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域区划变迁
本县疆域褊小,东近海滨,自古以来,即为偏僻之区,隶属屡易,变化很多,从而疆域境界,区划沿革,错综复杂,难以细考。现据明、清两代的旧志记载,就其能查证者,概述于下:
一、明代:庆云县在州城(沧州)东160里,东至海丰县界40里,南至阳信县界60里,西至乐陵县界40里,北至盐山县界60里。
庆云全县分四乡,编户11里,其后以钦贤三里居民过稠,分为12里。即:居仁坊,居仁里,钦贤(乡)一里,钦贤(乡)二里,钦贤(乡)三里,钦贤(乡)四里,庆云(乡)一里,庆云(乡)二里,庆云(乡)三里,归德(乡)一里,归德(乡)二里,归德(乡)三里。
二、清代:庆云县在直隶省之东南境,北极高38°30',距省城470里,距北京630里。东至山东武定府海丰县界35里,至县治45里,西至盐山县界15里,至山东武定府乐陵县界15里,南至山东武定府惠民县界55里,至县治90里,北至盐山县界20里,至县治60里,东南至山东武定府阳信县界42里,至县治55里,西南至山东乐陵县界18里,至县治40里,东北至山东海丰县界20里,西北至盐山县界17里。全境东西广45里,南北袤55里。
全县泛分为东、西、南、北四乡,辖村385。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在开办自治的名义下,县里设置自治局,全县划为八个区,票举正副区董16人。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又改区局为巡警分局,自治局取消。
从上看来,明清两代的县内区划,虽然也有乡、里、区、局之分,但都不是全面的一级行政。
三、民国建立至“七七”事变(1912—1937年):
清末民初,本县疆域区划,基本未变。直至1927年,在北伐革命战争胜利进军中,由于国民党“四·一二”叛变,蒋介石窃取了胜利果实,1928年庆云县进入了国民党统治时期,把全县划为六个行政区,共辖村庄380个。疆域面积,南北平均纵长约为二十八公里,东西平均横宽约为二十公里,全县总面积约为五百六十平方公里。各区所辖的村数、村名如下:
第一区:(区公所设玉皇崔)
玉皇崔、小秦家、小李家、邓家、徐波罗、杨油坊、尹家、黑牛王、东南桃木、中桃木、前桃木、后桃木、西桃木、蔡家、小宋、后堂、大杨家、王信家、小杨家、孙八里、李八里、范家桥、刘心卓、窦家、赵魁斗、马家、胡家(即城西胡)、杜家、陈家、前秦、于环珍、中秦、簸箕李、后辛(即后簸箕李)、课王家、贾家、白庙、马家、刘家、羊毛锥子、耿家、龙王庙、海子王、孙良广家、王打狼家、托家、南台、大麻湾、石麻湾、胡麻湾、王可忠、西左耳、小王家、王母庙、马家、冯家、崔家、李冉家、齐家、石家。
第二区:(区公所设严家务)
严家务、前庄科、后庄科、张辛、周辛、小武家、单家屯、波徐家、大淀、小淀、大苏家、张培元、贾家、李家、段家、蒋家桥、小蒋家、白家庙(即邢家)、陈道口、徐道口、杨道口、霍道口(即黄道口)、马古台、小杨家(即小赵)、东袁家、大袁家、小袁家、赵家集、大杨家、小杨家、黄花马、梁家、郑家、任家、牟家、东安务、西安务、后安务、刘贵家、王皇家、受益家、柴林庄、关家、小马家、波张家、大黄邱、撒黄邱、刁黄邱、蒋黄邱、邓黄邱、周家、贾家、东三里、西三里、小三里、东左耳、冯家桥。
第三区:(区公所设板打营)
板打营、大刘家、小刘家、大宗家、冯家、颊河徐、大王家、小王家、肖家、大郝家、兴隆店、河涯赵、吕家、齐家、王挂甲、西张家、东张家、常家、大唐家、小唐家、霍家、大高家、河东李、河东许、毕家、李家、孙家、郭家、田家、邱家、张巧家、廿里铺、簸箕徐家、史家坊、周家、大胡家、小胡家、肖家寺、前柳行、西柳行、后柳行、北齐家、李营家、小魏家、纪家铺、小杨家、前柳家、中柳家、后柳家、刁家、洼刘家、张风皆、郭家、孟家、徐家、前乔家、后乔家、大道王、石官堂、郭家楼、前马家、中马家、后马家、于家店、魏家洼。
第四区:(区公所设杨和尚寺)
杨和尚寺、文候齐家、王醉酒家、后丁家、中丁家、前丁家、何家、王家集(西头)、稍瓜张、拐构李、刘古风家、沙田家、沙郑家、沙窝秦、东崔家、中崔家、西崔家、堤南刘、马周家、郑家庙、甄张家、大尹家、小尹家、大辛家(即苗辛)、仁和刘家、西苗家、东苗家、徐家、大店、茂杨家、梁家、前段家、小李家、田家、后段家、中胡家楼、大胡家楼、东小庄、西小庄、北小庄、东胡家楼、郎家、崔宋家、解家、堤口崔、前翟家、东翟家、后翟家、撒家店、白家。
第五区:(区公所设尚家堂)
尚家堂、东刘家、王高家、鹚 王、毕家、东仓、中仓、西仓、吕家坊、周家、大孙家、杨大夫家、前李、后李、陈乡宦、李赤城、和睦程、小马家、徐家、王谈家、小靳家、西张牌、东张牌、大靳家、贾家、梁家、李家店、徐家堰、枣林王家、李梓家、东吴家、西吴家、灶户李家、北王家、小姚家、朱家、菜张家、冯家、北侯家、纪王桥、南侯家、棘科寨、南王寨、小勾家、大勾家、小孙家、东崔郎坞、姚千家、马家、郑家、李白元家、庆云赵家、西崔郎坞、李含贲、小周、小刘。
第六区:(区公所设解家集)
解家集、柳家、乔万家、范家庵、任家店、信家、绵刘家、官后周、后官庄、前官庄、都家、慈家、大陈家、小张家、小刘家、寺后周、石佛寺、南杜家、刘谟家、程太监、刘双全家、张桃符家、养马王家、崔家、姜杨李家、李泮池家、窦家、南胡家(即陈瑞芝)、小田家、小侯家、汾水王家、汾水杨家、汾水马家、小刘家、小高家、小马家、小丁家庙、大丁家庙、杨马家(即杨庄子)、贾家、戴家、周家、小尹家、吴家井、韩家、程家、杨钦赐、前于家、后于家、赵蜡台家、五家井、陈希贤家、王古全家、西窑、东窑、大刘家(即雹泉庙)、小刘家、和尚家、毕凌霄、杨家、小张家(即东杨)、后张、香房、甄家、小崔家、袁家、屠户崔家、寇家、王知县、韦家、李博士家、马家、志门刘家、北侯家、王南津家、小徐家、韩家、屠家、齐家、楼子李、小李家、胡家岭、刘南纯家、陈西野家、撒家、歪柳树、小解家、李云衢、杜树刘家、小郑家、杨习武家、洼于家。
四、“七七”事变到日本投降(1937—1945年):
1937年秋,抗日战争开始。1938年春,共产党领导下的战地动员委员会,仍沿用原来六个区的行政区划开展工作,经过一段时间,根据当时战争形势的需要,将全县六个区并为三个区,即一、二两区合并为一区,三、六两区合并为二区,四、五两区合并为三区。继此不久,又把全县划为四个区。鬲津河以北,龙王庙以南为一区;鬲津河以南,老马颊河以北,板打营以西,姜杨李以东为二区;老马颊河以南,周商以北为三区;板打营以东,蒋家桥以西,老马颊河左岸,鬲津河右岸的所有村庄为四区。
1939年初,日寇第二次进占庆云县城,沿用了国民党时期的行政区划,并在较大村镇(解集、尚堂、板营、黑牛王、南台、任家、杨和寺)先后安设据点,妄图以高压武力统治全县人民。为了粉碎敌人阴谋,有利抗战活动,于1940年春,在上级领导的指示下,乃将庆云一区的60个村及二区的周尹、贾戴、吴、韩、程五个村和四区的前庄科、后庄科、张辛、周辛四个村,共计69个村划归盐山县所辖,并由乐陵第三区划来82个村归由庆云县辖,建立了新的一区。82个村的村名是:
王官家、万粮张家、小菅家、南赵家、薛家桥、张家、杨家、大范家、小范家、南孔家、小魏家、小王家、王铁匠家、小张家、小孙家、东辛店、小吴家、毕家、韩家、张立家、万顷刘家、松树高家、王文郭家、蔡王家、李孝忠家、刘化风家、尹家、鲁家、小许家、姜家、松树马家、大李家、张货郎家、张玛郎家、陶家、史家阁、李庄宇家、北孔家、石家寨、邓家集、姚家、坊子、北赵家、顾家、傅兴宇家、洼李家、王双志家、后周家、前周家、石甲王家、小芦家、小田家、银丁扣、接骨李家、郭家、张明川家、灶户田家、香匠家、张培元家、灶户李家、蔡家、小高家、陈于家、小张家、任洪仁家、苏家、匡家、焦家、林家、阎家、小李家、曹家、魏家、刘学川家、穆家堰、朱家桥、王家滩子、赵家滩子、郑家庙、高文亭家、小陈家、张蝎子家。
这个时期全县共辖四个区,393个村,疆域面积约为五百二十二平方公里。
1941年秋,为了加强地方行政领导,适应抗战形势需要,又将三区东部的50个村(即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老四区)划为第五区。1944年秋,抗战形势有了新发展,又把该区建制撤消,这些村庄仍归原三区领导。
1943年2月,日寇进一步采取分进合击、铁壁合围的疯狂扫荡,为了扩大活动范围,争取战争中的主动权,又将东辛店西北部的小高、陈于、蔡家、张培元、香匠、灶户李、接骨李、郭家、银丁扣、小田、洼李、王双志、后周、前周、石甲王、小芦、张明川、灶户田、焦家、林家、匡家、苏家、任洪仁等23个自然村划归靖远县二区,将东辛店以东的45个村划归庆云二区领导,同时,一区在所余14个村的基础上,将疆域向西南扩展,由乐陵、阳信两县划来142个自然村,归新一区管辖。这142个村的村名是:
仲家、崔家、张大夫、小孙、溜口田、韩武举、孙家堰、刘大保、张瑟桥、邢家、双庙赵、薛楼、郑庵、旮旯李、马家桥、刘桥、张家园子、徐家、董家、东关、辛庄、玉皇堂、小郑、大李、东屯、后屯、前屯、西屯、小张、杨少白、小许、五里庄、魏家、粉李、小郭、崔庙、邢家、韩亭、五里冢、小杜、康家、赵胡同、豆腐刘、徐赵、葛家、王官刘、小王、小寺、大乔、后彦、前彦、李莲池、马家桥、张皮屑、尹西吴、苏家、王海水、冯家、善化桥、阎家集、唐家、封家桥、小张、大张、小范、国坊、段家、前张、杨桥、兴隆镇、涝洼郑、孙家、高桥子、大王、小寨、小王、吴家、东姜、小王、史家、高家、贾家、小郭、小逯、尹道口、阎芙蓉、阎孟家、杜家、辛家、宋家、李屠家、张官、西姜、马家、寨头堡、丁家、方家、梁庙、王屯、冢上、吴家、阚家、郑庙、小胡、油苏、李斗子、尚家、董家、堤口杜、辛庄、小半屯、大半屯、宋庙、八里庄、南王、坡赵、小王、郭家、陈家、韩家、尤家、高家、齐家、谷王、豆腐李、胡家、东堡、西堡、张家场、郝家、桑庄、桑坊、张盘石、小杜、辛庄、小许、铁甲营、小白家、张王官、大白杨张、小白杨张、张顶家。
这个阶段,庆云全县分为五个区,共计512个村。县域境界,西到乐陵县东关,西南到杨安镇大半屯,东到河东李、河东许,东北到蒋家桥,南到刘古风、稍瓜张,北到鬲津河。全县形成一个西南东北向的长条形,总面积约为六百一十平方公里。
五,日本投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5—1949):
1945年7月,庆云县城解放。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一段的疆域区划变化,主要是恢复建制性质的。1945年冬根据上级指示,把原由乐陵、阳信划来的156个村所建立的庆云第一区,仍旧划回乐陵县,并把原由庆云划归盐山的69个村重新恢复原来庆云第一区,这时全县分为四个区。各个区的疆域境界,除第二区增加了从乐陵县划来的东辛店以东45个村以外,其他一、三、四三个区的疆域仍同1937年。继此不久,为了加强基层领导,又从一区南部,二区北部,四区西部,划出52个自然村,建为城关区(即第五区)。全县乃成为五个行政区的建制,共425个行政村。
1946年,为了有利于对边缘村的行政管理,又与无棣、阳信、盐山三县协商,报请上级批准,调整了县与县间的插花村与寄庄户村。马颊河岸原属庆云县的村庄河东李、河东许、郎家、宋家、解家、堤口崔、东胡楼、李家、段家、贾家、蒋家桥(11村)划归无棣县。马颊河以西原属无棣县的村庄前王、中王、后王、胡家店、周家、孙家、柴家、东刘、西刘、阎家枣行、徐家园子、巴古、东赵、后赵、龙王庙、小屯、姜屯17村划归庆云县。与阳信、盐山两县方面的,将原属庆云县的周家、吕家坊、大孙、杨大夫、沙田家、沙郑家、稍瓜张、王集、庆云赵等九村划归阳信县,并将原由阳信县属的碱场刘(即小辛)、张拔贡(即小张)、辛庄和盐山县的前堂、卞家共五村划属庆云县。这时全县仍分五个区,并于1948年在区以下建立了52个乡,辖427个村。
以上时期的疆界:从县境西北角的前堂开始向东延伸经后堂、五桃木、油房、耿家、孙良广、南台到县境东北角的小屯一线,为北境边界,与河北省的盐山县交界;由小屯村起向南延伸到大淀村转向东南经苏家、阎枣行沿老马颊河西岸(即今之德惠新河)到前王,再往南行经后段、梁家、茂杨到县境东南角的何家村一线为东境边界,与山东无棣县接壤;由何家村起向西南延伸经郑家庙、刘古风、秦家、辛庄、东仓经姚千到县境西南角的李含贲一线为南境边界,与阳信县相邻;由李含贲起向北延伸经西郎坞、纪王桥、杨家、大范、东辛店、姜家、松树马、傅兴宇、坊子、石高、卞家、王信到前堂一线为西境边界,与乐陵县交接。全县地形基本逞长方形,东西横宽约为二十一公里,南北纵长约为二十八公里,全县面积约为五百八十八平方公里。
1948年至1952年行政村分合变化情况表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河北、山东调整疆界(1949——1964):
本县疆域区划,从1948到1952年间,计有五个,区,52个乡,405个村。1952年庆云县由山东省改属河北省辖,1953年内对于县内区划做了小的调整,在原来52个乡的基础上,又调整为57个乡,仍辖自然村庄405个。各区、乡所辖村数、村名如下:
1956年8月到1957年底,为了减少行政层次,加强基层领导,进行撤区并乡,将原来五个区的建制撤消,并把57个乡并为21个乡。即:麻湾乡、胡楼乡、尚堂乡、白庙乡、黑牛王乡、西韩乡、李庄宇乡、解集乡、石佛寺乡、小郑乡、大王乡、东郎坞乡、甄张乡、徐园子乡、常家乡、王皇乡、大胡乡、板营乡、冯家乡、三三里乡、韦家乡。
1958年初又并为13个乡。即:麻湾乡、任家乡、城关乡、大丁庙乡、严务乡、尚堂乡、大靳乡、中丁乡、玉皇崔乡、板营乡、东辛店乡、解集乡、大胡乡。
1958年8月后,建立人民公社,实行乡社合一,将原13个乡,272处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五个乡,同时也是五个人民公社,即:庆云乡(钢铁人民公社)、解集乡(前锋人民公社)、大靳乡(后迁尚堂,前进人民公社)、大胡乡(兴无人民公社)、严务乡(庆丰人民公社)。不久,上级指示,为了保留地区历史名称,避免各地的社名重复,以及具体体现政社合一体制,人民公社改按社址所在地名命名,这样,五个乡与五个人民公社的名称统一起来。即:庆云公社、解集公社、尚堂公社、大胡公社、严务公社。同时,为了便于基层工作的领导,又在五个人民公社之下,设置38个管理区,共辖村数(大队)410个。各公社的管理区数以及各管理区的所辖村数:
1956年前,全县辖村405个,到1958年间,虽然疆域未动,由于几个村的变化(见附表),总村数增为410个。
〔附〕1958年几个行政村变化情况表
┏━━━━━━┳━━━┳━━━━┳━━━┳━━━━┳━━━━━━━┓
┃ ┃ 单 ┃ ┃ 单 ┃ ┃ ┃
┃变化前 ┃ ┃变化后 ┃ ┃增加数 ┃ 备 考 ┃
┃ ┃ 位 ┃ ┃ 位 ┃ ┃ ┃
┣━━━━━━╋━━━╋━━━━╋━━━╋━━━━╋━━━━━━━┫
┃ ┃ ┃ 中崔 ┃ ┃ 1 ┃ ┃
┃中西崔 ┃ l ┃ ┃ 2 ┃ ┃ ┃
┃ ┃ ┃ 西崔 ┃ ┃ ┃ ┃
┣━━━━━━╋━━━╋━━━━╋━━━╋━━━━╋━━━━━━━┫
┃ ┃ ┃ 东柳 ┃ ┃ ┃ ┃
┃ 三柳家 ┃ l ┃ 前柳 ┃ 3 ┃ 2 ┃ ┃
┃ ┃ ┃ 后柳 ┃ ┃ ┃ ┃
┣━━━━━━╋━━━╋━━━━╋━━━╋━━━━╋━━━━━━━┫
┃ ┃ ┃ 后田 ┃ ┃ ┃ ┃
┃孙郭田 ┃ 1 ┃ 东田 ┃ 3 ┃ 2 ┃ ┃
┃ ┃ ┃ 邱庄 ┃ ┃ ┃ ┃
┣━━━━━━╋━━━╋━━━━╋━━━╋━━━━╋━━━━━━━┫
┃合计 ┃ 3 ┃ ┃ 8 ┃ 5 ┃ ┃
┗━━━━━━┻━━━┻━━━━┻━━━┻━━━━┻━━━━━━━┛
1958年11月,本县与盐山、孟村两县合并,称盐山县。原庆云县范围仍保持五个公社38个管理区的组织形式。
1961年6月又与盐山分县,仍将原庆云的五个公社划为庆云县。接着,又将原五个公社划为城关、刘范、玉皇崔、王可忠、严务、大胡、中王、板营、徐园子、尚堂、大靳、东郎坞、中丁、解集、东辛店、小郑、大丁庙等17个公社。
1962年5月,从中丁公社又划出了一个杨和寺公社,共18个公社。
七、河北、山东两省调整疆界后(1964—1980):
1964年底,冀鲁两省调整省界,本县由河北省划归山东省,仍为庆云县。以漳卫新河(原四女寺减河)为界,左岸的部分社队划归河北盐山县,计有玉皇崔整个公社的玉皇崔、于环珍、中秦、贾家、白庙、课王、前簸箕、后簸箕、小秦、小李、北邓、徐波罗、杨油房、北尹、黑牛王、东木、西木、后木、中木、小宋、后堂等21个大队。
王可忠整个公社的王可忠、西左耳、胡麻湾、石麻湾、大麻湾、王打狼、托家、南台、东良广、西良广、龙王庙、耿家、杨家、马家、刘家、海子王等16个大队。
刘范公社的部分大队,即:范堂、刘心卓、城西胡、赵家、马家、窦八里、李八里、孙八里、小杨、大杨、王信、前堂、蔡八里等13个大队。
城关公社的部分大队,即:城里、东关、西关、石家、四合村、冯家、王母庙、马家、前秦、陈家、杜家等11个大队。共计61个大队。城关、刘范两公社的部分大队,即漳卫新河右岸的后张、和尚家、毕凌霄、西杨、东杨、香坊、西三里、东三里、东周家、东贾家、东后马、西后马、甄家、袁家、小刘家、雹泉庙、东窑、西窑、小窑、王古全、陈希贤、赵蜡台、屠户崔、寇家、后于、杨钦赐、周尹、贾戴、韩家、程家、卞家等31个大队,合并建为庆云县后张公社。原盐山县漳卫新河东岸崔口公社的17个大队,即崔口东南、崔口东北、崔口西南、崔口西北、小张庄(以上五个大队原为一个自然村)、刘庄、东齐周务、西齐周务、大齐周务东南、大齐周务东北、大齐周务西南、大齐周务西北(以上四个大队原为一个自然村)、后程赵、杨程赵、前程赵、陈庄、黄屯划归庆云县,仍称崔口公社。并将严务公社的一、二、三、四屯和周辛五个大队,划归崔口公社。将原城关公社的中马、前马、魏家洼三个大队划归小郑公社,将小郑公社的于店大队,划归大胡公社。
1970年9月,将大丁公社的韦家、前于两个大队划归后张公社。至此,全县共辖16个公社,381个生产大队,358个自然村,疆域面积496.9平方公里。