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农村老太太带孙子找解放军,掏出一封信司令员亲自接见

2023-06-14   史密记

原标题:1948年,农村老太太带孙子找解放军,掏出一封信司令员亲自接见

1948年春节里的一天,一位衣衫褴褛、佝偻着腰的农村老太太,带着一个大约20岁的小伙子,来到了湖北麻城福田河镇双庙关。一路上,小伙子用双手搀扶着那位农村老太太,口中还不停地说道:“奶奶,你小心点,走慢一点!”很明显,小伙子是农村老太太的孙子。

当时,这里是中原军区下辖的鄂豫军区的司令部驻地,农村老太太带着孙子来这里干什么呢?由于人生地不熟,农村老太太和孙子一直在鄂豫军区司令部门口徘徊,时而探头向司令部里面看一看。

这时候,负责在司令部门外站岗放哨的解放军战士,察觉到了异样,他立即走上前去询问道:“老太太,请问你们有什么事情?是不是要找什么人?”

老太太的孙子听了之后眼神一亮,立即回答说:“对,对,对,我和奶奶是来找人的。”

解放军战士笑着又问道:“那请问你们要找的人是谁呢?”

这时候,老太太颤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了用粗布包裹着的东西,递到了孙子的手上。紧接着,老太太的孙子快速打开了那块粗布,拿出精心包裹着的一封信,并交给了解放军战士。

解放军战士看了看信上写的内容,原来是这位老太太是来找儿子的。可是,当看老太太儿子的名字之时,解放军战士有点纳闷了,因为他根本不认识老太太的儿子,而且整个鄂豫军区好像也没有叫这个名字的人。

怎么办?解放军战士看了看老太太,以及她的孙子,然后嘱咐道:“你们先在这里等一下,我这就进去向首长们报告。”就这样,那封信一级一级向上呈报,不过很多人都不认识老太太的儿子。最终,那封信来到了鄂豫军区司令员王树声的手中。

王树声看过信之后哈哈大笑,他兴高采烈地说道:“太好了,可算是找到了,不容易啊!许和尚要是知道了,不知道有多高兴呢!”王树声口中的“许和尚”不是别人,正是他的老部下——大名鼎鼎的许世友。由于许世友自全面抗战时期,便长期在山东工作,所以鄂豫军区的一般同志们,根本不知道许世友是谁。

紧接着,王树声司令员快速冲出了办公室,他要亲自接见门外的“贵客”。来到军区司令部门口之后,王树声司令员热情地和老太太握了握手,然后开心地说道:“大娘,我们可算是找到你了,要是再找不到你,都不知道如何给许世友同志交代呢!”

说完之后,王树声司令员看了看站在旁边的老太太的孙子,又说道:“你是黑伢吧,太好了,皆大欢喜啊!”

老太太的孙子腼腆地笑了笑,回答说道:“报告首长,我就是黑伢。”

至此,一切都搞清楚了——这位农村老太太是许世友的母亲,那个大约20岁的小伙子则是许世友的儿子许大安(乳名“黑伢”)。

在此之前,远在山东工作的许世友写了一封寻亲信,请求王树声在大别山一带帮助自己寻找离别16年的母亲和儿子。然而,时过境迁,许久之后许世友的寻亲信,才辗转到了母亲的手中。当老人家得知儿子还活着的消息后,激动的流下了泪水,然后带着自己含辛茹苦拉扯大的孙子,颠沛流离来到了鄂豫军区司令部的驻地。

许世友,1906年出生在湖北麻城许家洼(今隶属河南新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幼年时期,许世友经历坎坷,8岁的时候跟随拳师到少林寺习武。有一次,许世友回乡探亲,结果失手打死了以势欺人、横行乡里的地主恶少。这样一来,许世友被迫弃家离寺,四处流浪,一度在军阀的军队中当兵。

1927年,许世友回到家乡,加入了革命队伍,并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当时,王树声就是黄麻起义的领导人之一。1932年,红四方面军被迫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开始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此时,许世友告别了母亲、妻子朱锡明以及年仅3岁的儿子黑伢,从此杳无音讯。

在那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代,许世友的母亲经常以泪洗脸,时刻担忧着儿子的安全。好几年多去了,许世友一点消息都没有,也不知道是否还活在世上。面对着艰难困苦的生活,许世友的母亲和妻子朱锡明四目相对、无语哽咽,幼小的黑伢成为了她们的唯一寄托。

有一年,家里的光景差得不能再差了。怎么办?许世友的母亲和妻子朱锡明商量:“锡明,许世友跟着部队走了这么多年,可能已经死在外面了,活人不能为死人考虑,我看要不你再找一门亲事吧!”

最初,朱锡明并不同意改嫁,她始终盼望着许世友能够回来,可是根本熬不到头,看不到一点希望。后来,朱锡明慢慢顺从了婆婆的意见,找了一个老实本分的庄稼人,重新组建了家庭。朱锡明改嫁之后,许世友的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着自己的孙子,并靠着朱锡明的接济,艰难度日。

那时候,红四方面军前脚撤离鄂豫皖根据地,敌人就后脚来根据地扫荡,誓要把革命力量消灭干净。作为红军的家属,许世友的母亲被迫带着孙子东躲西藏,生怕年幼的黑伢落在敌人的手里丢了性命。许世友的母亲为了保住许家唯一的命根子,常常有家不能归,只能在深山老林里藏身。

由于条件非常艰苦,成天以野菜充饥,年幼的黑伢被饿得面黄肌瘦。有一年夏天,天气非常炎热,敌人又到村子里进行扫荡。奶奶和姑姑带着黑伢急忙跑上了山,在一处山洞里躲了好几天。此时,好几天没吃上东西的黑伢,趁着奶奶不注意,悄悄跑到山洞外面找野菜吃。

当时的黑伢根本分不清哪种野菜能吃,哪种野菜有毒,结果他拔出一颗有毒的野菜,就往嘴里塞。幸好,被奶奶及时发现,一把将有毒的野菜夺了下来,这样才避免一场悲剧。此时,被吓了一跳的黑伢哇哇大哭了起来:“奶奶,我太饿了啊,我太饿了啊!”

看着痛哭哀号的黑伢,奶奶瞬间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一看奶奶流眼泪了,黑伢就不哭了,他懂事地用手帮奶奶擦拭眼泪,并且说道:“奶奶不哭了,奶奶不哭了,我不饿了,我不饿了!”后来,姑姑冒着危险,跑下山找了一点粗粮和麦麸子做的干馍,拿回来给黑伢充饥。看着黑伢狼吞虎咽的样子,奶奶和姑姑顿时高兴地笑了起来。

黑伢七八岁的时候,奶奶带着他到邻村乞讨,一路上两人有说有笑。突然,黑伢看见和自己一般大的孩子骑在父亲的肩旁上路过,他心中顿时有点失落。过了一会儿,黑伢突然问道:“奶奶,别的孩子都是爸爸,我为什么没有爸爸呢?我的爸爸去哪里了?”

听到黑伢这么说,奶奶心酸不已,她哄骗黑伢说道:“你有爸爸,你爸爸在很远的地方,他干的是大事情。将来等你爸爸回来,一定会给你带很多好吃的,很多新衣服,到时候咱们家的日子就好起来了……”黑伢听了之后顿时高兴了起来,他手舞足蹈地跟在奶奶的身旁,和奶奶一块乞讨去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慢慢地,黑伢慢慢长大了,奶奶也渐渐老了。此时,黑伢也从奶奶的口中,得知了关于父亲许世友参加红军干革命的事情。可是,父亲许世友离家十余年,没有半点消息,黑伢和奶奶都明白——或许父亲许世友已经不在这个人世上了。

随着黑伢的慢慢长大,他懂事了许多,稍显稚嫩的脸庞,透着一股坚毅。俗话说,羔羊跪乳,乌鸦反哺。长大后的黑伢肩负起了照顾赡养奶奶的重任,虽然日子仍旧不怎么富裕,但是这一对在万般困苦中相依为命,并携手并肩从困境中走过来的亲人,却过得无比幸福。

或许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黑伢和奶奶就这样普普通通生活下去了。1948年春天,黑伢和奶奶心中那个不抱希望但期盼已久的事情发生了——有一封信辗转到达了黑伢和奶奶的手中。

在打开来信之中,黑伢激动地跳了起来,他高兴地告诉奶奶:“奶奶,我爸爸还活着呢,他在找我们呢,这就是他写的信!”

奶奶听到黑伢说的话,顿时号啕大哭了起来:“他还活着,太好了,上天保佑,我儿子还活着!”

原来,当年许世友跟随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之后,紧接着参加了开辟创建川陕根据地的斗争和红四方面军长征,而且成长为了红军一位高级将领。全面抗战爆发之后,许世友被派到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386旅工作,担任副旅长一职。

不久,为了开辟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许世友离开了太行山到山东地区任职,他先后担任过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旅旅长、八路军山东军区胶东军区司令员,为在巩固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等方面作出了不少贡献。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许世友继续留在山东地区工作,后来随着华东野战军的组建,许世友历任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山东兵团司令员、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及司令员。在此期间,许世友指挥部队先后参加过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胶东保卫战、济南战役,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8年春天,16年没有和家里人联系过的许世友,写了一封寻亲信,并请求自己的老领导王树声帮忙寻找自己的家人。当时,王树声担任中原军区下辖的鄂豫军区司令员,而这个鄂豫军区的位置就在大别山一带,这里也就是许世友的家乡。王树声接到许世友的寻亲信之后,急忙派人拿着信去查找许世友的家人。

不久之后,这封寻亲信就辗转来到了许世友母亲的手中。这样一来,许世友的母亲就得知了儿子还活着的消息。此后,许世友的母亲带着已经长成小伙子的孙子,颠沛流离地赶到了鄂豫军区司令部的驻地——湖北麻城福田河镇双庙关。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我们在文章开头说的那一幕——一位衣衫褴褛、佝偻着腰的农村老太太,带着一个大约20岁的小伙子找到解放军,掏出了那封寻亲信,然后受到鄂豫军区司令员亲自接见!

当时,由于许世友忙于指挥部队打仗,所以王树声司令员将许世友的母亲和儿子,妥善安排在自己家里居中。直到1948年年末,王树声司令员才派人将黑伢送到了山东,和自己的父亲许世友团聚。这一次,许世友的母亲由于年纪大了,所以并没有一同前往。

许世友和儿子在山东团聚之后,他对这个儿子充满了愧疚,自己离家16年杳无音讯,可苦了母亲和儿子。当得知妻子朱锡明迫不得已改嫁他人之后,许世友唏嘘不已,对着儿子说了一句:“也好,也好!”

在这段时间里,许世友和儿子相处得非常融洽,他还为儿子改名为“许光”。有一次,许世友当面问许光:“接下来你想干什么?”

许光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想当兵,像你一样打敌人!”

不久之后,在许世友的介绍下,许光参军入伍,先后在华东军政大学山东分校、第十二步兵学校、第五航空兵学校、大连海军舰艇学院参加学习。

这里要多说的是,许光在山东分校参加学习的时候,他的人生经历深深打动了任课老师李心田。后来,李心田结合几位将领的后代的传奇故事,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闪闪的红星》。这篇小说后来还被搬上了荧幕,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而许光就是剧中的主人公潘冬子的原型之一。

在部队工作期间,许光的表现非常优异,多次荣获上级领导表彰。到了1965年,已经36岁的许光面临着人生的一次艰难抉择。当时,许世友的母亲由于年老体弱,很不习惯住在南京,坚持要回老家安度晚年。可是,许世友由于工作在身,根本不能在母亲的身边尽孝道。

怎么办?有一天,许世友找到了许光,对他说道:“你奶奶年纪大了,她一个人在河南新县老家生活,我不放心……”

许世友的话还没说完,许光就明白了意思,他立即对着父亲许世友说道:“那我就回老家工作,这样方便照顾奶奶,她老人家含辛茹苦把我拉扯大,我应该为她老人家养老送终!”

看着儿子许光那坚毅的神情,许世友动容了,因为在他看来儿子以前吃了不少苦,现在在部队中干得也不错,这次让儿子回老家去工作,对儿子有点不公平。听到儿子许光这么说,许世友开怀大笑,他高兴地说道:“好儿子,你不愧是我许世友的儿子,好样的!”

不久,许光办理了转业手续,被分配到河南新县武装部工作,担任武装部副部长。在父子离别之际,许世友摆下了家宴,欢送儿子许光。推杯换盏之间,许世友眼含热泪对儿子许光说道:“你是我的好儿子!我现在军务繁忙,不能回家尽孝,只能由你代我回乡好好服侍你奶奶了。”

此时,许光也流下了眼泪,因为回到家乡也就意味着他又要和父亲许世友分别了,他含泪允诺,并告诉父亲许世友自己一定会照顾好奶奶。

回到家乡之后,许光一边照顾奶奶,一边积极投身到家乡的建设之中,为建设家乡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贡献,帮助县里沟通协调一些建设项目和调拨军用物资。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就在许光回家乡工作的这一年,奶奶以93岁高龄安详去世,这让许世友和许光悲痛不已。

奶奶去世之后,部队曾考虑让许光重返军营,但是许光却谢绝了。在许光的心里,当年父亲许世友义无反顾地走出大别山,那时乡亲们需要革命,需要改换新天地。而如今,家乡需要建设,乡亲们需要富裕生活,自己必须留下来和乡亲们一道,为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将军因病在南京去世,享年80岁。当得知这个噩耗之后,许光悲痛不已,心中不停地自责自己没有在父亲身边尽孝。后来,按照许世友生前的遗愿,他被安葬在了河南新县许家洼——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常年守候在母亲的身边。

许光一生共有四个子女,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孩子们的名字都是爷爷许世友取的,分别是许道昆、许道仑、许道江、许道海。孩子们长大成人之后,和父亲许光一样始终保持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默默地耕耘着,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和成就。

2013年1月6日,许光因病在家乡去世,享年84岁,安葬在了奶奶和父亲的身边。经历了无数坎坷的祖孙三代人相互守候,,从此再也不用分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