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思玮
“随着人类寿命延长及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女性盆底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女性盆底学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朱兰表示。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盆底支持组织缺陷和损伤性疾病,包括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慢性盆腔痛和性功能障碍等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疾病。
据一项国外资料显示,绝经后PFD发病率约为50%,就诊滞后约为10年,已成为严重制约女性生活质量的社会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从北京协和医院获悉,该院妇产科通过十余年不懈努力,提出了中国女性盆底康复理论依据并实现临床转化,通过筛查和早期治疗,从源头预防盆底疾病发生,为人口老龄化和二胎政策提供医疗保障。
盆底肌肉群的松弛功能异常是盆底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所以针对肌肉松弛进行康复治疗是有效的防治方法。而我国在该领域研究起步较晚,临床诊治手段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掌握PFD规范的流行病学资料、寻找预防途径,探索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特点的治疗康复方法,从源头上降低发病率,是提高我国盆底疾病防治水平、提升妇女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朱兰说。
基于此,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和朱兰带领下,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课题组对中国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做了大量基础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防治工作。
据了解,课题组前期完成了中国成年女性尿失禁及下尿路症状全国流行病学调查和北京地区成年女性性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阐明了妊娠和分娩是盆底疾病的发病危险因素。
之后,课题组又通过基础研究,系统揭示了组织形态、神经病理与盆底疾病发病机制间的关联性,发现了盆底疾病提肛肌发生的肌肉退性改变和神经病变的形态学特征,为以盆底肌肉群为主的盆底康复治疗奠定了基础。
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了国内唯一的盆底疾病疑难诊治和质控中心,在全国建立诊治中心42个、防治中心179个、筛查中心296个。2017年,我国开展盆底项目的单位达2160家。
据统计,截至2017年6月,上述项目共筛查人数为600万余人次,治疗人数为300万余人次,成果显著。并且,主动筛查、治疗人数逐年增多,项目覆盖人群呈明显递增趋势。
“这样就从源头上预防并治疗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从而减少了国家卫生经费支出。”朱兰说,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协和经验已经推广为中国防治模式,显著提升了我国盆底疾病整体防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