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有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古有薛仁贵和王茂生的清水之交,如今这种情谊更是难得可贵。何为君子?君子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说出的话,承诺的事情更是一言九鼎。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家国大乱,硝烟四起,就在这样一个战乱的年代,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探究一下。
1924年,在四川省彭水县的一个偏远山村里,庹长发出生了。家中贫困潦倒,整个村子中他家是最困难的一户,母亲残疾,仅仅靠着父亲一人完全养不活一家六口,还好有姑姑救济着他们一家。姑姑家中,有几头黄牛,因为要帮衬自己家里,姑姑完全没有时间割草喂牛,庹长发就主动承担起了这个任务,去村里的后山上割草。
庹长发14岁这一年,同往常一样去后山上割草。那时候正值抗日时期,国民党损失惨重,军队需要大量的新兵入伍,而此时国民党早已不受百姓信任,自然招不到兵,于是开始抓起了壮丁。后山之上,庹长发远远看到一大批人浩浩荡荡走了过来。庹长发身为长子,从小便帮助父母做农活,长得高大健壮。军官见庹长发长得高大,便把他带走了,彻底改变了庹长发的一生。
后来18岁之时,庹长发被分配到了国民党军官易祥的麾下。易祥见庹长发做事利索,任劳任怨,便把他留在身边,做一个勤务兵。战场是不留情面的,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危险,在好几次生命危险之中,易祥救下了庹长发。八年出生入死,两位早就已经情同手足,庹长发早已把易祥当成了亲大哥来看。
终于,抗战结束了,他们二人还没有充分感受胜利的喜悦,国共内战爆发。此后,国民党节节败退,作为国民党军官的易祥,不得不跟着蒋介石一起逃往台湾。当时国民党规定,每一位军官可以带三个人走,正好满足了易祥家里的一家四口,可是易祥本来就是一名军官,怎么能抛弃自己的部下呢?易祥准备把大儿子易浩光留下,带着妻子陈淑珍和小儿子易浩明和自己的部下返回台湾,妻子陈淑珍宁死也不愿骨肉分离,易祥便把母子三人安顿在了老家湖南,给庹长发下了最后一道命令:好好保护自己的妻儿,有朝一日在台湾安顿好后便将他们母子接回去。本想好好完成这位大哥的嘱托,有朝一日把“嫂子”和“侄子”送到他手里,却不曾想到,这一别,便是一辈子。
庹长发带着这位“嫂子”和两位“侄子”去到了湖南,自己也在这里留了下来安了家,照顾母子三人。时局动荡不安,庹长发四处打工,闹饥荒的时候庹长发自己啃树皮也从来没有委屈过母子三个,因为常年的赤脚工作还留下了严重的风湿。
日子一天天过去,庹长发始终没有等到易祥的消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五十年过去了。这天,庹长发终于收到了易祥的来信,信中的内容却是易祥在台湾另外组建家庭,希望庹长发可以和陈淑芬结为夫妻,照顾她以及两个孩子。对庹长发来说,嫂子永远都是嫂子,而且何况是那位有着过命交情的老大哥的妻子。即使易祥不回来,他也一直尽心尽力照顾着陈淑珍以及两位孩子,从来没有做过过分之事,直到2009年,嫂子去世,庹长发一生没有娶妻生子。
两位侄儿成家,嫂子也已经过世,庹长发便想起了家乡。2015年,在两个侄儿以及志愿者的帮助之下,时隔77年,庹长发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呼吸家乡的空气。最终,在自己的老家踏踏实实睡了三个月的安稳觉之后,庹长发与世长辞。
后记
在庹长发的碑上,刻着“一诺千金,六十六载,敬嫂如姐,待子如亲。”遵守承诺很简单,也很困难,简单在于做,困难在于守。做到承诺或许很简单,但是坚持66年仅仅是为了一个承诺,又有谁能够轻易做到呢?庹长发放弃了自己的幸福,付出了自己的一生来完成自己的承诺,尤其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是何其难?忠义云长今长发,义薄云天啸长歌。当真是义盖关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