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之后,柴荣的后裔都到哪里去了?

2023-11-14     历史有看点

原标题:陈桥兵变之后,柴荣的后裔都到哪里去了?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从刚去世不久的周世宗柴荣的儿子柴宗训手里夺得政权,建立宋朝。

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为了确保政权的长治久安,确实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以往朝代的改革,这些改革大刀阔斧,包括“以文御武”、改革官职和科举等等。使得宋朝不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一样成为短命王朝。

赵匡胤曾经在立了一块石碑,告诫后世皇帝,放在太庙里。新皇帝继位都必须亲自去太庙诵读碑文,如同现代领导人“宣誓就任”一样。那碑上到底什么内容呢?在北宋时期,除了皇帝无人知晓。就算新皇帝入内诵读,也只能让一位文盲内侍跟从,其余人不得入内。后来靖康年间,金兵攻破汴京,北宋亡,太庙一宫门被打开,人们才知道石碑上的誓约不过简简单单的三条:

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

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

三、不加农田之赋

其中第二条、第三条可以说是宋朝立国之本。第二条是拉拢知识分子“共治”天下,第三条则是减轻农民的负担。第二条做得比较好,第三条则不是那么好。

第一条则是针对柴荣的后裔,柴荣在世的时候,赵匡胤和柴荣形同手足兄弟,感情不错,利益也比较一致。赵匡胤还是柴荣的救命恩人。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柴家天之后,还发了“丹书铁券”给柴家,永免死罪。所以赵匡胤对待柴家或许是真心的。当然也有可能是,赵匡胤看到五代的皇帝像走马灯一样变换,后裔均不得善终,善待柴家后裔也相当于善待自己的后裔。

那么柴家的真实情况如何呢?很多古代小说都有提及,例如《水浒传》里虚构了一位英雄人物,柴家后裔柴进,家境富裕,仗义疏财。后来上来梁山,招安之后征方腊,最后在老家无疾而终。是水浒传中少有的善终之人。可见在民间人们的想象当中,柴家后裔应该是衣食无忧了。不过柴进等人毕竟是虚构人物。

另一个比较可靠的记载是关于潘惟吉的故事。赵匡胤夺权后第一次进入皇宫见到两个小孩,嫔妃回答说是周世宗之子柴熙让、柴熙诲。赵匡胤问身边大臣该如何处置,赵普等人建议斩草除根;赵匡胤问潘美,潘美害怕得没有回答。赵匡胤说,我从柴家获得皇位,不忍心这么做。潘美回答说,如果我劝说陛下杀掉这个孩子,则对不起周世宗;如果劝说陛下手下留情,陛下肯定会怀疑我。于是赵匡胤把其中一个小孩送给潘美做侄子。此后赵匡胤从未过问过这个小孩,这个小孩只认潘美为父,但不认潘家其他人。这个人就是潘惟吉。

潘美就是《杨家将》中的奸臣潘仁美。其实他是北宋名将,并不是什么奸臣,因为一些文人认为杨业之死与潘美有关,所以把他黑得很惨。当然也许是后世小说家为了衬托杨业的忠勇,特意塑造一个鲜明的反面人物。

还有个说法是赵匡胤想杀,但是被潘美巧妙劝阻。潘美收养柴家小孩之后,柴荣后人的一支均姓潘。后来潘惟吉做了宋朝的官员。根据其墓碑,基本可以旁证他确实是柴荣后裔。

那么另一个小孩到哪里去了呢,史书没有记载,只说(两个小孩都)不知所终。而根据浙江省东阳市《采卢村志》记载,柴熙诲改姓名为卢璇。赵匡胤左右侍卫本来打算杀死柴熙让和柴熙诲,后周开国将军卢琰冒死进谏,说应该像舜一样接受帝位,但不废尧的后代。潘美则用手捏着殿柱,低头不语,赵匡胤问他你也觉得不可以杀吗?潘美说,我没说不可以,但是杀柴家小孩从道理上讲不过去。于是赵匡胤把一个孩子交给卢琰,改名卢璇;另一个则交给潘美。

卢琰不愿意入仕宋朝,后来,宋朝处理了周恭帝等人之后,问起柴熙诲下落。后来卢琰为了安全,经过转折回到老家永康,躲在灵山,此地现在属于磐安。后代有分出,迁徙到近邻县仙居、东阳、缙云等地。

另外,根据福建的林氏族谱,赵匡胤夺得大位之后,柴宗训叔侄逃到南唐,改姓林。宋灭南唐之后,林姓再度逃到深山老林之中的长汀,迄今有宗训公祠和天子地(宗训公墓)。

还有一种说法是,赵匡胤死后,柴熙让担心宋太宗迫害,带着才5岁的小孩柴少婴逃到江西永丰,觉得此地不错,故意制造跳水自尽假象,被摆脱跟踪。所以当地有口池塘叫做龙袍塘。

此后,因为当地一个宁姓老妇救助过柴家,于是柴姓改为宁姓。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38dbb0bc4333d2647dc36a22962d8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