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在北京中南海举行的一场庄严的授衔仪式上,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了一批杰出的军事领袖。
授衔仪式上除了十大元帅外,最瞩目的当属十大将军的人选。
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粟裕和陈赓两位将军。
粟裕是我党赫赫有名的“战神”,人称“常胜将军”的奇才。
陈赓则是和蒋先云、贺衷寒并称为“黄埔三杰”的军事天才。
两位都是战功赫赫的开国将军,要想比较他们谁更厉害,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而作为他们的政治对手,蒋介石就曾给出过他的答案。
陈赓,生于湖南,出身于将门世家。
1916年,年仅13岁的他毅然踏上革命之路,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党的老资格。
从陆军讲武学校毕业后,陈赓又进入黄埔军校深造。
在当时的一众青年才俊中,陈赓亦是佼佼者,是“黄埔三杰”之一。
随后,他前往苏联学习保卫工作,成为了我党情报领域的奠基人。
游走于各方势力之间,在上海名声鹊起的“王庸”先生,便是他在隐蔽战线上所向披靡的传奇。
陈赓
美国大使馆的参赞卡尔逊曾对他极为赞赏,甚至称赞说:“386旅是中国最出色的一个旅。”
文可指点江山,出谋划策;武可纵横沙场,上阵杀敌。
如果说陈赓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军事天才,一位能够在多个领域脱颖而出的“跨界”精英,那么粟裕则可用“奇才”来形容。
粟裕,出生于湖南会同县,自19岁起就踏上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他参与过湘南起义,后又追随朱德,参与了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斗争。
十年时间里,粟裕从一名普通士兵崭露头角,最终成为了解放军的高级将领。
若是要从这些高级将领中评出一个最优秀的,那恐怕不容易。
但要是选一个最令蒋介石最头疼的,那粟裕将军则当之无愧。
粟裕
1947年3月,蒋介石调动国民党45万大军,发动了一场针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行动。
敌方的意图显而易见,他们步步紧逼,试图将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围困在鲁中沂蒙山区,一举消灭。
敌情严峻,粟裕深思熟虑,决定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侧击泰安,干扰敌人的战略部署。
我军迅速夺下了东、西、北关等敌外围阵地,接着又成功攻占了泰安城外的制高点。
泰安的守军是敌方第72师,此时孤立无援,师长杨文泉紧急向驻扎在徐州的总指挥顾祝同求援。
顾祝同认为,共军选择来鲁西南攻打泰安,这样舍近求远,必定是粟裕的“调虎离山”之计。
因此,顾祝同决定坚持原有的作战计划,继续向新泰和蒙阴方向推进。
眼见敌人不为所动,没有增援的打算,粟裕又迅速做出了战略调整,下令西线兵团立即攻占泰安。
尽管泰安战役取得了胜利,但粟裕原本打算引诱敌人调动的计划并没有实现。
因此,粟裕开始思考下一步的作战方向,决定在鲁西和鲁中同时展开攻势,目标是宁阳和青驼。
宁阳很快就被成功收复,但在鲁中,情况并不那么顺利。
按照粟裕原本的计划,我军将对临蒙路沿线的汤恩伯第1兵团发动夜袭。
然而,汤恩伯高度警觉,有所准备,没有轻易上钩。
在接到临蒙路各部队遭受夜袭的报告后,他立即命令沿线的三个师撤退至山区固守。
汤恩伯
面对这样的情况,粟裕迅速做出决策,终止战斗,寻求新的破敌策略。
就在这个时候,新泰被敌方的整编11师夺走。
经过一番思考后,粟裕决定趁着敌人尚未稳固立足之际,将敌11师歼灭,以扭转当前的被动局势。
敌方整编11师由胡琏指挥,是蒋介石手下被誉为“金钢钻”的精锐部队。
当胡琏的部队被华野四个纵队包围后,他立即向蒋介石发出求援请求。
蒋介石遂令邱清泉的第五军前来增援。
然而就在邱清泉连夜调兵遣将时,粟裕又一次迅速作出反应,主动撤出了对新泰的包围。
很快,汤恩伯的第1兵团就开始行动,企图占领沂水城。
汤恩伯
在经过仔细考虑后,粟裕建议集中兵力,打击第1兵团右翼。
于是5月11日晚,华野的六个纵队在夜色的掩护下兵分几路,向东南方向奔袭。
然而就在这时,华野情报处突然送来了一份紧急情报。
这份情报十分重要,其中显示,汤恩伯的第1兵团计划在明天上午对华野发动进攻。
整编74师被定为主攻部队,他们计划直接攻击华野指挥部所在地。
战局变化迅速,粟裕飞速思考,他必须马上做出决断。
这时,一个大胆的作战思路已在他脑海中形成。
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因此敌人布重兵意欲实现中央突破,料定我军无法抵挡。
既然如此,不如一改往日先打薄弱之敌的传统战法,直接来一个猛虎掏心!
粟裕当即决定,撤销沂水的作战计划,调集全部部队,围歼敌74师。
1947年5月13日晚,孟良崮战役正式爆发。
华野的十几万军队包围了整编74师,将其困在孟良崮及附近的一些山头上。
经过三天的激烈战斗,我军全歼整编74师,并击毙了敌师长张灵甫。
“示形于鲁南,决胜于鲁中” ——孟良崮战役是我军又一经典战例。
在敌人重兵密集的情况下,以中央突破对付敌人的中央突破,这在此前还没有过先例。
孟良崮大捷,更是震惊中外。
直接瓦解了蒋介石的“重点进攻”山东计划,快速扭转华东战局,使我军从之前的战略防御转向了战略反攻阶段。
而粟裕将军作为指挥,无论是对局势判断的迅速,几次临阵换计的魄力,还是创造性的战术,都足见其胆识与智慧,以及卓越的指挥艺术与谋略。
1947年,刘邓大军在千里跃进大别山地区后,我军将解放战争的主要阵地由内线转移到了外线。
然而,当时的战局形势非常严峻,对我军非常不利。
刘邓大军在千里跃进中遭受了严重的困扰,被困在大别山,部队也遭受了严重损失。
谭许兵团在胶东地区坚持着,只有陈谢兵团能勉强支撑。
国民党的机械化部队充分利用其机动性优势,采取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不断在中原地区进行快速机动和进攻,使我军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威胁。
当时,粟裕接到的命令是要渡江南进,出击外线,吸引中原国民党军回防江南。
然而,在整训期间,粟裕深入研究了中原战场的敌我情况,以及我军战略行动的利弊得失。
1948年4月18日,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思考,粟裕向中央军委发电,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建议华东野战军的三个纵队暂时不要过江,而是集中中原主力,在黄淮地区展开几场大规模的歼灭战。
粟裕的建议得到中央采纳后,他也立下了军令状:在4-8个月内歼灭敌第五军。
第五军军长就是打仗不要命,人称“邱疯子”的邱清泉。
而第五军又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 也是国民党最早的一支机械化部队。
想要歼灭这样一张“王牌”,并非易事。
根据粟裕布置的作战计划,3纵、8纵攻克许昌后,由许昌东进向淮阳,吸引第五军南下。
中原野战军则发动宛东战役作为策应,吸引胡琏兵团南下。
战局不出粟裕所料,邱兵团开始由定陶一带开始向太康、淮阳方向行动,企图寻机配合胡琏兵团夹击歼灭陈唐兵团。
这时,粟裕兵团的主力,第1、4、6纵队,以及两广和特种纵队迅速渡过黄河,进抵定陶、城武地区,吸引邱兵团回转北上。
果不其然,邱清泉兵团又急速回军,封堵粟裕兵团。
按照粟裕原本的计划,邱兵团向北转移时,陈唐兵团将尾随敌军北进,协同南渡黄河的各纵队夹击邱兵团于鲁西南。
可意料之外的是,蒋介石很快意识到了粟裕此举的威胁,迅速在鲁西南一带集结了10个师左右的兵力。
如此庞大的兵力, 一旦打成胶着状态, 则于我军不利。
于是粟裕当机立断,临时改变作战计划,定下了 “先打开封,后歼援敌”战略。
不得不说,邱清泉也不愧是国军中数一数二的骁将。
他第一个看出粟裕准备攻打开封,并赶忙向蒋介石呈电报告。
然而南京国防部和“剿总”却坚持认为,这只是粟裕声东击西的计策,他的真实目的就是要在鲁西南夹击邱清泉部。
6月15日,陈唐兵团接到命令,开始向开封急进。
17日兵临开封城下,经过五天的激战斗,22日全歼守敌,占领开封。
开封的解放,给了蒋介石很大的压力。
为挽回败局以安人心,蒋介石立即下令,邱清泉部及第四绥靖区刘汝明部由兰封、菏泽地区继续向开封攻击前进。
同时,以整编75师,72师和新编21旅组成区寿年兵团,沿公路由民权地区经睢县、杞县夹击开封。
两路大军气势汹汹,粟裕却处变不惊。
他认为,区寿年兵团是仓促编成的,又缺少对我作战经验,战斗力较弱,比较好打。
如能设法诱引邱、区部拉开距离,则可以找到歼敌的战机。
向中央军委报告了作战计划后,粟裕即于27日下令部队投入豫东战役第二阶段——睢杞战役。
考虑到国民党援军正多路逼近,粟裕便决定改变战术,由攻城阻援改为弃城打援。
6月26日, 粟裕下令我军主动撤出开封。
邱清泉急功近利,区寿年犹豫多疑——不仅是战场形势,粟裕对敌人心态的把握也十分精确。
不出所料,邱清泉果然求战心切,仅以一个旅配合刘汝明部进占开封,主力则尾随陈唐兵团向通许方向追击。
而区寿年兵团公路行军,又担心被华野围点打援,因此进抵睢县、杞县一带后,果然开始徘徊不前。
这样一来, 邱、区两部之间,就形成了40公里的间隔。
这正是粟裕所期待的结果。
27日,粟裕下令四个纵队南北夹击,围歼区寿年兵团。
陈唐兵团则在邱清泉部进入开封后,由通许掉头向东,阻止邱清泉部东援。
这是粟裕等待的最好时机,这样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却被他牢牢握在手中。
区寿年兵团被围后,蒋介石严令邱清泉迅速攻击前进与区寿年会合,并亲自乘飞机到睢县、杞县上空督战。
同时,蒋介石又将正预备北援兖州的黄百韬调回了商丘,他的整编第二十五师与第三快速纵队和交警第二纵队,组成了西援部队。
第三快速纵队是一支以伞兵为主的全美械部队,超强的机动力让我军负责牵制阻援的部队措手不及。
粟裕手中已无兵可调,中央不得不派华北军区的独一、三旅南下参战。
这是战役的关键时刻,7月2日粟裕召集野司开会,要求全军要咬牙坚持下去。
此时,区寿年兵团主力已被歼,邱清泉部在我军阻击下伤亡也较大,但敌整编七十二师这边却一时难以攻下。
区寿年
黄百韬兵团是临时组成的,又经过长途跋涉,可以围歼,且72师大概率也不敢前去救援。
于是,粟裕又重新调整部署,从阻援部队中抽调兵力加强突击力量,围点打援,集中力量先歼黄百韬部。
7月2日,粟裕兵团各主力纵队就迅速对黄百韬部形成了包围,并歼其两个团。
7月5日, 我军向黄百韬部发动总攻,又歼其一个多团,野战机动能力基本被打没了。
黄百韬甚至已经开始焚烧文件,做好了战死的准备。
然而就在这时,东援的邱清泉部已进抵龙王店附近,整编第七十四师从商丘进到宁陵,胡琏部的先遣队也从平汉线向太康以北急进。
战场的形势越发严峻,7月6日,粟裕做出了决定,要在敌重兵靠近之前,结束豫东战役。
7月7日,粟裕向中央军委报告了战场形势,并提出了撤退休整的建议。
至此,历经了20个昼夜连续作战的豫东战役,终于结束。
虽然是一场胜利之战,但结局似乎差强人意,也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可是,这一场“夹生”的险胜,却给整个解放战争带来了深远影响,算得上是一个关键转折点。
这场由我军主动发起的外线攻势作战,被粟裕称为一生中“最复杂、最剧烈、最艰苦的战役之一”的作战,不但锻炼了我军的攻防能力,也削弱了国民党部队的信心。
豫东战役后,国军全面转入战略防御,国军单个兵团的行动已不再安全,甚至济南十万大军被围,也不敢来救。
豫东战役不仅是战役上的转折,更是关键的心理转折。
而作为这场战役的指挥,粟裕居功至伟,功不可没。
除此之外,在解放战争时期,粟裕还参与了苏中战役和淮海战役等著名战役。
粟裕一次又一次创造了以寡胜众、以弱制强的奇迹,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蒋介石因此这样评价粟裕的军事能力:诡计多端,难以肃清!
想来若是只论军功,那么这位常胜将军的战功,毫无疑问可以把他送上元帅的台阶。
因此,粟裕位列十大将军之首,实乃当之无愧。
参考资料
[1] 粟裕影响中央战略决策的一次直言[J]. 魏白.领导科学,2001(19)
[2] 粟裕建议发起和指挥豫东战役始末[J]. 何立波.湘潮,2006(06)
[3] 蒋军整编七十四师孟良崮覆灭记[J]. 孟昭庚.文史春秋,2017(05)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