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改过之法:一心改过,万事从容

2019-06-17     海峡佛教网

1、虚心

人要虚心、虔诚地求学,不要自以为是,把别人的告诫、建议、提点当做耳边风。茫茫人海中,总有一山更比一山高,没有人是能够达到绝对的巅峰的,唯一能不断保鲜自身优势的,只有不断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借人之智,修善自己。

2、慎独

修身之道,最难是养心,养心最难之处,又是慎独。慎独,是独自一人时,亦有一双慧眼观照自己,不做出格事,不说出格话。慎独,之于他人是坦荡,之于自己,则是心安。

3、宽厚

宽厚是一种潇洒悠然的风度,是一种智慧处世的态度。宽厚处世,才能化干戈为玉帛,变一堵墙为一条路;才能开一扇方便之门,闭一张是非之口,才能满怀清风明月,抛下烦恼纠缠。

4、吃亏

古人云:“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时有贤人某临终,子孙请遗训,贤人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有句俗语说的好:“吃亏就是吃福。

5、寡言

好言者,是非多。谨言慎行、适时闭口,方能安稳处世。心有如泰山之稳重者,从不人前人后侃侃而谈,更不会言论他人是非,他们善于观察事物、认真倾听,毕竟成为一个善于倾听的好听众未必比成为一个言辞畅快的演说家简单。

6、不说人过

古人云:“宁在人前骂人,不在人后说人。”别人有缺点和不足之处,你可以当面指出,令他改正,但需出自内心想帮助对方的善意,不可带有侮辱、落井下石或看人出糗的心态,这样只会使自己的心灵藏污纳垢,且会造下口业以及罪孽。

7、不文己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一个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总想办法说出一套理由,把过错掩盖起来,掩饰自己的过错乃是最可耻之事。

8、不覆己过

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后的反省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这对于能否真正解决一个问题来说至关重要。唯有常思己过,才不至于每临大事都身陷囹圄般左右为难,而导致出错或漏洞百出。

9、闻谤不辩

闻谤不辩有很多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不引起烦恼,不引起一系列的后续波动,人家谤完了,我们不理他们,即使心里不痛快,算了!否则没完没了。吃了小亏,才不至于吃大亏,这跟“宽厚” 和“吃亏”是相当的。

10、不嗔

“不争,不嗔,难得糊涂”是清代文人郑板桥的传世名言,在他看来,事事非得争个首位,句句一定说赢他人,体现的是一种急躁而愚钝的功利之心。虽看似诸事完满获益,却未必能得理于人、求宁于心。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20UpWwBvvf6VcSZjpA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