电影《燃情岁月》中有句著名的台词——“有些人能够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非常清楚,他们依循着自己的内心来行事。这些人将变得疯狂,或者成为传奇。”

如果你不能确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必须先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任何时候都得遵从你内心欢愉的本性,你要去发现能让你从心底喜悦的事物。问自己这些问题:对我而言,最想要的是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创造什么样的生活,才觉得幸福?我渴望人生达到什么境地?人生意义何在?能带给我快乐的是什么?

作为一个人,杰克•凯鲁亚克是一个传奇,作为一本书,《在路上》的诞生同样是一种奇遇。

凯鲁亚克花了4年酝酿、7年创作、修改,最后用3个星期时间狂飙,一气呵成,20天的时间里,它用一部打字机和一卷120英尺长的打印纸完成了《在路上》。

由于采用非常口语化和颠覆性的写作方式,《在路上》这本书花了六年时间才被同意出版,而因为《纽约时报》的一则评论,这个不顾未来的年轻人一夜成名,有了钱,买了房子,成为了自己年轻时不愿意成为的人。

1957年《在路上》出版后,作者杰克·凯鲁亚克一夜成名。文中提到的牛仔裤和咖啡机在国外分别售出了一万条和百万台;它是影响了整个一代国外乃至全球人的小说;成为“垮掉一代”的迷惘《圣经》;甚至掀起公路旅行的热潮;连乔布斯也受它影响,突破传统窠臼,创立了苹果公司。

国外一句谚语说得好:“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时,整个世界将为之让路。”这正是这本书风靡全球的吸引力所在。

1、叛逆是为了寻找梦想,反抗是为了内心的坚守

《在路上》这本书当时所在的国外政治压抑、社会异化、信仰缺失、道德失范,更有膨胀的物欲碾压,战后年轻一代开始产生困惑和不满,试图逃离种种桎梏造成的困境,而其中一批年轻人在40年代末期,开始酝酿反叛。

小说的主人公萨尔是一位年轻的作家,遇到了年龄相仿的迪恩。后者坐过牢,但谈吐迷人,喜欢读普鲁斯特,无论男女都被他深深迷倒,两人相见恨晚。他们和几个朋友就是“叛逆的一伙”,多次横跨国外大陆,在公路与城市之间不停奔波。

他们希冀寻求到自己内心的信仰,他们在城市中纵情狂欢,去夜店,沉迷在激情的爵士乐里,他们不断尝试着刺激的东西。

城市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不过是冒险途中的一个驿站,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能留住他们,阻挡他们向前的步伐。

他们狂欢享乐,肆意放纵自己情感,而他们的内心却潜藏着沉重的悲伤,盛大的忏悔。

他们做了几乎所有出格的、普通人想做但不敢做的事情,疯狂颓废,放荡肆意,任生命在路上疯狂燃烧。

书中的人物不停地穿梭于公路与城市之间,每一段行程都有那么多人在路上,孤独的、忧郁的、快乐的、麻木的……纽约、丹佛、旧金山……城市只是符号,是路上歇息片刻的驿站,每当他们抵达一个地点,却发现梦想仍然在远方,于是只有继续前进。

迪恩对萨尔发问:“你的道路是什么——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其实我们一直在路上,除了行走在路上,等待我们此身的终点,我们别无选择。”

我们的破破烂烂的手提箱又一次堆放在人行道上;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不过没联系,道路就是生活。我自己就像一只永不停息的箭。

在你面前,黄金般的土地和各种未曾预料的趣事都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你,令你大吃一惊,使你因为活着看到这一切而感到快乐。

上路之后的生活,他们身体所遭受的饥寒、伤痛,他们灵魂所遭受的孤独与癫狂,每次都是与自我的对话,对自我的理解,对自我的丰富,他们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只为在路上寻找内心执著的梦想和追求,也许前面还是渺无尽头的公路和陌生的城市,但只要心中充满阳光,一切都会在不断前行的道路上找到方向。

但凡叛逆的人,因为他们心存梦想,不随波逐流,不甘于平庸,于是反抗就成了唯一的标签。

他们不断坚持和挑战自我,从一个叛逆者,变成逆袭者。

正如文中描述:我只喜欢这一类人,他们的生活狂放不羁,说起话来热情洋溢,对生活十分苛求,希望拥有一切,他们对平凡的事物不屑一顾,但他们渴望燃烧,像神话中巨型的黄色罗马蜡烛那样燃烧,渴望爆炸,像行星撞击那样在爆炸声中发出蓝色的光,令人惊叹不已。

趁着年轻,请勇敢上路,带着最初的激情,追寻着最初的梦想,感受着最初的体验,完成不变的使命。

他们都身经百战,在命运的刀口下披荆斩棘走过来,他们没有被打倒,反而叛逆出了真实的自己,满是生命力。这种叛逆本身,就已经足够绚烂。

2、上路不仅是灵魂的救赎,也是自我价值的重塑

尼采曾经说,一个人甚至应该为了达到更高的境界而蓄意去冒险。只有不断地向前,不断地实现自我,让思想与身体同行,这样的青春才是有价值的。

小说中的萨尔父亲离去,刚刚同女子分手,生活暗然无光,对过去的生活“万念俱灰”,并在这种情况下与迪安第一次相遇,迪安对生活的态度彻底唤醒了沉睡的他,让他重新审视自己,反观自身,毅然离开生活了多年的城市,走上未知的道路。

上路——在路上——下路,萨尔义无反顾地踏上旅程,准备充分或者不充分,目标明确或者不明确,但是只要上路就意味着告别过去,是一种反叛是一种逃脱也是一种希望。

“当你驾车同人们告别,望着他们在平原上逐渐朝后退去,成为远处的小黑点时,你有什么感想呢?——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世界实在太大了,而且是别离。但是我们向前探身,准备迎接天际的下一次冒险。”

也许唯一的救赎方法就是上路,在不断地克服路上的不确定和突发事情过程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意义。

他一路搭陌生人的便车,累了就在汽车旅馆休息。“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了,寄身在一个从未见过的旅馆房间。仿佛是另一个人,一个陌生人,一生困顿,过着幽灵般的生活。”

因为他知道:一直走下去,我知道我会遇到姑娘、启示和一切;一直走下去,珍珠会交到我手上。

在迷茫之际选择上路,并不是因为路上会有什么关于人生的可靠答案,而是因为一旦选择“在路上”,自己就开始创造自己的人生意义,选择自己的存在,在思考与挣扎之中开始成长。

看似逃离的叛逆和疯狂其实是为了救赎,路上的人、风景、经历,在记忆深处,慢慢变成摆渡者,让身心得到彻底的释放、让灵魂能够平静的面对纷扰,逃离尘世和从心所欲才是真正的找到自我。

3、人生从来不止一种“活法”

生活中,许多人在平庸的生活中有规律而无灵魂地维持着基本的存活状态,他们日复一日循矩蹈矩的过着平淡的人生,他们羡慕那些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的人,也羡慕那些敢于为梦想奋不顾身,敢于为了每一天更精彩而不断冒险的人。

其实,每个人,都拥有活出自己的机会,而是否能够实现自我存在的意义,这在于每个人的选择与态度。

大部分人因为怯懦而让自己的青春在平淡无奇的时光中度过,当他们错过了最值得挥霍的青春时光之后,等待他们的又将是漫长的中年、老年,真正规律而无趣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循规蹈矩的人生,不一定就有安稳的幸福。《在路上》这群人主动选择“正常人”眼中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放荡不羁的生活。他们的反叛行为,至少获得了一种满足,释放了自己。

世上有一种成功,就是按照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王小波曾说过,年轻的时候,最痛苦的是找不到自己喜欢做的事。

你决定不再乖,不再规矩,而是只为自己——这是生而为人的本能,人,早晚都要为自己真实地活一次。

杰克·凯鲁亚克在书中说,我总是惊讶地发现,我不假思索地上路,因为出发的感觉太好了。世界突然充满了可能性。或许,可能性就是我们在青春岁月中最渴求的东西,而可能性永远不可能在停滞不前中获得,可能性永远都是在路上。

在路上,不一定是去经历一段像杰克·凯鲁亚克那样的疯狂历程,你可以在探寻音乐的世界中前行,可以在绘画的五彩中肆意,也可以在职场中不断探索,追逐更大的舞台,更好的机会。

正像书里写的那样:管我住哪儿,随时都准备上路,这总要比他妈的被撵走要好。我不在乎拥有什么。你也知道,别人怎么说我都无所谓,只要咱们知道该怎么去生活。

《在路上》就是凯鲁亚克在他另一本书《达摩流浪者》中说的“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精神最佳的注解:

我们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我们可以朝着自己要去的方向前进,而不是跟身边的每个人都一样,按照所被告知的方式循规蹈矩的生活。纵然我们的生活终究将束手无措地归于平淡,纵然最终我们仍是将回归主流生活,但你经历过你自己的选择!

就如同书里的主人公放弃一成不变的生活,决定在路上一样,一辈子都追赶自己感兴趣的人,疯狂地生活,疯狂地奔跑。

这条路,毕竟是条不寻常的路,从选择上路的那一瞬间起,就意味着放弃常人稳定的生活,意味着为自己所选择的事情负责并承担后果。

既然循规蹈矩、随波逐流的生活并没有给我带来预期的幸福,反而让我在本该神采飞扬的大好年华,活得卑微而苍白。

那不如就做我自己、靠我自己、放飞自己、成就自己,随心所欲地去冒险去生活,试试自己的极限到底在哪里。

人生道路千万种,《在路上》选择了最难走的路,却也是最遵从本心、顺遂本性的路。叛逆反抗、放荡不羁,虽不被大多数人认可和理解,可为梦想燃烧的激情和勇气会成为一种骄傲,绚烂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