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才刚刚开始,但大盘已经告急了

2023-05-05   电影情报处

原标题:5月才刚刚开始,但大盘已经告急了

作者 / 无念

虽然5月才刚开始,但是月大盘似乎已经可以预见了,大概率可能会不及21年同期。

五一档结束后,大盘又迅速地冷了下来。同比2021年,当年五一档结束后的首日5月6日,和昨天一样,刚好也是个周四,大盘还有9400多万。反观今年,昨天的周四工作日,但是单日票房只有不到7500万,硬生生少了2000万。今天,虽然有《银河护卫队3》这样的大片来袭,但估计后劲也不会太强。

看起来整个5月似乎有不少影片待映中,五一档的影片好像也还能再撑一撑,但其实仔细分析一下的话,真正能打的并没有多少。整个月的票房,也不太那么令人乐观。

虽然今年五一档取得了影史第三的好成绩,15亿+的体量也算是保住了五天小长假的基本盘,但是距离真正意义上暑期档到来,还有差不多一个多月的时间。要想把这份热度完全延续到暑期,光靠目前定档的这批片子,我看悬。

5月大盘能有多少?

5月其实是传统的进口片票房尽情发挥的月份。

一方面,五一档结束,暑期档之前,一般体量较大的国产片往往会避开这段时间,进口片会有一段时间得以喘息的机会;另一方面,往往这个时候也都能有不少品质体量俱佳的进口片获得公映机会。

自从2015年开始,5月的大盘就已经迈过了30亿的槛。而从那一年起,历年的5月票房冠军,无一例外全是进口片,就连去年受疫情影响那么大也是如此。

2018年的5月,月度大盘第一次突破40亿,仅《复仇者联盟3》一部影片就占掉了一半以上的票房占比。到了2019年,进口片继续“大杀四方”。虽然那年5月票房不及前一年,只有37亿多,但一部《复仇者联盟4》仍然砍下了44%的票房占比。更不用说,整个月份里,月票房榜的前十名,8部是进口片,前六名全部被进口片包揽,就连《何以为家》这样的小语种批片,都能拿到3.4亿+的票房,位列当月票房第三名。

不过,疫情的爆发还是改变了整个进口片的生态环境,也改变了这样的局面

首先,进口片的票房体量大幅缩水,分账大片从此前的动辄20亿+、30亿+的天花板水平,到如今的能有10亿+的数量都已经屈指可数,大部分影片只能在破亿的区间内徘徊,更不用说本就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批片。

其次,引进片的数量也变得越来越少,窗口期也越来越长,而窗口期又会反过来影响影片的市场成绩。这当然不单单是5月才会遇到的问题,而是全年都会有的现象。

2021年5月,票房史无前例地来到了48.66亿,接近50亿的体量让人看到了冷档期也有巨大的潜力。除了头部的两部10亿+影片,第三到第七名全是华语片,且全部都有2亿+的水平,累计后也贡献了超过1/3以上的大盘占比,充分证明腰部影片对于市场的重要性。

那么今年呢,这个5月,大盘能达到多少呢?

目前,虽然这个月才过去一周不到,月大盘已经达到了10亿+的水平。这当然要归功于五一档对票房的收割,但剩下来的时间,其实并非那么乐观。

国产片方面,虽然接下来没啥新片上映的时候,五一档的华语片还能够尽可能多再卖一卖,但是明显增速已经放缓。按照目前的走势,就算是有不错的长线效应,但是后劲恐怕也赶不上像《悬崖之上》那么强大。

除了五一档,这个月还有一个520档期。但坦白来说,目前定档的爱情片,《请别告诉她》大概也就亿元左右的体量,预计很难像前年的《我要我们在一起》成为票房黑马。至于另一部定档5.26的《我经过风暴》,虽然有题材优势,但是目前已经暂停了相应的宣发动作,给人的感觉就是也没有匹配充足的宣发资源,前景不太好说。

国产片是不太靠得住了,进口片呢?

相信不出意外的话,本月的票房冠军依旧会是《速度与激情10》,这也是今年在市场表现上最值得期待的分账大片之一。不过,考虑到上一部口碑的大幅下滑,本片是否能达到前作的近14亿成绩,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不确定因素。

此外,本月还有《银河护卫队3》和《小美人鱼》两部迪士尼系新片。考虑到如今超英片在国内已经基本失去了昔日的光环,能有3亿+或许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成绩。而《小美人鱼》从一开始就饱受选角争议,在目前的国内大环境下,估计连破亿都很难吧。

进口片都不太行,更别说批片了。现如今的国内批片,除了像《铃芽之旅》《灌篮高手》这样的影片,剩下的大多数影片仅仅只是起到了一个填补市场多样性的作用。说得苛刻一点,对于大盘的贡献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所以,5.12那周上映的多部批片,估计也很难掀起特别大的水花。

这么分析看来,整个5月,基本上能卖一卖的影片都在这里了。当然不排除部分影片出人意料小爆的可能,但满打满算,正常情况下,进口片可能也就15亿左右的票房体量。再加上现有的10亿,以及国产片、在映影片的贡献,可能最终也就在30亿左右徘徊吧。总之,不管怎么样,距离21年破纪录的近50亿水平,都还有不小的一截距离。

电影市场的“冷静期”

都说今年是电影市场的复苏之年。确实,走出疫情的阴影,新片陆续回来,各大档期也都有还不错的发挥,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这份热闹的表象之下,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有人或许会说,电影市场有热肯定就有相对冷淡的时期,没必要去纠结个别月份大盘的下滑。当然,情报君也认同这一点。

但事实上,现在的市场给人的感觉就是,虽然新片没断过,但是真正让人产生兴趣的,或者说能够完全促进大盘的片子,又并不多。别说整个5月了,放眼望去接下来的暑期档,有哪几部是现在敢打包票说自己铁定10亿+甚至20亿+的吗?好像还真的不太好说。头部影片尚且如此,更多的腰部乃至腰部以下的影片,那就更不敢说话了。更何况,整个暑期档现在定档的片子一双手就数得过来,真正的“片海”还远没有到来

与此同时,主旋律题材的影片也开始在内地市场脱敏,观众的兴趣度也在日渐降低。太多的类似题材和同质化的故事,占据了大量的业内资源,到最后却不见得能有特别出色的回报,也让观众心生疲倦。甚至都不用再举例,相信每个人此刻脑海里都能浮现出好几个片子。

说到这好像是有点悲观了,但其实也不用过于悲观。

电影市场想要完全恢复到疫情之前,肯定还是需要一些时间的。更何况,整个市场的疲软,其实也不单单只是国内市场才会遇到的问题,全球皆是如此。不管是超英片的日趋落寞,还是流媒体内容的异军突起,抑或是头部影片数量的流失等等,可能都是后疫情时代的市场不得不面临的“阵痛”。

情报君觉得,市场的底盘肯定还是有的,潜力当然也还是在的,但是如何盘活这样的潜力,让它尽量发挥出来,似乎成了当下行业内外急需面对并解决的问题。毕竟,只靠着各大热门档期给大盘续命,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说过去在疫情之前,冷档期还只是存在于部分月份的话,那么现在的情况就是,除了热门档期以外的时间段,冷档期的范围扩大了。这种“冷”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整个市场自我调节的活力在下降,另一个则是观众对于电影消费的投入也趋于冷静和谨慎。这两者其实是互相影响的,尤其是在疫情刚刚过去,人们的消费水平发生变化,且整个大环境的经济形势都开始冷静下来的时候,会体现得更加明显。

眼下,需要正视的问题或许在于,如何在非热门档期以外的日常档期中,将观众重新吸引回影院里。简单点看,主要有两点,一是要源源不断地持续提供优质的内容,无论是国产片还是进口片,像是前段时间的《保你平安》《铃芽之旅》,还有如今仍在热映的《灌篮高手》,其实都是很好的例子。二是如何尽最大可能发挥影片的长线效应,尤其是大量的中等体量的作品,如何依靠口碑、话题、营销等多方面来突围。

当然,除了这两点,必要的调控和刺激也必不可少,比如合理制定高昂的电影票价,以及适时增大电影等文化娱乐消费的投入。但说一千道一万,任何外部手段的助力可能都比不上一个真正深入人心的好作品带来的影响要大。以及,至少在现阶段的国内市场,电影仍然作为最普罗大众的文娱消费,甚至是特殊时期“可有可无”的存在,外部的教化和引导能够带来的影响仍然是微乎其微的。这或许才是真正根深蒂固且不好解决的症结所在。

截止今天,今年的全年大盘已经达到了197亿,距离200亿仅一步之遥。相比2021年达到200亿的时间点,晚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而距离我们年初定下的“保5争6”的目标,也有很长一段距离,可能改成“保4争5”会更现实一点。

但不管最终的数据是多少,或许从现在起需要把目光更多地着眼于当下,走得更稳当更扎实一点,把观众重新拽回影院,这恐怕是今年市场时刻需要牢记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